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涼後,夜晚的城市也多了幾分寂靜。如何點亮城市夜生活?
從裡昂到倫敦,從柏林到阿姆斯特丹,許多歐洲大城市選擇了城市燈光節這一令人眼界大開的節慶活動。
在業内人士看來,光影藝術通俗易懂、光彩奪目,具有無可比拟的觀賞性和廣泛的社會基礎。而城市燈光節的舉辦,不僅有助于推進城市文化創意産業發展,還能展現城市的人文精神,助力城市品牌塑造。
法國裡昂燈光節和英國盧米埃爾燈光節的經驗或将帶來一些思考。
其他城市紛紛“求合作”
在享譽全球之前,裡昂燈光節是一個地區性的宗教節日,通常在每年的12月8日開始,持續舉辦4天。
它的起源頗具傳奇色彩:1852年,在裡昂人重建大教堂鐘樓并重塑了聖母瑪利亞鍍金銅像之際,突遇索恩河暴漲,人們隻得将紀念活動推遲到12月8日。然而,當天裡昂又突下暴雨。令人意外的是,等到傍晚時分,天空又神奇般地放晴了。興奮不已的裡昂市民紛紛在窗前點起蠟燭,走上街頭載歌載舞,滿城的燭光一直持續到第二天早晨。自此,12月8日就被定為裡昂燈光節的起始日。
燈光節期間,裡昂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家窗戶外擺放點着的蠟燭,以營造“滿街燭光”的效果。當地的宗教和公共場所如富維耶聖母院和沃土廣場等地也會擺放蠟燭。
改變發生在1980年。當時,裡昂市政府成功實施了《城市燈光規劃》,将裡昂燈光節正式規定為一個為期4天的盛大城市節日。《城市燈光規劃》明确提出,燈光不再隻是起到照明的作用,而是成為打造城市風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從政治、技術和藝術各個層面對燈光節進行支援。1989年,裡昂市政府向藝術家發起倡議和招标,讓燈光節成為一項具有公共性質的大型國際藝術活動。
燈光節不僅使裡昂在照明藝術領域聲名鵲起,還帶動了這一區域照明産業的長足發展。2002年,國際燈光城市協會在裡昂成立。該協會緻力于聚集國際燈光領域的專家,組織成員将燈光作為一種持續性城市發展的工具和社交、經濟的手段。協會成立之後,吸引了來自四大洲70多個城市的成員。他們身份各異,有公司高管、建築師、學者,也有燈光行業的工程師和研究人員。某種程度上,這些人也組成了裡昂燈光節的智囊團和人才庫。

裡昂燈光節。 新華社 發
近年來,随着參與燈光節的遊客越來越多,裡昂市政府逐漸将這一節日發展為城市品牌推介活動,一方面着力借助燈光節的人氣展示城市的整體風貌,另一方面邀請外國記者團參觀,借此機會推介裡昂的文化活動、旅遊發展、城市規劃等。當地官員認為,“在燈光節舉辦期間,遊客可以領略裡昂的風光和美食,感受裡昂的文化氛圍和經濟活力,吸引他們重返裡昂,再度參觀或進行商業活動,借燈光節提升城市的綜合吸引力”。
裡昂的成功,讓其他許多城市紛紛上門“求合作”。裡昂燈光節從業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提到,裡昂燈光節如今已成為業内标杆,團隊經常受到全球其他城市的邀請,來幫助策劃和籌辦燈光節。據悉,目前裡昂燈光節團隊已與世界各國近20座城市的燈光節合作,在場地選擇、作品把控等方面提供專業支援。
把地标建築和濱水區作為秀場
做燈光藝術節的城市那麼多,裡昂憑何脫穎而出?
