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魏書》魏收 右仆射王斌

作者:酷模微媒體

【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  《魏書》魏收

  孝靜皇帝,諱善見,清河文宣王亶之世子也。母曰胡妃。永熙三年,拜通直散騎侍郎。八月,為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出帝既入關,齊獻武王奉迎不克,乃與百僚會議,推帝以奉肅宗之後,時年十一。

  冬十月丙寅,即位于城東北,大赦天下,改永熙三年為天平元年。庚午,以太師、趙郡王谌為大司馬,以司空、鹹陽王坦為太尉,以開府儀同三司高盛為司徒,以開府儀同三司高昂為司空。壬申,有事于太廟。诏曰:“安安能遷,自古之明典;所居靡定,往昔之成規。是以殷遷八城,周蔔三地。吉兇有數,隆替無恆。事由于變通,理出于不得已故也。高祖孝文皇帝式觀乾象,俯協人謀,發自武州,來幸嵩縣。魏雖舊國,其命惟新。及正光之季,國步孔棘,喪亂不已,寇賊交侵,俾我生民,無所措手。今遠遵古式,深驗時事,考龜襲吉,遷宅漳滏。庶克隆洪基,再昌寶曆。主者明為條格,及時發邁。”丙子,車駕北遷于鄴。诏齊獻武王留後部分。改司州為洛州,以衛大将軍、尚書令元弼為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洛州刺史,鎮洛陽。诏從遷之戶,百官給複三年,安居人五年。十有一月,兗州刺史樊子鹄、南青州刺史大野拔據瑕丘反。庚寅,車駕至鄴,居北城相州之廨。改相州刺史為司州牧,魏郡太守為魏尹,徙鄴舊人西徑百裡,以居新遷之人。分鄴置臨漳縣,以魏郡、林慮、廣平、陽丘、汲郡、黎陽、東濮陽、清河、廣宗等郡為皇畿。十有二月丁卯,燕郡王賀拔允薨。庚午,诏内外解嚴,百司悉依舊章,從容雅服,不得以矛钐從事。丙子,遣侍中封隆之等五人為大使,巡谕天下。丁醜,赦畿内。閏月,蕭衍以元慶和為鎮北将軍、魏王,入據平濑鄉。宇文黑獺既害出帝,乃以南陽王寶炬僭尊号。初置四中郎将,于僵石橋置東中,蒲泉置西中,濟北置南中,洛水置北中。

  二年春正月,寶炬渭州刺史可朱渾道元擁部來降,齊獻武王迎納之,赈其廪食。己巳,诏以齊獻武王為相國,假黃钺,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餘悉如故。王固讓不受。乙亥,兼尚書右仆射、東南道行台元晏讨元慶和,破走之。二月壬午,以太尉、鹹陽王坦為太傅,以司州牧、西河王忭為太尉。己醜,前南青州刺史大野拔斬樊子鹄以降,兗州平。戊戌,蕭衍司州刺史陳慶之寇豫州,刺史堯雄擊走之。三月辛酉,以司徒高盛為太尉,以司空高昂為司徒,濟陰王晖業為司空。齊獻武王讨平山胡劉蠡升,斬之。其子南海王複僭帝号,獻武王進擊,破擒之,及其弟西海王、皇後、夫人已下四百人,并逋逃之人二萬餘戶。辛未,以旱故,诏京邑及諸州郡縣收瘗骸骨。是春,高麗、契丹并遣使朝貢。  夏四月,前青州刺史侯淵反,攻掠青齊。癸未,濟州刺史蔡俊讨平之。壬辰,降京師見囚。

