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離任,标志着一個時代的結束,一個讓歐洲在中美俄三國之間不斷往來的時代的結束。

這句話并不算誇大其實,在冷戰結束後的歐洲上司人在位時長中,默克爾以16年的在位時間,僅次于白俄羅斯的總統盧卡申科和俄羅斯的總統普京。而即使是把這個時間段拉長到從二戰結束後到現在,默克爾也能夠排在第15位。
普京和盧卡申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默克爾時代的德國——在中美競争的大環境下,很好地平衡了德國在中美競争中的關系;</h1>
在中美競争的大環境中,德國算是比較少見的一個歐盟成員國了。默克爾上司下的德國,既沒有明顯的倒向美國,也沒有很明顯地親近中國。按道理,這樣的國家最終會像土耳其那樣,最終會因為把多方都得罪而遭遇更多的問題。
但德國并沒有遭遇這種問題,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雖然有時候對德國在某些時候的某些決定并不是很滿意,但總體上和德國的關系還算不錯。也正因為這樣,默克爾的“平衡戰略”才為許多人所稱道。
但實際上,在剛剛上任的時候,默克爾對中國的态度并不算很好。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為了兌現在競選之初對選民的承諾,還表現出了明顯的對華強硬傾向。
但很快,默克爾就敏銳地意識到了中國對德國的重要性。中國的市場和發展機遇,是美國不會也無法給德國提供的。默克爾如果想保護德國的利益,那就絕對不能影響到中德兩國的正常經貿往來。是以,後面美國和部分歐洲右翼政客驚奇地發現,默克爾竟然開始逐漸“親華”了起來。
中德兩國的許多重大合作項目,都是在默克爾在任期間敲定的。而就在離任前,默克爾幾乎每年都會都中國進行通路。《南德意志報》曾詢問默克爾,為何要在“最後的時刻”頻繁對中國進行通路。
而默克爾則表示:“我剛當總理的時候,中國的GDP是2.3萬億美元,仍然略低于德國(2.8萬億美元)。今天,中國的GDP是14.7萬億美元,而我們的GDP是3.8萬億美元。盡管我們仍是一個相對富裕的國家,但我們在世界上的作用越來越小,因為世界的平衡完全改變了。是以,我們必須以戰略上明智的方式建立我們的關系。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我們曾經很重要。今天,我們必須為保持重要地位而奮鬥。”
從上面這些藍字中,可以發現默克爾的眼光确實很“毒辣”。她清楚中國的“落後”隻是暫時的,随着中國逐漸恢複力量,德國能做的,實際上就是平衡好德國和中國、美國等世界大國的關系,隻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德國擁有“重要地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默克爾離任後的德國,能否再保持“平衡”——中美若開戰,德國會倒向美國嗎?</h1>
這個問題實際上早在默克爾來到“最後的時刻”時,就已經顯露出來了。
就在上個月,德國媒體《德國之聲》就刊登了一篇專訪。這篇專訪表示,默克爾的“平衡政策”實際上隻能夠在中美和平的時候使用。一旦中美開戰,德國沒有選擇的餘地,隻能夠徹底倒向美國,才能夠保證德國的利益不受損害。
目前德國政壇上已經出現了一些對華強硬的言論,比如現任德國防長卡倫鮑爾就有明顯的“親美”傾向。卡倫鮑爾認為對德國來說,中國是一種挑戰。并且反對法國組建獨立于美軍之外的“歐洲軍”,表示德國在安全方面要完全倒向美國。
這種想法和默克爾的“平衡政策”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軍事方面,默克爾之前就同意配合美國派遣軍艦到亞太地區。但是拒絕将其定性為對中國的“示威”,不僅提前向中國透露了本國軍艦的航線,而且還表示要對中國進行友好通路。
而在“歐洲軍”問題上,默克爾也是支援馬克龍的。默克爾認為,歐洲在防務上的獨立自主性越強,歐洲被美國脅迫的可能性就會越大,德國能夠從中回旋并保證自己“重要地位”的可能性就越低。
但默克爾屬于“老一輩的政客”,逐漸已經不太适應歐洲目前全新的政治環境了。比如在2008年的歐債危機和随後的歐洲難民問題上,默克爾的決策雖然整體上仍然符合自己的“平衡政策”,但對于歐洲人、尤其是德國人來說,就有些不可接受了。
而随着社交媒體的興起,衆多普通德國人的聲音對德國政壇的影響越來越大。而當越來越多的難民惡性事件在德國發生,并且彙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之時,曾經以善良、溫和等特點為人傳誦的默克爾,顯然有些應對不來,最終的結果,就是德國保守派勢力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支援。
不過好在現在德國的保守派勢力仍然沒有占據絕對的上風,新的德國政府目前勉強算作是一個各方妥協後的産物。而且,出于穩定局面的考慮,默克爾在卸任之後,仍然對德國新政府具備一定的影響力。
這些,都決定了德國不會在短時間内倒向美國。
而在防務問題上,目前德國最好的選擇,實際上是和法國一起成立“歐洲軍”,而不是被綁在北約的條條框框中,被美國拿來對付中國,成為美國的“炮灰”。
而中國目前對德國最大的影響,仍然是在經濟方面。就在默克爾卸任的當天,德國漢堡也舉行了一次歡迎儀式,歡迎中歐班列“上海”号首次抵達德國漢堡。
逐漸上升的中德經貿往來,也成為阻止德國倒向美國的一道“保險”。肚子,有時候比情緒,更加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圖源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