天天看點

文化名人訪談丨在細小的事物裡感受詩意——訪詩人草人兒

作者:蘭州日報
文化名人訪談丨在細小的事物裡感受詩意——訪詩人草人兒
文化名人訪談丨在細小的事物裡感受詩意——訪詩人草人兒

人物介紹

草人兒,原名薩印,滿族,生于遼甯興城,現居蘭州。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學時代開始詩歌寫作,詩歌、散文、小說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詩刊》《星星》《民族文學》《詩潮》等,作品入選多種詩歌、散文詩選本和年度選本,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語、韓語、蒙古語、藏語、哈薩克語。著有詩集《或遠或近》。作品多次榮獲黃河文學獎、少數民族文學獎;作品獲《小說選刊》全國小說筆會征文優秀作品短篇小說類三等獎等獎項。參加第七屆《詩刊》社青春回眸,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

文化名人訪談丨在細小的事物裡感受詩意——訪詩人草人兒

薩印,是一個滿語詞彙,意為美好、吉祥。作為一個人的名字,充滿了美好的寓意。但是說起薩印,很多人還是感到陌生,而說到草人兒,相信很多熱愛文學和詩歌的人就再熟悉不過了。草人兒說:“我是三毛的粉絲,很喜歡三毛的作品,讀了她的《稻草人手記》後給自己起了‘草人兒’作為筆名。”

草人兒出生在遼甯省興城市。說起家鄉,草人兒的臉上泛出了溫暖的漣漪和幸福的驕傲。她說:“我的家鄉是一座擁有六百多年曆史且儲存完好的古城,集山、泉、海、島于一身,風景優美。我的父親畢業于大連鐵道學院,是個老牌大學生,至今他還儲存着全套的線裝四大名著。我還小的時候,他就讀《紅樓夢》的詩詞給我聽,他喜歡平仄押韻的古典詩詞,常與好友探讨詩詞格律,平仄平仄平平仄,這樣的韻律似乎也觸動了我對詩歌的懵懂。而他酒後常常脫口而出的詩詞,也沉澱在我的記憶深處,成為日後創作的底色。”

文化名人訪談丨在細小的事物裡感受詩意——訪詩人草人兒

草人兒的母親對她的影響也很深。“記得母親常常邊幹活邊給我們講故事,比如,鑿壁借光、頭懸梁錐刺股等等。母親是個很有儀式感的人,很講究每個節日的風俗習慣,常常會做一些食物,香噴噴的臘八粥上桌的時候,母親會說‘小孩小孩你别着急,過了臘八就是年。’母親的言說身教,讓我們姐妹對傳統的習俗很享受,并且充滿了敬畏。而母親寒暑假期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的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讓我們快樂無比。父親和母親給予我們的無形影響是巨大的,我們四姐妹中出了兩位詩人,另一位是詩人娜夜姐姐。”草人兒說。

在時代的大背景下,草人兒在五六歲左右随父母來到蘭州。“我出生在東北,是在西北長大的,兩方熱土孕育和滋養了我,滲透在我的創作中……”草人兒告訴記者,她的詩歌寫作是從中學開始的。“那時我喜歡李清照的宋詞,那麼婉約和凄美,一遍又一遍背誦她的詞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凄凄…… ’迷醉在她疊字詞句營造的凄清氛圍裡;喜歡陸遊和唐婉的愛情悲劇‘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也喜歡郭小川《我的青紗帳》并為他不小心點燃蚊帳死去而小憂傷。那時我沉醉在和小夥伴們一遍遍談論文學以及與文學相關的事件,常常心潮澎湃,激動不已。”草人兒從中學時就開始發表作品。她回想:“現在想起畢業那天我寫的詩句我依然很喜歡 ‘别了/老師黑闆/别了,我的中學時代/在這離别的一瞬/我願把時間長久地挽留/ ’我把‘挽留’這個詞派給了時間。”

文化名人訪談丨在細小的事物裡感受詩意——訪詩人草人兒

上大學時,草人兒又回到了自己的故土,從那時起,她開始看顧城、北島的朦胧派詩歌,并且開始悄悄寫下了靈動的詩句。她喜歡讀納蘭性德的詩“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知帳燈”“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胧明”。詩人的孤獨、凄清暗合了草人兒内心的清冷。還不到20歲的草人兒寫下:“這夜晚/隻有月光陪我/我的蝈蝈為我鳴曲/房檐的老藤/和風起舞/搬一老椅,賞雲。”(《賞雲》)她說“那一年,我好像已經老了。”

畢業後,草人兒回到蘭州,在金融行業工作。這期間,她因為詩歌接觸了很多甘肅詩人,如李老鄉、陽飏、人鄰、古馬等。“與這些詩人的結識,是我持續詩歌寫作的動力之一。”草人兒笑談:“我的本職工作看上去似乎和文學與詩歌毫無關系,我常揶揄自己的寫作和工作‘白天數錢,晚上寫詩。’這樣持續了三十多年,詩歌始終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她不是帶給我一時的興奮和快樂,而是與我相依相守,互為相愛的摯友。”

