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倌
1932年9月2日,蘇區中央局後方的上司人任弼時、鄧發、項英、顧作霖緻電朱德、毛主席、周恩來等,電文肯定了紅1方面軍在宜樂戰役及龍骨渡乘勝追擊國民黨軍時行動迅速秘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一、第四次反“圍剿”前,蘇區中央局後方上司人任弼時等在甯都的小源召開會議</h1>
10月3日,蘇區中央局後方上司人任弼時等來到甯都的小源,在此召開會議——“甯都會議”。會上展開了激烈的争論。當時如何争論的,沒有留下記錄,僅就《蘇區中央局甯都會議簡報》上記載,說會議上的争論是“開展了中央局從未有過的反傾向的鬥争”。
在蘇區中央局于甯都召開會議期間,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也于10月6日召開了常委會,讨論了蘇區中央局的問題。
10月26日,中共臨時中央正式決定,由周恩來兼任紅1方面軍總政治委員。

甯都會議後,紅軍各部隊也分别召開幹部會議,傳達會議精神,批判右傾思想和傾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二、第四次反“圍剿”中,彭德懷接到指令——發起建黎泰戰役,敵軍退去</h1>
這時,國民黨“圍剿”中央蘇區的各路人馬正在集結,在中央蘇區的北面、西面已經集結了20個師,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已劍出鞘、弓上弦。
鑒于敵情,朱德、周恩來等決定利用國民黨軍各路人馬還沒有準備就緒的時機,主動出擊到蘇區東面敵人兵力比較薄弱的建甯、黎川、泰甯、邵武等地區,迅速破此處之敵,打通同贛東北紅軍的聯系。
遂指令紅3軍團為左縱隊,任務是消滅黎川之敵,取道千善、康都、西城橋、橫村向黎川前進。并要求“左縱隊10月16日在石咀,17日在西城橋,18日、19日在黎川”。
彭德懷、滕代遠接到指令後,即于10月16日率紅3軍團組成的左縱隊向黎川前進,經千善、康都、西城橋于10月18日攻占黎川,殲許克祥24師一個團。這時,陶峙嶽第8師的兩個旅及李雲傑第23師一個旅于10月20日攻擊龍安、鐘賢,威逼黎川。
許克祥的第24師也由南城向黎川正面攻擊。彭德懷、滕代遠決計誘殲許克祥人馬,遂下令紅3軍團人馬撤出黎川。10月23日,許克祥率24師侵占了黎川。
國民黨軍陶峙嶽第8師和李雲傑第23師主力在紅3軍團撤出黎川後,即向黎川南部之團村、橫村、康都地區“進剿”,威脅建甯。11月24日,陶、李兩部軍又進至南豐東南部的宜古坳、大洋源地區,進占之後,且不與紅軍接觸。
彭德懷、滕代遠奉命指揮紅3軍團和紅1軍團的周昆、羅瑞卿的第4軍為右翼隊,分由梅源、圩上好向石溝好方向攻擊,并截擊石溝圩以東退逃南豐之敵,同時做好打援的準備。
11月1日晨6時,彭德懷下令各部開始攻擊前進。首先右翼隊的紅3軍團的第5軍第1師進至乾昌橋附近,軍長鄧萍下令第1師向滄浪東北高地之國民黨軍發起攻擊。
雙方激戰三小時,敵軍不支退到滄浪以西雲下山主陣地,憑借地形和工事繼續頑抗。激戰至下午3時,彭德懷指揮右翼部隊從東北、東南兩個方面攻擊敵軍,紅軍右翼部隊密切配合将其擊潰,敵軍向石溝抒退去。
