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甲午英烈左寶貴後人(江蘇淮安支)的後來第二十六章:淮陰左氏 秦淮遺珠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甲午英烈左寶貴後人(江蘇淮安支)的後來第二十六章:淮陰左氏 秦淮遺珠

|甲午戰争中被遺忘的英雄左寶貴/每周五更新/廉克飛(撰文)|

上一篇:不娶貴妻,不求顯達:左寶貴的妻子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第二十六章:淮陰左氏 秦淮遺珠</h1>

在左寶貴犧牲後,大夫人陶氏率養女涵章、養子文章、煥章等回到她的故鄉江蘇淮安,從此定居。回鄉後她主持修建了淮安河下鎮左忠壯公祠堂,以表達對左寶貴的懷念之情。

清政府對左寶貴遺屬和後代,每年給予撫恤金。陶氏常教育後代說:“我們現在吃的喝的東西全是老大人的鮮血換來的。”衆人深感話語的沉重,十分動情。物質生活的豐富,社會地位的崇高,使左文章過着當少爺、老爺的無所事事的生活。他一生平淡無奇,更未聞聽到有供後人懷念的業績。死後葬于淮安河下鎮左忠壯公祠堂内(現祠堂已不存在,僅有土堆數座)。

甲午英烈左寶貴後人(江蘇淮安支)的後來第二十六章:淮陰左氏 秦淮遺珠

左文章娶揚州人脫佩蘭為妻。脫佩蘭粗通文墨,善于理家,做事大度,有大家風範的氣質,對人和善而寬厚,待街坊、鄰裡友好而和諧,備受稱贊,常周濟當地清真寺,甚得穆斯林人士頌揚。脫佩蘭生于 1875 年。1954 年離開淮陰到南京定居,1960年去世,葬于南京郊區牛業公墓。(中華門外柏家村,此墓地目前尚存)

左文章生有一兒左伯龍和一女左率天:

左伯龍,字光祖。1902 年(光緒二十八年)生,1964 年逝于南京,娶揚州人戴義華為妻。戴義華 1904年生(光緒三十年)生子步瀛、步青。戴義華善理家務,慈祥待人,為人厚道,受家人及親友敬重。1938年病逝于武漢。

左伯龍又生有二子,分别為:長子左步瀛和次子左步青。其中尤其以左步青為佼佼者。

左步青于1927年出生于江蘇淮陰。中共黨員。1946年順利地考入上海暨南大學新聞系。1949年5月上海解放。參加上海《大公報》工作。曆任上海《大公報》、天津《大公報》、北京《大公報》編輯記者。1973 年任北京出版社編輯。1977 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雜志社編輯、副編審。1984 年起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編輯、編審。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為人謙遜,不争名利。平易近人,待人和藹,作風正派,工作認真負責,他曾這樣說:“我們是左家的後代,我們立足社會,應當是盡心盡力,努力為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不能借着老祖宗的盛譽,博取個人的虛名。”他一生從事文字工作,不舍寒暑,清白做人。

甲午英烈左寶貴後人(江蘇淮安支)的後來第二十六章:淮陰左氏 秦淮遺珠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曆史》卷主任編輯左步青

脫若男是左步青之妻,1932 年出生于江蘇揚州。1951年江蘇省立揚州中學畢業,考入東華紡織工學院,後調到上海公私合營新華紗廠工作。1953年在天津市政協聯絡科工作。1958 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59 年調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辦公廳,在文書科、會務科工作。“文革”後,任會務處副處長、處長、秘書局副局長、局長。1994年退休。左芷蘋:步青之女,1953 年出生,中共黨員,在宋慶齡基金會工作,任秘書處副處長。其夫張以平任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幹部。