文化名人訪談丨在細小的事物裡感受詩意——訪詩人草人兒

比起很多人的寫作,草人兒的寫作狀态是松弛的,甚至像是信手拈來的,并沒有太多的目的性和執着心,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心态反而讓一個詩人在最為輕松的心境裡寫出了好詩。一位評論家曾這樣評價她的詩:“寒冷裡蘊蓄着溫暖,單純裡蘊蓄着邪惡,孤獨裡蘊蓄着暴力,甯靜裡蘊蓄着不安。”讀完她的詩,讓讀者有一種微妙的既沖突又平衡感的感覺,而且兩種看似沖突的感覺卻流淌在她的詩句中,并行不悖。

草人兒的詩歌仿佛來自于她生命本體,那些看似單純甚至是簡單的詩句,呈現了詩意的爛漫,細想起來卻回味綿長。她甚至有近乎“簡單”的詩歌,有着濃郁的天真與童趣。如《落在自己的陷阱中》:“大坑/小坑/坑坑窪窪/站在坑沿的小小螞蟻/不懂愛情/撲通一下/就跳了下去。”這首詩歌的真正意味,也許就來源于這樣的單純。比起某些晦澀或對其進行詞藻的所謂詩歌,這種童趣般澄澈的詩句更能打動讀者的内心。

文化名人訪談丨在細小的事物裡感受詩意——訪詩人草人兒

記者問草人兒這種充滿生活趣味的詩句的靈感從何而來?她思考片刻說:“也許與本民族文化的浸潤有關。記得小時候聽過滿族來源的神話故事,在長白山,有一座布庫裡山,山上有一個湖泊,因為景色秀美,有三位仙女從天而降,在湖中沐浴,而最小的小妹佛庫倫吞下喜鵲銜來的朱果,受孕而産下一男子,他就是滿洲的始祖布庫裡雍順。這個神話故事在我幼年的成長中充滿了神奇的想像,它們離我很遠,也離我很近,這距離就是詩的距離和跨度。基于此,在冥冥之中,我後來創作的詩集也命名為《或遠或近》。”

愛是詩歌中永遠的主題,但是每個詩人诠釋的方式不同,或熱烈、或隐忍、或博大、或細微。縱觀草人兒的詩歌,帶着女性特有的視角與觸感,在她的作品中,不乏愛的表現。“想想/我骨縫裡有多少邪惡/就有多少愛/它們一同生長/一點點互相滲透我水性的身體/我就覺得/我也是一棵水靈靈的植物//這樣的下午/這樣想着/我就會和太陽一樣的好”(《我和陽光一樣的好》),這首詩讓人感覺如水草一樣柔軟而舒展,感受生命和陽光帶來的歡愉,作品裡綻放出來的溫情,自然就“和陽光一樣的好”。

文化名人訪談丨在細小的事物裡感受詩意——訪詩人草人兒

《講個大人的故事給你聽》是草人兒的另外一首情詩:“縮進你的耳朵/我給你講個大人的故事/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個廟/廟裡有個老和尚/他說山下的女人是老虎/喂你一粒糖豆/老虎不吃人。”看着這樣的詩歌,讓人忍俊不禁,在詩人這裡,似乎莞爾一笑,就有了意味。純澈的人,即使有着繁複的人生經曆,但從詩句中還是能看出她純粹的内心。

而有時草人兒的詩歌又氣勢磅礴,似乎信手就能借用天地:“此刻我需要/把青稞藏進身體裡/把釀酒的秘方藏進身體裡/把瑪卡的種子遍撒全身/讓羚羊和馬匹的足音擊響身體的骨骼/雙手過頂/像一個女巫/身披夜晚/我要用天時占蔔地利/用地利占蔔人和(《占蔔》)”

文化名人訪談丨在細小的事物裡感受詩意——訪詩人草人兒

草人兒畫畫,在她的詩歌中很容易呈現出繪畫斑斓的彩色和畫面:“沙子細膩、柔軟/太陽火紅、熱烈/在遇到一條河之前,我祈禱先遇見一匹駱駝/一匹駱駝帶領我找到一根白刺木//一根白刺木裹着風沙/夕陽落向駝峰//我在等/一匹駱駝慢慢馱走一輪落日/把美和希望逼到絕處(《奈曼旗寶古圖沙漠》)一匹駱駝,駝峰間馱着一輪火紅的落日,慢慢走向天邊,美和希望絕處逢生。”

談到最近的作品,草人兒說:“在知天命之年,我更喜歡大自然賜予人類的自然之美和靈性之美,我近期會出一本感恩大自然的詩集《草木之神》,這是一部中國作協扶持的少數民族作品,在這部詩集中我将用詩意的文字呈現大自然賜予我的愛和靈性。”

作家卡夫卡說“與其說我是通過安甯才寫作,不如說我是通過寫作才安甯” ,詩人佩索阿在《你不快樂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中寫道“幸福的人,是他從微小的事物中汲取到快樂,每一天都不拒絕自然的饋贈!”那麼,作為詩人的草人兒是怎麼了解“詩”的呢?“一個人終其一生總要拿出點什麼與不完美的世界對等。我寫詩,就是對等我不完美的生命。”草人兒說:“我在寫作中内心是快樂的,生命是歡愉的。數十年與詩為伴,偶爾的欣喜、歡愉,偶爾小小的快樂都是生命額外的饋贈。在細小的事物裡獲得生命的詩意,正是我寫作的私密。”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華靜 文/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