第二天,彭德懷又令人馬向石溝燈之敵軍發起攻擊,幾經攻打,未能攻克,遂主動撤出戰鬥,轉而東進。11月3日,再克黎川,黎川和石溝好之敵軍也随即退往南城和南豐,建(甯)、黎(川)、泰(甯)戰役即告結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三、第四次反“圍剿”中,彭德懷接到指令——發起金溪、資溪戰役,敵軍欲重占</h1>
建黎泰戰役後,朱德、周恩來的意見與任弼時意見相左,經一番商議後決定依照“先發制人”的戰略方針,發起金溪、資溪戰役。
11月15日,彭德懷接到朱德、周恩來簽發的指令,要求紅3軍團尾随紅1軍團行進,為方面軍的總預備隊,并派小部兵力接替紅1方面軍警戒硝石、南城,同時訓示紅3軍團歸林彪、聶榮臻指揮。
11月16日,紅3軍團尾紅1軍團分别由黎川、邵武、光澤地區出發北進。11月17日,彭德懷指揮紅3軍團到達陳坊、嶺村之線,并對南城方面實施嚴密偵察。
紅軍占領資溪、金溪後,引起了國民黨軍的極大恐慌,何應欽認為金溪、資溪丢失,貴溪至南城的交通被截斷,至關全局,遂下令重占金溪、資溪,恢複南城、南豐間的交通。
11月20日,許師的四個團進至南城城東北方之禮西趙之古塘,彭德懷指揮紅3軍團和紅1軍團的紅3軍截擊許師。時彭德懷下令紅3軍團全部攻擊禮西趙許師之右側背,并以特務團阻止南城援敵,堵截從禮西趙潰敗之敵,紅3軍由北向南協同攻擊。
經過激戰,殲許克祥部一個團。22日,增援之李雲傑第23師兩個團進抵渭水橋,南城之敵一個團也趕來增援。彭德懷指揮人馬由西向東、由北向南對敵發起猛烈攻擊,雙方激戰至15時,敵被擊潰。許克祥帶人馬逃回南城,李雲傑帶人馬逃至南城東北之萬年橋。
12月14日,彭德懷奉命率紅3軍團進至鹽田市附近集結,協同紅1軍團進攻邵武。時邵武城中有國民黨軍11個團的兵力,堅守不出。
彭德懷考慮邵武城堅兵多,紅軍攻打不利,遂向朱德、周恩來建議,派部隊佯攻及偵察,以引敵出擊,再打出擊之敵,或引動西南及新豐之國民黨軍東進,再以堅決迅速動作消滅之,打擊陳誠和吳奇偉阻止紅軍恢複黎川。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同意了彭德懷的意見。
第二天,紅1方面軍攻打邵武戰鬥一打響,前衛部隊攻占了邵武城外陣地後,但敵軍固守城内工事不出,鑒于此,紅1方面軍總部決定回黎川迎擊西來之敵。于是,彭德懷率紅3軍團為右縱隊取道古山、上關、中站向黎川前進,于12月17日到達極高、中站、嚴田一帶,在這一帶籌款和做群衆工作。
這時,國民黨軍周渾元第5師的周士達第13旅進至黃獅渡地區。由于該敵位置突出且兵力較弱,朱德、周恩來、王稼祥決心消滅周旅。遂以紅3軍團和紅22軍、紅31師為右翼隊第1梯隊,擔任消滅黃獅渡地區之敵的任務,統由彭德懷、滕代遠指揮。
這時,正值1933年元旦,全軍在黎川城舉行了北上誓師大會,經過誓師,士氣振奮。
彭德懷決定以主力攻擊周旅較弱之兩側背,以少數兵力牽制周旅之正面,并以大預備隊控制正面。各部隊很快逐次展開,發起了攻擊。
到11時,紅5軍第3師占領了臨坊以北高地。紅1師第1團占領了臨坊西北高地,遂以一部佯攻,餘為預備隊集結于臨坊。龔楚、張純清指揮紅7軍攻擊筱佳亭北端國民黨軍陣地,羅炳輝、蔡樹藩指揮紅22軍,與左面的紅1師實施聯系。紅3軍團司令部在臨坊西北端高地指揮。