左率天為左文章之女,早年嫁給南京健康路談生茂銅錫店談國良為妻,1940年離婚。再嫁南京石鼓路清真寺教長蘇子英。“文革”時去世,未生育子女。蘇子英作為左率天的丈夫,他一生還是比較有作為的,他是回族,幼年跟師學經,聰明慧敏,接受能力強,勤奮學習,備受當時于蘭阿訇和馬阿訇重視。世界伊斯蘭總的來說分成兩大派,一為正統教派“遜尼派”;另一為“什葉派”。中國穆斯林絕大多數屬“遜尼派”。蘇子英信仰的即屬此派。南京石鼓路清真首任教長是武文濂,他于1905年赴甘肅學經。1911 年學成,接受委派任該寺教長。1933年武文濂逝世。當時哲赫林耶派教主馬重雍委派蘇子英來到南京石鼓路任教長,自此之後,他一心撲在傳經布道的事業上,而是以耽誤了婚姻大事。當時的左率天因為與前夫關系不和,家庭糾紛一直拖到1940年倆人終于離婚。經人介紹,左率天與蘇子英認識并且結為夫婦,婚後兩個人的生活相當幸福,左率天操持家務,蘇子英做他的教派事業,

蘇子英來到南京後,頻繁地虛心向南京清真寺的阿訇請教:先後拜訪過草橋清真寺教主馬煥庭、草橋清真寺教主何星齋、求實回文學校第七任主講梁子修以及登隆巷求實回文學校第五任主講經師馬品三等人。是以他與這些阿訇們交情甚深,受到他們的信任。他倡導辦學,在石鼓路清真寺受他啟蒙教育的男女學生約30人。從三十年代至新中國建立前,從各地來甯學經,以及本地的海裡清共20多人。較著名的有南京市伊斯蘭協會常委市人大代表、太平路清真寺伊瑪目楊俊文、濟南市伊斯蘭教協會副主席鄭岱明等,在他辦學期間,著名的達浦生、王靜齋、張子文等阿訇常去石鼓路清真寺與他研究教義。

蘇子英阿訇在石鼓路清真寺工作期間,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教務,另一方面,又精心侍候左率天。倆人雖各方面融洽,但因左率天前一次婚姻不愉快,身心受到損害,經常吃藥治療,後來生活自理都發生困難,一切全賴蘇子英照管。蘇子英任勞任怨,做到了教義所教導的那樣助人為樂,幫助别人解除痛苦,直至左率天病逝。

蘇子英任阿訇期間,改變了過去閉關自守的面貌,拓寬了視野,加強了交往,來此禮拜的人數逐漸增多,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的穆斯林多願來此過宗教生活。1943年齋月前夕被淨覺寺鄉老請去開學講課,1952年離開南京,1987 年病故于甘肅蘭州,葬于故鄉張家川。

甲午英烈左寶貴後人(江蘇淮安支)的後來第二十六章:淮陰左氏 秦淮遺珠

左煥章,又名成章,文章之弟,生卒年不詳。他去世較早。葬于淮安河下鎮左忠壯公祠堂,今祠堂已不存。煥章娶南京人馬桐華為妻,馬桐華一生未生兒育女。過繼左國棟長子左鐘嵋為嗣子,煥章去世後,馬桐華仍住在南京,他熱心于回族事業。馬桐華及其姐李馬氏合資建立輝複巷女學。有大殿三間,講堂三間,水房二間,附房二間,均系中式平房,總面積499平方米,因地處回民聚居區七家灣,前來參加宗教活動的穆斯林婦女較多,馬桐華為普及回族婦女文化知識曾在女學附設回民女子國小,除教學阿拉伯文課外還增設一般學校課目。抗日期間南京回民死亡慘重,女學利用“會茶”及齋月機會,組織控訴日寇暴行,楊鄭氏領唱自編歌謠,一直到日本投降。她在當地穆斯林中威信頗高,1945年春去世。

左鐘嵋,字峨卿,1917年生,出繼于煥章。峨卿為左國棟之妻王氏所生。但是鐘嵋自幼養成放蕩無羁的惡習,不以讀書為念,更不事生産經營,鎮日休閑。馬桐華青年守寡,對峨卿寄以無限的期望,盼望成才,以求暮年能有所依,但終成泡影。雖管教甚嚴,竟無成效。桐華傷心至極,在無可奈何的窘狀下,隻得将峨卿送回費縣,由父左國棟嚴加管教,逼他讀書,總不肯太用功,多少有些好轉,在費二年,已到成婚年齡,再次送回南京。娶鎮江人談鏡清為妻。生一女左佩琳。