  五月,大旱,勒城門、殿門及省、府、寺、署、坊門澆人,不簡王公,無限日,得雨乃止。六月,元慶和寇南豫州,刺史堯雄大破之。

  秋七月甲戌,封汝南王悅孫綽為琅邪王。八月辛卯,司空、濟陰王晖業坐事免。甲午,發衆七萬六千人營新宮。九月,齊獻武王以治民之官多不奉法,請選朝士清正者,州别遣一人,問疾苦。丁巳,以開府儀同三司、襄城王旭為司空。冬十有一月丁未,蕭衍将柳仲禮寇荊州,刺史王元擊破之。癸醜,祀圓丘。甲寅,阊阖門災,龍見并州人家井中。丙寅,诏齊文襄王起家為散騎常侍、骠騎大将軍、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太原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十有二月壬午,車駕狩于鄴東。甲午,文武百官,量事各給祿。  三年春正月癸卯朔,飨群臣于前殿。戊申,诏百官舉士,舉不稱才者兩免之。齊獻武王襲寶炬西夏州,克之。诏加齊獻武王九錫之禮,侍中元子思敦谕,固讓乃止。二月丁未,蕭衍光州刺史郝樹以州内附。丁酉,诏加齊文襄王使持節、尚書令、大行台、大都督,以鮮卑、高車酋庶皆隸之。三月甲寅,以開府儀同三司、華山王鸷為大司馬。丁卯,陽夏太守盧公纂據郡南叛,大都督元整破之。

  夏四月丁酉,昌樂王誕薨。五月癸卯,賜鳏寡孤獨貧窮者衣物各有差。丙辰,以錄尚書事、西河王忭為司州牧。戊辰,大尉高盛薨。六月辛巳,趙郡王谌薨。

  秋七月庚子,大赦天下。蕭衍夏州刺史田獨鞞、颍川防城都督劉鸾慶并以州内附。八月,并、肆、汾、建四州隕霜,大饑。九月壬寅,以定州刺史侯景兼尚書右仆射、南道行台,節度諸軍南讨。丙辰,陽平人路季禮聚衆反。辛酉,禦史中尉窦泰讨平之。冬十有一月戊申,诏尚書可遣使巡檢河北流移饑人,邢陉、滏口所經之處,若有死屍,即為藏掩。勿使靈台枯骨,有感于通夢;廣漢露骸,時聞于夜哭。侯景攻克蕭衍楚州,獲刺史桓和。十有二月,以并州刺史尉景為太保。辛未,遣使者闆假老人官,百歲已下各有差。壬申大司馬、清河王亶薨。丁醜,齊獻武王自晉陽西讨,次于蒲津,司徒公、大都督高敖曹趨上洛,車騎大将軍窦泰入自潼關。癸未,以太傅、鹹陽王坦為太師。乙酉,勿吉國遣使朝貢。是歲,高麗國遣使朝貢。

  四年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戲。窦泰失利自殺。丁巳,高敖曹攻上洛,克之,擒寶炬骠騎大将軍、洛州刺史泉企。以汝陽王暹為錄尚書事。

  夏四月辛未,遷七帝神主入新廟,大赦天下,内外百官普進一階。先是,荥陽人張儉等聚衆反于大騩山,通寶炬。壬辰,武衛将軍高元盛讨破之。  六月己巳,幸華林園理訟。辛未,诏尚書掩骼埋胾,推錄囚徒。壬午,阊阖門災。先是,蕭衍因益州刺史傅和請通好。秋七月甲辰,遣兼散騎常侍李諧、兼吏部郎中盧元明、兼通直散騎常侍李鄴使于蕭衍。八月,寶炬、宇文黑獺寇陝州,城陷,刺史李徽伯為黑獺所殺。九月,侍中元子思與其弟子華謀西入,并賜死。閏月乙醜,衛将軍、右光祿大夫蔣天樂謀反,伏誅。禁京師酤酒。

  冬十月,以鹹陽王坦為錄尚書事。壬辰,齊獻武王西讨,至沙苑,不克而還。己酉,寶炬行台宮景壽、都督楊白駒寇洛州,大都督韓延大破之。寶炬又遣其子大行台元季海、大都督獨孤如願逼洛州,刺史廣陽王湛棄城退還。季海、如願遂據金墉。颍州長史賀若微執刺史田迅西叛,引寶炬都督梁回據城。寶炬又遣其都督趙繼宗、右丞韋孝寬等攻陷豫州。十有一月丙子,以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萬俟普為太尉。十有二月甲寅,蕭衍遣使朝貢。河間人邢摩納、範陽人盧仲禮等各聚衆反。是歲,高麗、蠕蠕國并遣使朝貢。

