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突然發現養了六年多的兒子,竟然不是自己親生的,你作何感想?
日本著名導演大師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就是在這樣一個故事設定下開始的。(以下内容涉及嚴重劇透,如有興趣,還是建議看原著。)
主人公野宮良多是現在流行的“高品質男人”,事業有成,還有一個完滿的家庭,賢惠的妻子綠負責一家三口的飲食起居,兒子慶多,溫柔又聽話。然而,這一切,都被一個電話打亂了。兒子不是親生的,到底是回歸血緣還是繼續日夜相伴的感情,良多動搖了。接着,是一連串的連鎖問題,在與抱錯孩子家庭的交往中,良多内心搖擺不定,妻子綠痛苦不已。在經曆了職業滑鐵盧、妻子的無聲反抗和與自己原生家庭的和解之後,良多終于意識到了親情的可貴,是兒子慶多教會了他如何做一個父親,不是簡單的血緣提供者,更重要的是日日夜夜的相伴。血緣與親情,兒子與父親,互相成長,如父如子。
故事的開始,良多一家也正在為仿佛成為國際焦慮的“教育内卷”問題擔憂。為了讓孩子能夠在優秀的國小面試選拔中有一個好的成績,媽媽綠正帶着兒子上應試輔導班。但是,遺憾的是,慶多和優秀的父親比起來,仍遜色不少。
真正的面試來了,慶多的表現中規中矩,結果不明。
面對這樣的結果媽媽綠,些許遺憾更多的是心疼,兒子已經很努力了,上一個好的學校固然重要,但是她更不想看到兒子失落。爸爸更多的是不甘吧,為什麼優秀的自己兒子,如此平庸。
看到這裡,才知道兒子要上名校、學鋼琴的緣由,因為爸爸是這所學校畢業的,而且鋼琴彈得很棒。
跟随着作者的筆觸,我們慢慢了解了主人公良多的日常,工作、家庭,一絲不苟、有自己的驕傲和堅持。但是似乎,缺少了些什麼。對了,少的是對家的關愛和對妻子的感恩,和對兒子的陪伴。就像來自普通家庭的嶽母的吐槽:“我不要住你家,你家好像酒店。”
這個沒有家味的家,正是良多所喜歡和欣賞的,他陶醉于這樣的規矩、整潔和一成不變。
如果不是那個電話,一家人會繼續按部就班的生活下去吧。這裡,我真的存疑,一個完全靠男人主持的家裡,沒有感恩和互動,想要維持長久的秘訣,必定是一個人無限的遷就。
“兒子抱錯了,不是親生的!”綠的反應,是正常的,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良多的反應就很耐人尋味,可能也有驚詫,更多的是“怪不得”的釋懷。
“怪不得沒有遺傳我的優秀,怪不得沒有像我這樣勇敢無畏。”
我的兒子在哪裡,他過得怎麼樣?在這個階段,良多面對兒子慶多的感情,是越看越不順眼中,帶着一絲絲的不舍。
當那個“兩個都要過來!”的可怕想法被上司提及起,良多的反應是居高臨下的釋然。
是啊,相比起良多的條件,齋木一家的條件真的不算好。對于自己的親生兒子琉晴,良多也是越看越喜歡,隻需要,通過自己的“改造”改掉幾個壞習慣就好了。
在經過醫院的調解後,被抱錯的慶多和琉晴開始在良多和齋木兩個家庭中互換,提前适應生活。作者通過很多細膩的描寫,向讀者展示了,不同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和那不變的對孩子的愛。
最讓人心疼的是兩個孩子,他們又做錯了什麼呢。敏感的慶多,會喜歡齋木爸爸的陪伴,但是還是會偷偷地想家;看似大大咧咧的琉晴,沒有被物質生活打動太多,仍然想念自己那溫馨的小家。
從開始到結束,兩個孩子都隻是把互換當作一個變得更勇敢的遊戲,在新鮮感過後,時刻都盼望着,父母把自己接回家。
在這個過程中,讀者也逐漸了解了良多如此“涼薄”的原因。還是那個老生常談——原生家庭的不幸。他不願意接受父親在母親死後給自己娶的後媽,以至于和家人陷入老死不相往來的境地。放棄優秀美麗的女朋友,選擇和平庸的綠結婚,也是因為她看起來,更适合家庭生活。想要兒子變得和自己一樣優秀,甚至超越自己,也隻是為了彌補,曾經自己缺失的輝煌。
原生家庭的影響啊,真的需要人一生去治愈。
很慶幸,書的最後,結局是完滿的。每個人都回歸自己的家庭,兩個孩子各自多了一份可以依賴的親情。
如父如子,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啊,也需要和孩子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