左鐘嵋積習不改,吃喝嫖賭,揮霍無度,将家中所有田産全部賣光,于生活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竟然通過不正當手段買了僞軍的一個少校副官頭銜。他身穿僞軍軍裝,腰佩軍刀,耀武揚威,欺壓族人,實屬玷辱門楣,辱沒祖先。解放後,以反革命罪被判刑十年,刑滿釋放後,鑒于左家之聲望,政府将他安排在南京市秦淮河區任命為秦淮河區委政協委員,負責文史資料的撰寫工作,1989年病故于南京,

甲午英烈左寶貴後人(江蘇淮安支)的後來第二十六章:淮陰左氏 秦淮遺珠

左涵章,又名鏡蓉,光緒七年(1881 年)出生,由陶氏一手撫養成長。嫁于南京人馬容軒。馬容軒為清政府海軍管帶(即艦長),他熱心于社會公益和宗教事業。他的業迹已載入南京地方史志。左涵章于1980 年病逝,終年99歲,葬于南京回民公墓。

馬榕軒(1868-1923),字廷樹,安徽和縣人,回族,伊斯蘭教知名人士。少時随父學習銅匠技藝,後入上海某軍事學堂攻讀雷電專科,清末光緒年間,曾任海軍鈞和魚雷艇管帶(艦長)。先後任秦淮河疏浚工程負責人、上海軍府稽查營務總稽查。曾任江蘇都督、副總統馮國璋的衛隊司令官,雷電講習所所長。約在1902年同左寶貴養女左涵章結婚。涵章年輕、俊美、溫柔,有文化教養。榕軒儀表堂堂,長年的軍旅生涯使他的行事風格幹淨利落、果敢勇毅。左涵章也很喜歡馬榕軒的幹練。倆人感情融洽,十分和睦,馬榕軒後來退伍,熱衷于社會公益事業,他利用貢院街房地産的租金收入,于1912 年集資主持修建漢西門清真寺。主張廢除阿訇的“掌教世襲制”。在上書當時江蘇省督軍、省長公署的文章中指出:“回教清真寺掌教有不俟鄉耆聘請,父死子頂惡習,危害宗教實非淺鮮。”針對此惡習指出:“議整頓教務,系為去除積弊,慎重宗教起見,應準給示嚴禁,以資遵守。”在當時敢于指出此問題者,鳳毛麟角。他為肅清宗教之惡習,敢于谏言,足見其勇。為擴大宣傳遠播伊斯蘭教,自費印贈漢文伊斯蘭著作,曾印贈馬注的《清真指南》、劉智的《天方典禮》、《天方性理》,還刊印《清真醒世篇》《清真修道撮要》《天方曆源》《清真教飲食篇》等。劉智是回教的一位大師,金陵學派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不僅是中華民族回族的智慧,也是十七世紀中國人抽象思維和哲理的最高代表。一生著述繁多。傳世著作流行。劉智在宗教理論上儒化傾向最為突出。主張“主君合一”論,其實“主君合一”論就是阿拉伯世界的“政教合一”的政治文化,帶有鮮明的儒家倫理色彩。馬榕軒眷眷于回民的公益事業。1918年自費購置回民公墳兩處計26畝多地,并購置房地産做清真寺和學校經營費用的來源。樂于助人,曾資助梁子修阿訇治好痼疾。

梁子修是上浮橋登隆巷清真寺的阿訇,梁子修患病,家貧無餘錢醫療,馬榕軒慷慨解囊,資助他醫治好疾病,備受回民的贊揚。他在社會上做公益事業,尤其回民事業上真可謂達到公而忘私,一心為社會做好事。但在政治嗅覺上顯得遲鈍。政治上是孫中山的對立面,擁戴袁世凱稱帝。政治立場上的狹隘,讓南京回族知識分子鄙視。當時鐘英中學教員金楚育曾在上海《申報》上發表《護法讨袁》的文章,揭露馬榕軒的“動進”勾當,博得南京回學界知識界,特别是青年知識界的擁護,馬榕軒在那個時代,是南京回民中一個有相當影響的人物。

甲午英烈左寶貴後人(江蘇淮安支)的後來第二十六章:淮陰左氏 秦淮遺珠

江蘇淮陰左氏家人丁興旺,名人輩出,雖然有個别後輩品行不端,但是多數後輩還是能以左公精神為繼,不辱沒左公遺風。左公的另一支後代在山東費縣境況如何呢?且待下回明曉。

END

圖檔來源于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贊賞一下表達支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