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晃動的“野心”?“不好看”的《蘭心大劇院》?

電影散場後,有觀衆這樣說:“我還是不敢說我看不懂婁烨,顯得我沒有藝術修養一樣。”

時隔兩年多,從定檔到撤檔再到終于見衆生,婁烨和電影《蘭心大劇院》如預期般的迎來了觀衆評價兩極化。首當其沖,是關于幾乎在他所有影片中都存在的手持運鏡和由此導緻的「大型暈車現場」,“又被婁烨晃吐了”成為部分影迷心照不宣的事。

晃動的“野心”?“不好看”的《蘭心大劇院》?

更多的則是來自影評人、影迷們對這部“遲到”之作的多角度分析和解構,聊聊「婁烨式」諜戰始終是比觀影饕餮更為吸引人的餐後甜品。

在張藝謀用工整的《懸崖之上》向觀衆證明自己也能“諜戰”時,婁烨堅持用熟(搖)悉(晃)的手持鏡頭,全程無配樂(除去舞台劇排練部分音樂),暧昧不明的畫面,人物間細膩的情感連結和挑戰觀衆的叙事方式來完成對個體命運在曆史時代中的選擇和糾葛等相關命題探讨。

這一次,總和命運感有着某種勾連的婁烨,把鏡頭對準了女影星于堇和她的時代命運。

1蘭心大劇院和「禮拜六小說」

電影《蘭心大劇院》改編自虹影的《上海之死》和橫光利一的《上海》,影片中當紅影星于堇(鞏俐 飾)和她的間諜故事主要依托于第一部中文“旅館小說”——作家虹影的《上海之死》,故事發生在短短10天之内,影片拍攝也按照這樣的時間線推進;影片的戲中戲情節、話劇導演譚呐(趙又廷 飾)執導的舞台劇《禮拜六小說》以橫光利一的小說《上海》打底,這部某英文學者稱為“既有國際化元素,又具有人文毀滅性,描寫隻存在于幻想中的上海”的書,被婁烨嵌進大銀幕裡的舞台上,成為名副其實的戲台上造幻夢。

“戲中戲”的講述方式加重了戰時壓迫感和故事的複雜性。即便導演婁烨在采訪裡表示戲中戲的設定是完成這個故事的合理結構,實際上也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造成了部分觀衆的觀影“幹擾”。

晃動的“野心”?“不好看”的《蘭心大劇院》?

《蘭心大劇院》是标準的諜戰故事,當紅影星于堇返滬出演舊愛新作《禮拜六小說》,實則因為間諜工作要求她竊取日方情報。

期間無論是排練話劇,還是營救前夫,都可以看作是她所服務的組織策劃的“雙面鏡計劃”中的一環;而無論是從1941年12月起的時間線,還是代表當時不同政權下的各方勢力,都将這場現實中似乎并不存在的諜戰故事置于真實曆史下,而最後影片也用一行字幕打出了所有人都熟悉的1941年12月7日,日軍空襲珍珠港事件。

晃動的“野心”?“不好看”的《蘭心大劇院》?

無論對二戰史是否熟悉,都會被曲折的情節和演員的表演帶入到一種虛實不明的故事氛圍裡,而日軍空襲珍珠港背後是否存在“明星女間諜在套取日方情報負責人的過程裡遭遇機器故障,她最終給同伴送上了錯誤情報位址”這樣的故事,恰恰為真實曆史建構了屬于電影的“浪漫”氣質。

在此前的采訪裡,導演婁烨表示《蘭心大劇院》是基于對虹影小說的感受而拍攝電影的,但無論是故事亦或拍攝手法,最終都展示出了某種影視作品所擁有的“特權”:如夢如幻。

晃動的“野心”?“不好看”的《蘭心大劇院》?

而“戲中戲”的故事結構也讓一部分影迷沉入分辨電影中“現實與舞台”的遊戲裡。

有人用導演譚呐的眼鏡作為入戲和出戲的标志:戴上眼鏡便是在話劇《禮拜六小說》裡,摘下眼鏡則一下子回到婁烨建構的上海孤島時期。

有趣的是,電影《蘭心大劇院》的别名正是《禮拜六小說》,後者從斷斷續續的排練情節中的諸如罷工、遊行等字眼,也不難感受到任何時代下,文藝創作裹挾和折射出的現實影響。

晃動的“野心”?“不好看”的《蘭心大劇院》?

進行這樣的文本和戲劇結構選擇,導演婁烨與編劇馬英力将時代洪流下的個體命運,曆史事件中的人物選擇等以虛實結合的方式呈現在觀衆面前,至于虛與實之間的界限,創作者顯然尊重了每個觀衆的個人感受和思考空間,直至影片結束,關于命運的答案都交給了命運本身。

2無可指摘的鞏俐,精彩的群像

有觀衆評價《蘭心大劇院》像是一部鞏俐的獨角戲,這樣的溢美之詞中有影迷對她的偏愛,也從側面印證了她在影片裡的出彩表現。

片中的女明星于堇有着明星和間諜的雙重身份,鞏俐幾乎是用外形氣質和演技分别對兩者進行了诠釋。導演婁烨表示本身就是女明星的鞏俐不必對這個人設有負擔,那麼,她身入諜戰的一面表現如何?