活用地标。提到巴黎便想到埃菲爾鐵塔,提到倫敦便想到大學鐘,城市最令人難忘的記憶點往往就是地标建築,它們是城市的名片和象征。燈光節以光影為手段創造視覺盛宴,地标建築便是最好的舞台和幕布。
裡昂很早便開始活用地标建築資源。裡昂最出名的景點之一——富維耶聖母院,聳立于裡昂索恩河西岸富維耶山的山腰上,建于19世紀,原址是羅馬人的一個廣場。普法戰争時期,裡昂人民為祈求戰争勝利修建了聖母教堂。其外觀由拜占庭和中世紀風格融合而成,以大理石裝飾,玻璃閃耀着五彩斑斓的花紋,内有精美的鑲嵌畫和壁畫。在一次表演中,藝術家将其變成燈光節重頭戲的表演場地,讓教堂在夜間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隔着索恩河望去,教堂和周圍的叢林被不同顔色的光不斷地從各個角度打亮,神秘而富于迷幻色彩的燈光仿佛把觀者帶回遠古時代。随後,富維耶山的輪廓被燈光打亮,預示着裡昂新時代的到來。表演的最後,藝術家把各具姿态的人影投射到富維耶山上,表達了為建設裡昂而付出辛勤工作的人們值得被更多人銘記的思想。
巧用濱水區。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知名城市大多伴随着一條名河而興衰變化。城市濱水區是構成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中兼具自然風景和人工景觀的區域,其對于城市的意義尤為重要。每一年,裡昂都把索恩河兩岸作為燈光節的設計重點區域。
2010年的作品Eolight就是典型代表。設計師模仿風車的造型設計了大型的光影裝置,将它們高低不一地安放在河岸,遠遠看去仿佛是河岸的清風吹動了風車一樣,帶來極佳的視覺律動感。五彩風車倒映在水面上,成功地把人吸引到岸邊。人們在欣賞光影色彩之餘親近了水面。這種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把人工建造的環境和當地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手法,增強了人與濱水空間的親密性,也在某種程度上強調了自然開放空間對于城市環境的調節作用。
給年輕人機會。經過多年的發展,裡昂燈光節已成為光影藝術的交流盛會。值得一提的是,它不僅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師參展,也向年輕藝術家敞開懷抱。燈光節設定了青年藝術家專區,為來自法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建築、設計等專業的學生提供參展機會,鼓勵他們參加由主辦方主導的競賽。這樣的參與同時也為挖掘青年藝術人才提供了便利。在裡昂,除了旗艦項目大多由資深藝術家操刀外,其他街道作品項目大多由新興藝術家設計。
因太成功而被倫敦“搶走”
有些人可能還不知道,英國首屈一指的盧米埃爾燈光節是倫敦“搶”來的。
盧米埃爾燈光節緣起于2009年英國杜倫市政府委托英國文化創意公司Artichoke承辦的一項活動。這項活動仿照裡昂燈光節的模式,原本隻希望做一次藝術裝置展示,後因活動極受歡迎而得到了延續。首屆燈光節舉辦時,吸引了約75000人到訪參觀,給小城帶來了人氣與可觀的收入。
2009年到2015年,盧米埃爾燈光節每兩年在杜倫舉辦一次,每次在11月12日至11月15日舉行。推動盧米埃爾燈光節的Artichoke公司是一家非營利性公共藝術制作公司。他們的理念是讓藝術走出劇場、音樂廳和畫廊,走入公共空間。
燈光節的成功讓距離杜倫400多公裡的倫敦暗自垂涎。2016年,經過協調和運作,盧米埃爾燈光節移師倫敦,更名為盧米埃爾倫敦燈光節。倫敦市政府把這個節日作為獻給市民的禮物,希望通過兩年一屆的大型燈光節讓各個國家藝術家的作品“用燈光讓倫敦發生改變”,創造出一個與衆不同的倫敦。是以,燈光節為倫敦賦予了新的趣味和内涵,也讓所有慕名而來的人們在倫敦這個曆史古都的街頭,重新發現了不一樣的生機和魅力。
節日期間,倫敦的城市廣場、地标建築、教堂、街道、文創藝術區等不同城市公共空間被利用起來,一組組燈光裝置藝術作品在英國倫敦六大核心地帶進行充分的展示。2018年的燈光節,總計50多組燈光藝術作品以不同藝術形式出現在夜間城市之中,成為藝術家們縱情表現的場所。
倫敦燈光節上的燈光藝術裝置。 新華社 發
藝術家用他們的創作重塑夜間的城市面貌,也改變了人們看待城市空間的眼光,增強了人們對倫敦城市夜景的體驗感。藝術家通過直射光線加強作品的陰影以及光影對比,使城市空間立體感得到加強;通過不同光的特性及亮度的不同分布,塑造作品的造型,削弱隐蔽之處;改變空間的虛實,使物體和地面脫離,形成懸浮的奇妙空間效果。各種光影作品不斷變換,讓倫敦變成了光影藝術的世界,充分展現了城市創意之光的魅力。
如同裡昂一般,倫敦也貢獻出城市的地标建築供藝術家創作。2018年燈光節期間,法國光藝術家帕特裡克·沃倫與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親密互動,為觀衆奉獻了一場視覺盛宴。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巍峨壯麗的教堂之一,被認為是英國哥特式建築中的傑作,教堂西部的雙塔高達68.6米。帕特裡克·沃倫選擇了這個地标性建築物作為創作背景。他注入了很多細節元素,根據建築的構造,使色彩豐富且不斷變化的燈光與建築上的浮雕完美結合在一起。他将修道院西門的正面建築融入他的風格中,通過光的照射展現了雕刻的細節。他用多彩燈光投向牆上的雕刻人像,就像是給教堂蓋上了萬花筒鏡面。投影機裝置等硬體和創意設計等軟體,通過高度配合,最終達到了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吳越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