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陸地到海洋,數不盡的地貌奇怪
讓人不禁着迷、敬畏、熱愛
大自然向人類展示了它的鬼斧神工
今天就來說說它的傑作之一
被稱作海洋之眼的——藍洞

藍洞可分為陸地藍洞和海洋藍洞兩種,是一種罕見的地質構造,四壁陡直、敞口朝天,由于深度和折射的影響,呈現幽藍色。
海洋藍洞是一種獨特的海洋地貌單元,是淺水礁盤中近似圓形的水下深洞。
由于水深大,水體呈現深藍色,從天上看下來就像藍色的大眼睛,神秘而美麗。被科學家譽為“地球給人類保留宇宙秘密的最後遺産”。
藍洞大多集中分布在島嶼、半島及其附近海域,著名的藍洞有洪都拉斯貝裡斯大藍洞、埃及達哈布藍洞、意大利卡普裡島藍洞等。
貝裡斯藍洞
我國的南海三沙的“永樂龍洞”是已知的世界最深海洋藍洞,深達300.89米。
位于我國三沙市西沙群島永樂環礁晉卿島與石嶼的礁盤中“三沙永樂龍洞”(SanshaYongleBlueHole),位址坐标為北緯16°31′30″、東經111°46′05″,深達300.89米。
永樂龍洞被證明為世界已知最深的海洋藍洞,就算把埃菲爾鐵塔扔進去也能淹沒。
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西沙航迹研究所通過使用聲呐旁掃裝置、電子計數鉛垂、深海海流儀、深海水質分析儀、水下機器人、水下攝影攝像裝置等器材裝備;
采用科學器材探測與人工潛水觀察測量相結合的方法,成功探明藍洞深度和基本形态。
經過探查,西沙永樂藍洞基本為垂直洞穴,藍洞口徑為130米,洞底直徑約36米,尚未觀測到藍洞内與外海聯通,洞内水體無明顯流動。
通過目測,洞内上層發現與周邊海域相似的20多種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
藍洞的成因目前比較認同的有兩種,一種為石灰岩溶洞成因,另一種是珊瑚礁生長結構成因。
和喀斯特地貌相似,在碳酸鹽岩地區,地下水溫度、壓力較地表水高,含有CO2和有機酸,對碳酸鹽礦物的溶解力大,溶蝕作用強,就形成了喀斯特地貌。
後來海平面上升,淹沒了這些溶洞,就形成了藍洞。這一類型的藍洞,還保留着石筍、石鐘乳的遺迹,洞頂坍塌的殘骸。
目前大多數海洋藍洞,比如貝裡斯藍洞、塞班島藍洞都屬于這類成因。
珊瑚礁生長結構型以澳洲西南外陸架的豪特曼-阿布羅爾霍斯珊瑚礁藍洞為代表。
自距今1萬年的全新世以來,珊瑚圍繞島嶼迅速生長,一點點的珊瑚骨骼積累,形成了圍繞島嶼的碳酸鹽圍牆,後來中間的島嶼被風化剝蝕了,珊瑚礁中間形成了深邃幽藍的洞穴。
曆經滄桑和數萬年的磨煉的藍洞,對于人類來說,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有些藍洞底部幾乎無氧,完美地收藏着生物骨骼與化石;
有些幾乎封閉,與世隔絕,孕育着奇特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