  元象元年春正月,有巨象自至易郡陂中,南兗州獲送于鄴。丁卯,大赦,改元。大都督賀拔仁攻寶炬南汾州。己卯,拔之,擒其刺史韋子粲。行台任祥率豫州刺史堯雄等與大行台侯景、司徒高敖曹、大都督萬俟受洛幹等于北豫相會,俱讨颍州。梁回等棄城遁走。颍州平。二月,豫州刺史堯雄攻揚州,拔之,擒寶炬義州刺史韓顯、揚州長史丘嶽,送京師。丙辰,遣兼散騎常侍鄭伯猷使于蕭衍。三月,齊獻武王固請解大丞相,诏從之。

  夏四月庚寅,曲赦畿内。壬辰,齊獻武王還晉陽,請開酒禁。六月壬辰,帝幸華林都堂聽訟。是夏,山東大水,蝦蟆鳴于樹上。

  秋七月乙亥,高麗國遣使朝貢。行台侯景、司徒公高敖曹圍寶炬将獨孤如願于金墉,寶炬、宇文黑獺并來赴救。大都督庫狄于率諸将前驅,齊獻武王總衆繼進。八月辛卯,戰于河陰,大破之。斬其大都督、儀同三司寇洛生等二十餘人,俘獲數萬。司徒公高敖曹、大都督李猛、宋顯并戰沒。寶炬留其将長孫子彥守金墉。壬辰,齊獻武王濟河,子彥棄城走。九月,大都督賀拔仁擊邢摩納、盧仲禮等,破平之。

  冬十月,蕭衍遣使朝貢。十有一月庚寅,遣陸操使于蕭衍。齊獻武王來朝。十有二月甲辰,還晉陽。

  興和元年春正月辛酉,以尚書令孫騰為司徒。三月甲寅朔,封常山郡王劭第二子曜為陳郡王。夏五月,齊文襄王來朝。甲戌,立皇後高氏。乙亥,大赦天下。是月,高麗國遣使朝貢。六月乙酉,以尚書左仆射司馬子如為山東黜陟大使,尋為東北道大行台,差選勇士。庚寅,前颍州刺史奚思業為河南大使,簡發勇士。丁酉,蕭衍遣使朝貢。戊申,開府儀同三司、汝陽王暹薨。

  秋七月丁醜,诏以齊獻武王為相國、錄尚書事、大行台。固辭相國。八月壬辰,兼散騎常侍王元景、兼通直散騎常侍魏收使于蕭衍。九月甲子,發畿内民夫十萬人城鄴城,四十日罷。辛未,曲赦畿内死罪以下各有差。冬十有一月癸亥,以新宮成,大赦天下,改元。八十以上賜绫帽及杖,七十以上賜帛,及有疾廢者賜粟帛。築城之夫,給複一年。

  二年春正月壬申,以太保尉景為太傅,以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庫狄于為太保。丁醜,徒禦新宮,大赦,内外百官普進一階,營構主将别優一階。三月己卯,蕭衍遣使朝貢。夏五月己酉,西魏行台宮延和、陝州刺史宮元慶率戶内屬,置之河北。新附赈廪各有差。壬子,遣兼散騎常侍李象使于蕭衍。閏月己醜,封皇兄景植為宜陽王,皇弟威為清河王,謙為颍川王。六月壬子,大司馬華山王鸷薨。  冬十月丁未,蕭衍遣使朝貢。十有二月乙卯,遣兼散騎常侍崔長謙使于蕭衍。是歲,蠕蠕、高麗、勿吉國并遣使朝貢。

