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查理大帝由教皇加冕--教俗雙重統治的建立

公元800年的聖誕節那天,一個身材魁梧身的騎士,華麗的披風下露着鑲嵌寶石的劍柄,冷峻的面孔上無法掩蓋着得意的神情,他就是查理二世。這是剛剛遠征得勝歸來,來到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祈禱。當他正在作祈禱的時候,教皇力奧三世冷不防把一項金冠戴在了他的頭上,随後帶頭高呼“上帝為查理皇帝加冕,敬祝他萬壽無疆和永遠勝利!”其他教士也跟着歡呼起來。

教皇給皇帝加冕,這在曆史還是第一次,這是不是說這個皇帝的位是上帝給的呢?我想至少是上帝認可了吧!

查理欣然接受,也許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個皇冠,也是一個緊箍咒;但人們都信上帝,上帝所賜與的将更有統治力,說服力、号召力。就好像什麼産品加上“正宗”兩字,就會有比其他産品更有權威似的。查理怎麼能不接受呢?

象征君權的皇冠由教皇加冕,君權有了宗教的權威,宗教有了高于君權的權威。看來教皇力奧三世對此煞費苦心,也不知鑽研了幾個晚上,秘密開了幾個研讨會?

其實,查理武力稱霸歐洲,早就引起了羅馬教皇的注意,丕平任宮相之時,即停止對教會土地的征用,将征服的土地獻給教皇,即所謂的“丕平獻土”。而新的皇帝會對教會怎麼樣呢?這不得不令教皇力奧三世三思。教皇力奧三世想,幹脆經上帝的名義給他封個“羅馬皇帝”的名,隻要他接受了,教會的“事兒”不就好辦了。于是上演了剛才的那一幕。看來人都喜歡“戴高帽子”。

基督教有着非常強的統治欲,在購買、教徒奉獻、皇家所賜的大片土地上,教主是那裡最高的統治者。

而非教會土地上隻有借助于行政權力,那時主要是借助皇權。隻有兩手緊緊抓住了皇權,教會地位才能鞏固,更多的人才能入教,基督教才能發展,然後……

一個借助武力又高于武力的統治。

查理統治時代,曾下令教會和寺院辦學,并在宮中成立學院,廣泛招聘僧侶學者前來講學。他還從中等人家和低微門第人家中挑選子弟,與富貴子弟共同接受教育。甚至任命出身貧窮,學習優異的青年教士為主教。

查理定都阿亨後大興土木,修建了許多金碧輝煌的宮殿和教堂。

不惜将遙遠羅馬的古建築上的大理石拆運來,當然建築的興盛也帶動了繪畫、雕刻等藝術的發展。

查理還派人搜集和抄寫了許多拉丁文和希臘文手搞,雖然對抄本内容一無所知,但也為後代保留了許多古典作家的著作。

這個由教皇加冕的皇帝,既是一個建設者,又是一個破壞者。

這與秦始皇做法不同,也許恰恰是他的失誤。

用武力征服的帝國,由于沒有共同的經濟基礎,各民族之間生活方式不同,語言不統一,社會發展水準不一緻,缺乏經濟上的聯系,離心離德,又怎麼在一起?

果不其然。814年,查理大帝病故,路易繼位。路易又死,長子羅退耳繼位,其弟日耳曼路易和秃頭查理起兵造反。841年,雙方在奧塞爾附近的豐特内展開大戰。842年,路易與查理在斯特拉斯堡舉行盟誓。843年,三兄弟締結凡爾登條約,三分帝國。

凡爾登條約奠定了日後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疆域的基礎。

看來,上帝也當不了兄弟們的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