晃動的“野心”?“不好看”的《蘭心大劇院》?

片中有幾個于堇的高光時刻:她僞裝成日本軍機處古谷三郎(小田切讓 飾)前妻套取情報時用低語和眼神營造出的暧昧;她在床笫之間誘惑粉絲白雲裳喬裝自己上台首演時展現出的同性吸引力,甚至有觀衆有調侃的語氣說,希望婁烨能夠放出于堇和白玫(白雲裳)的床戲,足見這場戲的情緒張力之足。

而一場她和譚呐的吻戲,一滴清淚劃過她的面龐,你很難解讀彼時于堇複雜的内心。對于婁烨這樣一個對人物關系、情感和内心情緒處理極為細膩的導演來說,鞏俐無疑精準的完成了他對于人物的設定和想象。

晃動的“野心”?“不好看”的《蘭心大劇院》?

而影片的其他角色,無論是否達成了觀衆對于人物的設想,婁烨都完成了角色應有的“作用”:譚呐的理想主義,腹背受敵的倪澤仁作為棋子的絕望,夏皮爾的專業和忠于職守,白雲裳略帶稚氣的浪漫,莫之因(王傳君 飾)的陰險詭谲……

每個角色和主線人物于堇之間的關系都明确又讓人回味。其中包括讓很多觀衆都“磕到糖”的于堇和她的粉絲白雲裳,兩個人的相遇頗有些《彗星美人》中偶像和粉絲的故事感,而最終兩人的關系走向了真正的戰時友情。

晃動的“野心”?“不好看”的《蘭心大劇院》?

在上海氤氲着霧氣的陰沉天氣裡,不同人物輾轉于排練場、華懋酒店等地,完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諜戰。《蘭心大劇院》當然不該稱為「于堇和她的男人女人們」,于堇更像是一面鏡子,所照之處每個人都留下了屬于自己的印記,當她回照自己,則呈現出了天降見大人于普通人時,終會顯露出的疲憊、厭倦、對戰争的反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晃動的“野心”?“不好看”的《蘭心大劇院》?

是以,于堇最終說出錯誤的情報位址,和她隻身傳回日本人的陷阱,似乎變得不那麼難以了解。

3“不好看”的《蘭心大劇院》

上映首日,《蘭心大劇院》豆瓣開分7.2,和婁烨的上一部《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持平,之後分數漲到7.4,伴随豆瓣還算不差的評分,淘票票和貓眼這些購票平台的分數也在7分左右,差強人意。

晃動的“野心”?“不好看”的《蘭心大劇院》?

可以肯定的是,婁烨一如既往的用自己的“沉默”和藝術審美制造出各式各樣有意思的話題:有人說婁烨注定了票房失敗,有人用“隻推薦婁烨和鞏俐粉絲觀看,因為這部電影不好看”來形容這部影片的可看度,有人說這部影片是影院放映的“照妖鏡”(因為畫幅問題,部分影院由于放映不标準導緻字幕遮幅),更多的人糾結于莫名其妙強烈晃動的手持鏡頭……

此前,在希區柯克對談特呂弗的紀錄電影裡,特呂弗提及希區柯克的一些影片在當時反響也并不很好,而這些電影“大概是拍給導演們看的”。

晃動的“野心”?“不好看”的《蘭心大劇院》?

這當然是屬于創作者的某種自我調侃,而婁烨的電影始終展現出了一種明确的創作者風格,手持鏡頭,黑白調色,全程無配樂,甚至是片尾幾乎連人都看不到的全黑幕槍戰戲,這些對觀衆談不上友好的拍攝手法卻意外的制造了一種諜戰氛圍,緊張刺激、絕望疲累,這些都是婁烨在嘗試“諜戰”的證明,失望或是期待以上,婁烨每次都在證明電影屬于大衆泛娛樂之外的可能性。

晃動的“野心”?“不好看”的《蘭心大劇院》?

片中有一個似乎充滿隐喻的符号般的存在,歌德簽名、尼采附言的德語版《少年維特的煩惱》。據悉,尼采寫在這本書上的話影片中給出了不當翻譯,通常版本應該是“最終來說,人們所愛的不是欲望對象,而是欲望本身。”(影片翻譯版本:期待愛的回報,而不是愛的要求,是一種虛榮。)

當采訪中問及婁烨這本書對于電影來說是否代表什麼時,他表示其實沒什麼特别的意義,在影片結尾書被休伯特随手扔在了垃圾堆裡,說明本身就是一個無用之物。

這樣的回答對于婁烨或者《蘭心大劇院》來說似乎都不出格,這部“不好看”的電影對于一部分人來說,就像被随手扔掉的珍藏本,而對于另一些人,是足以無限回味的126分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