  三年春二月甲辰,阿至羅出吐拔那渾大率部來降。三月己酉,梁州人公孫貴賓聚衆反,自号大王。陽夏鎮将讨擒之。

  夏四月戊申,阿至羅國主融伏羅越居子去賓來降,封為高車王。六月乙醜,蕭衍遣使朝貢。

  秋七月,齊文襄王如晉陽。己卯,宜陽王景植薨。八月甲子,遣兼散騎常侍李骞使于蕭衍。  冬十月癸卯,齊文襄王自晉陽來朝。先是,诏文襄王與群臣于麟趾閣議定新制,甲寅,班于天下。己巳,發夫五萬人築漳濱堰,三十五日罷。癸亥,車駕狩于西山。十有一月戊寅,還宮。丙戌,以開府儀同三司、彭城王韶為太尉,以度支尚書胡僧敬為司空。是歲,蠕蠕、高麗、勿吉國并遣使朝貢。

  四年春正月丙辰,蕭衍遣使朝貢。夏四月丙寅,遣兼散騎常侍李繪使于蕭衍。乙酉,以侍中、廣陽王湛為太尉,以尚書右仆射高隆之為司徒,以太尉、彭城王韶為錄尚書事。丁亥,太傅尉景坐事降為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辛卯,以太保庫狄于為太傅,以領軍将軍婁昭為大司馬,封祖裔為尚書右仆射。

  五月辛巳,齊獻武王來朝,請令百官月一面敷政事,明揚仄陋,納谏屏邪,親理獄訟,褒黜勤怠;牧守有愆,節級相坐;椒掖之内,進禦以序;後園鷹犬,悉皆放棄。六月,還晉陽。丙申,複前侍中、樂浪王忠爵。丁酉,複陳留王景皓、常山王紹宗、高密王永業爵。秋八月庚戌,以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侯景為兼尚書仆射、河南行台,随機讨防。

  冬十月甲寅,蕭衍遣使朝貢。齊獻武王圍寶炬玉壁。十有一月壬午,班師。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青州刺史、西河王忭薨。十有二月辛亥,遣兼散騎常侍陽斐使于蕭衍。是歲,蠕蠕、高麗、吐谷渾國并遣使朝貢。

  武定元年春正月壬戌朔,大赦天下,改元。己巳,車駕搜于邯鄲之西山;癸酉,還宮。二月壬申,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據虎牢西叛。三月,寶炬遣其子突與宇文黑獺率衆來援仲密。庚子,圍河橋南城。丙午,帝親納訟。戊申,齊獻武王讨黑獺,戰于邙山,大破之,擒寶炬兄子臨洮王森,蜀郡王榮宗,江夏王升,钜鹿王闡,谯郡王亮,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太子詹事趙善,督将參僚等四百餘人,俘斬六萬餘,甲仗牛馬不可勝數。豫洛二州平。齊獻武王追奔至恆農而還。

  夏四月,封彭城王韶弟襲為武安王。五月壬辰,以克複虎牢,降天下死罪以下囚。乙未,以吏部尚書侯景為司空。六月乙亥,蕭衍遣使朝貢。戊寅,封前員外散騎侍郎元長春為南郡王。秋八月乙未,以汾州刺史斛律金為大司馬。壬午,遣兼散騎常侍李渾使于蕭衍。是月,齊獻武王召夫五萬于肆州北山築城,西自馬陵戍,東至土隥。四十日罷。冬十有一月甲午,車駕狩于西山。乙巳,還宮。是歲,吐谷渾、高麗、蠕蠕國并遣使朝貢。

  二年春正月,地豆于國遣使朝貢。二月丁卯,徐州人劉烏黑聚衆反。遣行台慕容紹宗讨平之。三月,蕭衍遣使朝貢。以旱故,宥死罪以下囚。丙午,以開府儀同三司孫騰為太保。壬子,以齊文襄王為大将軍,領侍中,其文武職事、賞罰衆典,詢禀之。中書監元弼為錄尚書,左仆射司馬子如為尚書令,以今上為右仆射。

