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以為爸爸願意打你嗎?”這部《狗十三》太真實,看完瑟瑟發抖

今天要講的這部電影,完全可以說是近幾年最好的青春片之一,也是菌菌最喜歡的青春片,沒有之一。

因為它就是我的青春寫照,是每一個被粗暴對待過的青春的寫照——

《狗十三》

“你以為爸爸願意打你嗎?”這部《狗十三》太真實,看完瑟瑟發抖

《狗十三》,一個13歲女孩和狗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李玩,剛好十三歲。

跟所有普普通通的十三歲女孩一樣,漸漸隆起的胸部,額頭上一茬又一茬擠不完的青春痘,寫不完的作業……

生活是庸常而乏味的。

“你以為爸爸願意打你嗎?”這部《狗十三》太真實,看完瑟瑟發抖

不同的是,李玩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從小被爺爺奶奶帶大。

父親再婚,又生了一個兒子。

弟弟出生時,一家人商量着取名字。

爺爺說了句:

“李玩那個時候,都是你們胡起的名字。咱這是個男娃,這個名字就不能太随便了。”

“你以為爸爸願意打你嗎?”這部《狗十三》太真實,看完瑟瑟發抖

一句話,道盡老一輩男尊女卑的刻闆思想。

爺爺奶奶撫養李玩,卻十幾年都不知道,她不喝牛奶。

李玩喜歡實體,爸爸卻逼着她參加英語興趣班。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李玩與家人的關系是疏離冷漠的。

為了拉近和女兒的距離,父親買了一隻狗送給李玩。

“你以為爸爸願意打你嗎?”這部《狗十三》太真實,看完瑟瑟發抖

李玩喜歡上了這個和她一樣孤獨的小家夥,為它取名“愛因斯坦”。

兩人形影不離,睡覺也在同一張床上。

這個可愛柔軟的小生命,成為了敏感、孤獨的少女在漫長的青春期裡,最為重要的情感寄托。

可是好景不長,由于爺爺的粗心,愛因斯坦不小心走丢了。

對大人來講,狗丢了就丢了。

一隻狗的生命,就像個玩具一樣,不足挂齒。

“你以為爸爸願意打你嗎?”這部《狗十三》太真實,看完瑟瑟發抖

但對視它如命的李玩來講,就好像天塌了。她發瘋似的滿大街找狗,發尋狗啟示......然而家人并不了解她的痛苦,更沒有人幫她找狗。

李玩沒找到狗,又讓爺爺扭傷,奶奶走失。

為了“教育”女兒,父親爆發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力。

看着深夜晚歸的李玩,父親一改往日的慈父形象,“啪”的一聲摁碎女兒手中的酒瓶。

不顧女兒的哭喊和老人的勸解,辱罵聲和着拳頭巴掌,一齊向李玩招呼了過去。父親像拎小狗一樣地掐着女兒脖子,強迫孩子低頭認錯。

面目猙獰,沒有一絲一毫的留情。

“你以為爸爸願意打你嗎?”這部《狗十三》太真實,看完瑟瑟發抖

菌菌在電影院看到這裡時,聽到有些觀衆抽泣着說好殘酷。

可是在我看來,一點也不殘酷。因為這些事情都曾經真實的發生在我身上。李玩的成長,映射出了我的十三歲。

因為父親脾氣暴躁易怒,挨打對我而言,是家常便飯。

五歲的時候我就因為背不出九九乘法表被爸爸扇耳光扇到嘔吐;無數次,爸爸都是當着很多人的面扇我耳光,到最後我都麻木了。

甚至李玩父親冷靜下來後表達歉意的話語,我也不陌生。

“爸打你,是因為愛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你以為爸爸願意打你嗎?”

“打在你身上,痛在爸爸心上。”

“爸爸還會害你嗎?”

“不打不成材,爸爸是恨鐵不成鋼。”

…………

“你以為爸爸願意打你嗎?”這部《狗十三》太真實,看完瑟瑟發抖

我都能替李玩爸爸說完這些話,因為言猶在耳啊!

我真懷疑導演偷窺了我的青春期——被強迫報興趣班,被逼着向親朋敬酒,被家庭暴力,被撕掉小說……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過來的。

打也好、罵也罷,否定你也行,好像不管他們作出什麼傷害人的事,隻要打着“愛你”的旗号,就可以封住所有人的嘴。

等到長大了,被選擇專業、被選擇工作、被相親、被結婚、被生小孩……

“你以為爸爸願意打你嗎?”這部《狗十三》太真實,看完瑟瑟發抖

跟小時候動辄毆打的家庭暴力一樣,這些都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以愛為名的“暴行”。

我曾經跟身邊的朋友談心的時候發現,形成我們敏感、膽怯、自卑、多疑等大多數負面性格的重要因素,往往是來自原生家庭的“愛暴力”。

在經曆了來自成人世界的一次次以愛為名的暴力雕琢之後。

李玩跟我們每一個人一樣,學會了“懂事”,學會了“成長”。

大人們欣喜于李玩的蛻變,她不拒絕不反抗不表态,隻是默默接受着指令。

她接受了不耐受的牛奶,并開始成為爸爸應酬飯局上的那個敬酒殺手锏,小小女孩端起酒杯,各位叔叔伯伯誰還好意思拒絕。

“你以為爸爸願意打你嗎?”這部《狗十三》太真實,看完瑟瑟發抖

她開始在所有家人都以為她要發作時,吃掉了某個叔叔專門為她點的一道狗肉。

她心裡在哭泣,但臉上是微笑。

她心裡淌着無聲的血淚,但嘴上卻乖巧地說着“好的叔叔,我吃”。

這是李玩對成人世界的妥協,也是傳統的中國式教育下,大多數人成長的方式。

關于這種成長,片中其實還有不少隐喻。

“你以為爸爸願意打你嗎?”這部《狗十三》太真實,看完瑟瑟發抖

比如,教室裡被打死的蝙蝠、樓上被120拖走的“鳥人”等等。選擇對抗,就會永遠傷痕累累。隻有順從,才能在虛僞的成人世界裡,假裝活得很輕松。

這塊土地上沒有成長,隻有閹割。

千百年來,中國人都是這樣被閹割過來的,傳統的家庭倫理,天生就造就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不對等。中國家庭裡,爸媽最想讓孩子懂事聽話。

潛台詞是“面對分歧,小孩懂什麼,閉嘴照做就行”,你得學會隐藏自己的真實想法,看他們眼色行事,讨他們歡心。那些沉默的委屈,無奈的隐忍,最後都随着看似痊愈的傷疤,被所謂的“成長”一筆帶過。

在電影結尾的,爸爸開車載李玩。

忽然,爸爸用一隻手捂住女兒的眼睛,淚流滿面,說到:你爸,不是個好爸!

“你以為爸爸願意打你嗎?”這部《狗十三》太真實,看完瑟瑟發抖

我仿佛看到,在車裡忍不住黯然流淚的父親,就是李玩的将來。而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李玩一個接一個地出現。

這種以愛之名對孩子行戕害之實的行為,注定成為一場世襲的悲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