雙方戰鬥到14時,于敵左翼側迂的紅3師以兩個團向黃獅渡攻擊,紅2師亦以兩個團向廟山攻擊。紅3師與敵激戰至16時,奪取了敵人大陣地,逼近敵前沿支撐點,激戰至黃昏,雖沖擊多次未能攻入支撐點内。
爾後,在紅22軍和紅7軍協同下,攻占了敵左側全部陣地。時紅1軍團的右翼部隊第2梯隊,亦奪取了敵制高點。紅軍兩翼攻擊發起後,彭德懷又将紅1師之第2團投人戰鬥,該團由王村徒涉攻擊廟山敵陣地,另以一部奪取臨坊北端之碉堡。
與敵激戰至18時後,因雨夜天黑路滑,運動困難,彭德懷遂令各路攻擊部隊停止進攻,拂曉後再戰,并請求總部派炮兵營予以支援。
1月5日被紅軍包圍之周旅第25團,于淩晨由王村突圍,向南城方向潰逃。由于紅1師第2團警戒疏忽,未能及時堵截追擊,彭德懷得知後,乃派主力向渭水橋方向追殲。
7時30分,紅3軍團對黃獅渡之殘敵發起總攻擊,将其全部殲滅。俘敵軍官17名,士兵1126名,繳步槍1022支,機槍12挺,手花機關5支,手槍28支,炮2門。是役,俘敵1500餘人,繳槍1500餘支及大量軍用物資。同日,紅31師擊潰敵人一部,再占金溪。
周士達旅被殲後,紅軍又乘勝恢複了金溪城,逼近貴溪、東鄉、浒灣、南城,威脅撫州、南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四、第四次反“圍剿”中,彭德懷接到指令——發起浒灣戰役,殘敵退去</h1>
面對敵情,朱德、周恩來下達了攻擊敵軍的指令,指令要求彭德懷率紅3軍團為左縱隊,向浒灣之國民黨軍發動進攻。
1月8日淩晨,彭德懷率紅3軍團由左坊營、候坊一帶出發,向荷樹鋪方向攻擊前進。時林彪、聶榮臻(此役紅3軍團歸屬林、聶指揮)指令紅3軍團取道蔡家嶺、鄭家,向陳上胡家攻擊,并由南向北進攻荷樹鋪之敵。
彭德懷接指令後,遂以紅3軍團第1, 2兩師展開于陳上胡家正面,向楓山埠敵之右側後攻擊,紅3師和紅7軍占領了馬鞍山附近。10時,紅2師到達陳上胡家南端,立即向當面之敵14師40旅的一個團的陣地攻擊,11時占領陳上胡家,敵大部被殲。
敵40旅又以一個團向鄧國清、彭雪楓的第2師左翼反沖擊,彭紹輝率第1師當即向其右側背突擊,紅3軍向敵左側背突擊。敵向唐家埠潰退,其第40旅旅長夏楚中被擊傷。戰鬥至下午2時,吳奇偉第90師270旅主力兩個團由浒灣向塘家埠增援,向紅3軍左翼側反沖擊,雙方在公路兩側展開激烈戰鬥。
激戰兩小時,吳部沿馬路向浒灣狼狽潰逃,死傷狼藉。爾後,彭德懷令紅3軍團第1, 2師,紅1軍團第3軍進至彭家渡附近,第4軍及第31師進至浒灣。殘敵退往撫州,浒灣戰鬥遂告結束。
1月27日,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身份,由南京前往江西,督饬“剿共”戰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2">五、第四次反“圍剿”中,彭德懷接到指令——發起南豐戰鬥,敵軍退去</h1>
當紅1方面軍取得了浒灣戰鬥勝利後,在下一步如何行動上,在前方的朱德、周恩來、王稼祥與後方的蘇區中央局成員之間又産生了意見分歧,蘇區中央局堅持要紅軍攻打南豐。