  夏四月,室韋國遣使朝貢。五月甲午,遣散騎常侍禦季景使于蕭衍。丁酉,太尉、廣陽王湛薨。秋八月癸酉,尚書令司馬子如坐事免。九月甲申,以開府儀同三司、濟陰王晖業為太尉。太師、鹹陽王坦坐事免,以王還第。  冬十月丁巳,太保孫騰、大司馬高隆之各為括戶大使,凡獲逃戶六十餘萬。十有一月,西河地陷,有火出。甲申,以司徒高隆之為尚書令,以前大司馬婁昭為司徒。齊文襄王如晉陽。庚子,車駕有事于圜丘。辛醜,蕭衍遣使朝貢。壬寅,齊文襄王從獻武王讨山胡,破之,俘獲一萬餘戶,配置設定諸州。是歲,吐谷渾、高麗、蠕蠕、勿吉國并遣使朝貢。  三年春正月丙申,遣兼散騎常侍李獎使于蕭衍。丁未,齊獻武王請于并州置晉陽宮,以處配沒之口。二月庚申,吐谷渾國奉其從妹以備後庭,納為容華嫔。夏五月甲辰,大赦天下。

  秋七月庚子,蕭衍遣使朝貢。

  冬十月,遣中書舍人尉瑾使于蕭衍。乙未,齊獻武王請邙山之俘,釋其桎梏,配以人間寡婦。十有二月,以司空侯景為司徒,以中書令韓軌為司空。戊子,以太保孫騰為錄尚書事。是歲,高麗、吐谷渾、蠕蠕國并遣使朝貢。

  四年夏五月壬寅,蕭衍遣使朝貢。六月庚子,以司徒侯景為河南大行台,應機讨防。

  秋七月壬寅,遣兼散騎常侍元廓使于蕭衍。八月,移洛陽漢魏《石經》于鄴。齊獻武王自鄴帥衆西伐,文襄王會于晉州。九月,圍玉壁以挑之,寶炬、黑獺不敢應。冬十有一月,齊獻武王有疾,班師。文襄王如晉陽。是歲,室韋、勿吉、地豆于、高麗、蠕蠕國,并遣使朝貢。  五年春正月丙午,齊獻武王薨于晉陽,秘不發喪。辛亥,司徒侯景反,颍州刺史司馬世雲以城應之。景入據颍城,誘執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廣州刺史暴顯等。遣司空韓軌,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賀拔勝、可朱渾道元,左衛将軍劉豐等帥衆讨之。景乃遣使降于寶炬,請師救援。寶炬遣其将李景和、王思政帥騎赴之。思政等入據颍川,景乃出走豫州。乙醜,蕭衍遣使朝貢。二月,侯景複背寶炬,歸于蕭衍。衍署景河南大将軍,承制。  夏四月壬申,大将軍齊文襄王來朝。甲午,遣兼散騎常侍李緯使于蕭衍。五月丁酉朔,大赦天下。戊戌,以尚書右仆射、襄城王旭為太尉。甲辰,以太原公今上為尚書令,領中書監,餘如故,詢以政事。以青州刺史尉景為大司馬,以開府儀同三司庫狄于為太師,以錄尚書事孫騰為太傅,以汾州刺史賀仁為太保,以司空韓軌為司徒,以領軍将軍可朱渾道元為司空,以司徒高隆之錄尚書事,以除州刺史慕容紹宗為尚書左仆射,高陽王斌為右仆射。戊午,大司馬尉景薨。六月,司徒韓軌、司空可朱渾道元等自颍州班師。乙酉,帝為齊獻武王舉哀于東堂,服缌缞。诏尚書右仆射、高陽王斌兼大鴻胪卿,赴晉陽監護喪事;太尉、襄城王旭兼尚書令,奉诏宣慰。

  秋七月戊戌,诏贈王假黃钺、使持節、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齊王玺绂,辒辌車、黃屋、左纛、前後羽葆、鼓吹、輕車介士,兼備九錫之禮,谥曰獻武王。以齊文襄王為使持節、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台、勃海王。壬寅,诏王攝理軍國,遣中使敦谕。八月,齊文襄王入朝,固辭丞相,诏複授大将軍,餘如故。甲申,葬齊獻武王于鄴城西北,車駕祖于漳濱。九月,齊文襄王還晉陽。辛酉,蕭衍遣其兄子貞陽侯淵明帥衆寇徐州,堰泗水于寒山,灌彭城,以應侯景。

  冬十月乙酉,以尚書左仆射慕容紹宗為東南道行台,與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大都督高嶽,潘相樂讨淵明。十有一月,大破之,擒淵明及其二子瑀、道,将帥二百餘人,俘斬五萬級,凍乏赴水死者不可勝數。十有二月乙亥,蕭淵明至阙,帝禦阊阖門讓而宥之。嶽等回師讨侯景。是歲,高麗、勿吉國并遣使朝貢。

  六年春正月己亥,大都督高嶽等于渦陽大破侯景,俘斬五萬餘人,其餘溺死于渦水,水為之不流。景走淮南。己未,齊文襄王來朝,請以寒山獲士賜百官及督将等,各有差。二月己卯,蕭衍遣使款阙乞和,并修書吊齊文襄王。文襄王還晉陽。三月癸巳,以太尉、襄城王旭為大司馬,以開府儀同三司高嶽為太尉。辛亥,以冬春亢旱,赦罪人各有差。

  夏四月甲子,吏部令史張永和、青州人崔闊等僞假人官,事覺,糾檢,首者六萬餘人。秋八月甲戌,以尚書左仆射慕容紹宗為大行台,與太尉高嶽、司徒韓軌、大都督劉豐等讨王思政于颍川,引洧水灌其城。九月乙酉,蕭衍遣使朝貢。  冬十月戊申,侯景濟江,推蕭衍弟子臨賀王正德為主,以攻建業。是歲,高麗、室韋、蠕蠕、吐谷渾國并遣使朝貢。

  七年春正月戊辰,蕭衍弟子北徐州刺史、封山侯蕭正表以鐘離内屬,封蘭陵郡開國公、吳郡王。三月丁卯,侯景克建業,還以蕭衍為主。衍弟子北兗州刺史、定襄侯蕭祗,相譚侯蕭退來降。衍江北郡國皆内屬。

  夏四月,大行台慕容紹宗、大都督劉豐遇暴風,溺水死。甲辰,诏以齊文襄王為相國、齊王,綠綟绶,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食冀州之勃海、長樂、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間五郡,邑十五萬戶,餘如故。王固讓。是月,侯景殺蕭衍,立子綱為主。五月,齊文襄王師衆自鄴赴颍川。六月丙申,克颍州,擒寶炬大将軍、尚書左仆射、東道大行台、太原郡開國公王思政,颍州刺史皇甫僧顯等,及戰士一萬餘人,男女數萬口。齊文襄王遂如洛州。

  秋七月,齊文襄王至自南讨,請宥思政之罪。八月辛卯,诏立皇子長仁為皇太子。齊文襄王薨于第,秘不發喪。癸巳,大赦天下,内外百官并加二級。甲午,齊王如晉陽。

  冬十月癸未,以開府儀同三司、鹹陽王坦為太傅。甲午,以開府儀同三司潘相樂為司空。十有二月甲辰,吳郡王蕭正表薨。己酉,以并州刺史彭樂為司徒。是歲,蠕蠕、地豆于、室韋、高麗、吐谷渾國并遣使朝貢。

  八年春正月辛酉,帝為齊文襄王舉哀于東堂。丁卯,诏贈齊文襄王假黃钺、使持節、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齊王玺绶,辒辌車、黃屋、左纛、前後部羽葆、鼓吹、輕車介士,備九錫之禮,谥曰文襄王。戊辰,诏齊王為使持節、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台、齊郡王,食邑一萬戶。甲戌,地豆于、契丹國并遣使朝貢。二月甲申,葬齊文襄王,車駕祖于漳濱。庚寅,以尚書令高隆之為太保。三月庚申,進齊郡王爵為齊王。