2月9日,周恩來、朱德率紅1方面軍經黎川向南豐進發。時以董振堂的紅5軍團和羅炳輝的紅22軍為右縱隊,彭德懷的紅3軍團為中央縱隊,林彪、聶榮臻的紅1軍團為左縱隊。
彭德懷遂率紅3軍團進至楓林燈及其以西地區,于此集結待命,并向南豐偵察。
攻打南豐的戰鬥于2月12日黃昏打響,紅3軍團為主攻,彭德懷指揮紅3軍團,向城西郊之守軍45團發起攻擊。時天降大雨,紅軍指戰員冒雨奮戰。
經過一夜激戰,奪得大小碉堡九個,殲國民黨軍約一個營,然城外仍有20多個碉堡因極為險要,紅軍雖反複攻打敵仍頑強扼守。紅軍其他各部隊雖經激烈奮戰,也均未突破國民黨守軍之主陣地。
陳誠深知南豐地勢險要,其急忙集中兵力,準備将紅軍主力圍殲于南豐城下。
周恩來、朱德看清了陳誠的這步棋,遂毅然決策,使紅軍對南豐由強攻轉為佯攻,待機消滅增援之敵。
于是,彭德懷奉命率紅3軍團由南豐西北南移洛口,令紅11軍僞裝主力由新豐街東渡撫河向黎川地區開進,陳誠果然上套,其誤認為紅軍主力開到了黎川方面,令其各部尋找紅軍主力作戰。
周恩來、朱德在東韶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會議經過分析,一緻認為陳誠的李明第52師、陳時骥第59師正沿山路向黃陂行進,完全暴露于紅軍面前,正是消滅這兩個師的好時機,遂決定殲擊孤軍深入的李明第52師和陳時骥的第59師。
當下,周恩來、朱德指令彭德懷率第3軍團為左翼,隐蔽集結于金竹、大圩地區,待李明第52師進入蛟湖、橋頭一線時,與紅1軍團突然對敵行軍縱隊發起攻擊,殲滅該敵。
彭德懷接指令後,即率紅3軍團尾紅5軍團運動前進,因前方行軍堵塞,雨天道路泥滑,行軍疲勞,開進速度緩慢。午夜,紅3軍團人馬全部到達上下亮溪、肖田之線,各部隊立即封鎖消息,偵察敵情,進行政治動員及各項臨戰準備。
2月27日淩晨6時,紅3軍團的第7軍由上亮溪出發,第2師尾第7軍向上莊、安磋之線行進,第3師向宋坊、橋頭、安搓一線之敵行進,第1師為預備隊進至白竹、朱坊之線待命。敵軍陳、李兩師對隐蔽于行軍道路南側高地之紅軍主力毫無察覺。
2月27日,敵軍李明第52師和陳時骥的第59師繼續東進。時細雨蒙蒙,雲遮霧障,10米以外人影難辨。上午9時,第52師首先抵交湖紅3軍團的伏擊圈。蛟湖位于山間之坳部,東下八裡,西下五裡才能到山腳,南北兩側均為高山。時濃霧籠罩,視線不清。紅軍主力隐蔽于此,第52師騎馬坐轎的長官仍大搖大擺地行進。
當日13時,當李明率其第52師前衛155旅行至橋頭附近,即遭紅3軍團和紅1軍團部隊的攔腰切斷。激戰中,李明受重傷被俘,不久死去。其人馬被全殲。
當李明的52師遭到紅軍聚殲時,陳時骥率第59師于同日向霍源、黃陂前進,與紅軍右翼縱隊的紅5軍團展開激戰,陳誠急令羅卓英率第1縱隊由宜黃南下相援。29日上午8時,紅軍右翼部隊向國民黨軍全線發起攻擊。
雙方激戰之際,彭德懷率紅3軍團趕到,紅1軍團主力也随即趕到,陳師全線崩潰,其人馬大部被殲在羅嶂東麓山谷中,陳時骥被活捉,第175旅旅長楊德良重傷後不久死去。陳被活捉後解往瑞金,紅軍長征後,其下落不明。
作者簡介:史倌,高校曆史老師,曆史研究員。長期耕耘于黨史、軍史、戰争史。歡迎廣大曆史愛好者交流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