  夏四月乙巳,蠕蠕遣使朝貢。五月甲寅,诏齊王為相國,總百揆,封冀州之勃海、長樂、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間、高陽、章武,定州之中山、常山、博陵十郡,二十萬戶,備九錫之禮;以齊國太妃為王太後,王妃為王後。丙辰,诏歸帝位于齊國,即日遜于别宮。

  齊天保元年五月己未,封帝為中山王,邑一萬戶;上書不稱臣,答不稱诏,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乘五時副車;封王諸子為縣公,邑各一千戶;奉絹三萬匹,錢一千萬,粟二萬石,奴婢三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頃,園一所;于中山國立魏宗廟。二年十二月己酉,中山王殂,時年二十八。三年二月,奉谥曰孝靜皇帝,葬于漳西山崗。其後發之,陵崩,死者六十人。

  帝好文學,美容儀。力能挾石師子以逾牆,射無不中。嘉辰宴會,多命郡臣賦詩,從容沉雅,有孝文風。齊文襄王嗣事,甚忌焉,以大将軍中兵參軍崔季舒為中書黃門侍郎,令監察動靜,小大皆令季舒知。文襄與季舒書曰:“癡人複何似?癡勢小差未?”帝嘗與獵于鄴東,馳逐如飛。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從後呼帝曰:“天子莫走馬,大将軍怒。”文襄嘗侍飲,大舉觞曰:“臣澄勸陛下酒。”帝不悅,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活!”文襄怒曰:“朕!朕!狗腳朕!”文襄使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明日,文襄使季舒勞帝,帝亦謝焉。賜絹,季舒未敢受,以啟文襄,文襄使取一段。帝束百匹以與之,曰:“亦一段耳!”帝不堪憂辱,詠謝靈運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動君子。”常侍侍講荀濟知帝意,乃與華山王大器、元瑾密謀,于宮内為山,而作道地向北城。至千秋門,門者覺地下響動,以告文襄。文襄勒兵入宮,曰:“陛下何意反邪!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負陛下邪!”将殺諸妃嫔。帝正色曰:“王自欲反,何關于我?我尚不惜身,何況妃嫔!”文襄下床叩頭,大啼謝罪。于是酣飲,夜久乃出。居三日,幽帝于含章堂,大器、瑾等皆見烹于市。及将禅位于文宣,襄城王旭及司徒潘相樂、侍中張亮、黃門郎趙彥琛等求入奏事。帝在昭陽殿見之。旭曰:“五行遞運,有始有終。齊王聖德欽明,萬姓歸仰。臣等昧死聞奏,願陛下則堯禅舜。”帝便斂容答曰:“此事推挹已久,謹當遜避。”又雲:“若爾,須作诏書。”侍郎崔劭、裴讓之奏雲:“诏已作訖。”即付楊愔,進于帝,凡十條。書訖,帝曰:“将安朕何所?複若為而去?”楊愔對曰:“在北城别有館宇,還備法駕,依常仗衛而去。”帝乃下禦座,步就東廊,口詠範尉宗《後漢書贊》雲:“獻生不辰,身播國屯。終我四百,永作虞賓。”所司奏請發,帝曰:“古人念遺簪弊履,欲與六宮别,可乎?”高隆之曰:“今天下猶陛下之天下,況在後宮。”乃與夫人妃嫔已下訣,莫不欷歔掩涕。嫔趙國李氏誦陳思王詩雲:“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皇後已下皆哭。直長趙德以故犢車一乘候于東上閣。帝上車,德超上車持帝。帝肘之曰:“朕畏天順人,授位相國,何物奴,敢逼人!”趙德尚不下。及出雲龍門,王公百僚衣冠拜辭。帝曰:“今日不減常道鄉公、漢獻帝。”衆皆悲怆,高隆之泣灑。遂入北城下司馬子如南宅。及文宣行幸,常以帝自随。帝後封太原公主,常為帝嘗食以護視焉。竟遇酖而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