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國象棋後到26歲正教授,侯逸凡:人生就該多見識不同的風景棋手到教授的跨界北大到牛津的跨越離開舒适區的跨界從學生到育人的跨越下棋和教育将是未來重心

從國象棋後到26歲正教授,侯逸凡:人生就該多見識不同的風景棋手到教授的跨界北大到牛津的跨越離開舒适區的跨界從學生到育人的跨越下棋和教育将是未來重心

2010年,16歲的侯逸凡在世界女子國象錦标賽奪冠,成就史上最年輕棋後。十年後的7月10日,26歲的侯逸凡,接過深圳大學的聘任書,成為該校最年輕的正教授。從棋後,到學生,再到如今的教授,侯逸凡翻開人生每個新篇章,都是一段不凡的經曆。

<h1 class="pgc-h-arrow-right">棋手到教授的跨界</h1>

2019年夏天,侯逸凡在英國牛津大學碩士畢業後回國。幾周後,一次國際象棋的活動,讓侯逸凡和深圳大學結緣。也最終促成她從棋手向教育工作者的跨界轉變。

7月13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聯系到侯逸凡時,她已經在深圳大學開始了工作。之前作為棋手,侯逸凡多次來到深圳,如今作為教育者,侯逸凡正在迅速進入新的角色。

從國象棋後到26歲正教授,侯逸凡:人生就該多見識不同的風景棋手到教授的跨界北大到牛津的跨越離開舒适區的跨界從學生到育人的跨越下棋和教育将是未來重心

侯逸凡教授聘任儀式

目前,侯逸凡還沒有開始教課,因為深大體育學院運動訓練系的學生,要到今年秋季才入學。而侯逸凡的學生也不止是國象專業棋手。“還在準備課件,申辦項目,以及規劃教學之餘的研究計劃。”侯逸凡說。

雖然還需要熟悉工作,侯逸凡說,她的“跨界”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在接受深圳大學教授聘書的儀式上,侯逸凡表示:“近年來,随着體教融合相關政策的出台,體育的多樣性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如何在高校中更好地開展體育教研、舉辦賽事,也成為體教融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很榮幸,我也能成為其中的促進者。”

侯逸凡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她對自己工作的定位,除了培養學生,還包括國際象棋的普及,以及如何與青少教育相結合。侯逸凡說,她的初心,是向學生,向外界分享她接觸國象20年的領悟和感受。“我從事國際象棋20年。國象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來到深圳當老師,我希望生命可以更豐富,也希望分享自己的心得,啟發旁人。這樣我從事國象項目也更有意義。尤其國家正在提倡體教融合,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做這個領域,也有 更多的空間。”

<h1 class="pgc-h-arrow-right">北大到牛津的跨越</h1>

在接過深圳大學教授聘書之前,侯逸凡已經曆了一次不凡的轉身。作為當年國際象棋領域最年輕的棋後,最具前途的棋手,侯逸凡突然選擇去北大讀書。在外界惋惜的目光中,她不但在北大學業有成,還拿到羅德獎學金,前往牛津大學深造。

從國象棋後到26歲正教授,侯逸凡:人生就該多見識不同的風景棋手到教授的跨界北大到牛津的跨越離開舒适區的跨界從學生到育人的跨越下棋和教育将是未來重心

2012年,18歲的侯逸凡在高手雲集的直布羅陀公開賽上,擊敗女子棋壇第一人小波爾加。這也是小波爾加20年來第一次在慢棋比賽中輸給女棋手。同年9月,侯逸凡成為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大學新生。

從炙手可熱的棋後,到普通大學生,侯逸凡的選擇讓外界意外。而侯逸凡表示,正是選擇讀書,讓她有了新的人生規劃。“通過在北大國際關系學院學習,在衆多座談會和交流活動中提升視野。我不僅有機會接觸更多不同領域的專家、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優秀學子進行思想的碰撞,在思索未來的職業規劃時,也拓寬了思路,将很多在入學之前想都不敢想的選擇,納入“option list”,包括申請“羅德獎學金項目”。”

侯逸凡用出色的成績,為國象棋手的學習能力正名。在北大國際關系學院,侯逸凡選修外交學專業。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世界猶如一盤大棋局,國際關系中的複雜博弈與國際象棋的許多道理,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侯逸凡表示,她希望能在兩套知識體系的交彙碰撞中,收獲不一樣的思想火花。

北大求學期間,侯逸凡兩次獲得學科綜評第一。這為她在2017年申請成功羅德獎學金埋下伏筆。在牛津,侯逸凡選擇研究公共政策方向。讀書幾年,她最大的收獲,是視野的開拓。“以前想問題,總是棋手的角度。如今在學業中,經曆很多小組讨論,在課題的研究時,需要有更加全面的考察,避免先入為主。”侯逸凡說。

從北京大學,到牛津大學,侯逸凡也和普通學生一樣,面對着課業的壓力和繁重的學業。“包括寫論文卡住了,時間配置設定也會遇到問題。這些壓力環境下,我也在學習,如何協調這些問題,并不影響生活。我還發現,我在探讨學業問題時,也會想到可以用在下棋上。”

<h1 class="pgc-h-arrow-right">離開舒适區的跨界</h1>

回頭看自己當年的求學,侯逸凡認為,自己隻是做了一個簡單的決定。但在多數人看來,離開自己拔尖的領域,意味着離開舒适區。而侯逸凡次次不凡的轉身,和她勇于離開舒适區不無關系。

如今,侯逸凡正努力在教育圈裡展開拳腳,正如她8年前選擇投身大學校園一樣的堅定和勇敢。侯逸凡說:“在一個圈子呆久了,也就習慣留在這個舒适區。久了也難有動力做改變。是以我是希望自己每過一段時間就能與時俱進,給自己注入新的元素,也盡可能給社會多做一些事情。人生就要多見識不同的風景。”

從國象棋後到26歲正教授,侯逸凡:人生就該多見識不同的風景棋手到教授的跨界北大到牛津的跨越離開舒适區的跨界從學生到育人的跨越下棋和教育将是未來重心

讀書帶給侯逸凡的另一個改變,就是帶給她更大的社交圈。“從去北大上學,到申請羅德獎學金,到去牛津上學,我認識了體育圈 之外,更多更優秀的小夥伴。從老師到同學,到其他研究人員,都是各領域優秀的人才。我發現他們仍有執着的心繼續前進。和他們在一起,可以幫助打開自己的思維。”

在牛津攻讀公共政策專業時,侯逸凡的同學來自世界各地。“不止有公務員讀這個專業,還有律師,環保人員。這個學科是把幾個重要的基礎學科,如經濟,政治和法律等作綜合的講解。從這些基礎理論之上,講授如何制定政策,如何實施。教會我在遇到全新問題之下,迅速制定對策的能力。”

2017年羅德獎學金在中國大陸僅招收4位學生。侯逸凡申請成功後,不僅獲得了每年三萬英鎊的獎學金,還有使用“羅德樓”的權利。“這個平台,給了我學習的機會。我在牛津,除了上課,每次去羅德樓都有收獲,那裡每周五會舉辦講座,論壇,每周都有新鮮話題,學者們在一起讨論。探讨的問題可以是當下的熱點話題,但都會上升到新的層次,每次我帶着學習目的參與讨論,都能感受到自己深受啟發。”

<h1 class="pgc-h-arrow-right">從學生到育人的跨越</h1>

從牛津大學碩士畢業一年後,侯逸凡正在進行從學生到育人的跨越轉變。但很早之前,她一直存有将自己學習,比賽國際象棋的經驗,傳授給外界的心願。

一年前,侯逸凡來到深圳參加國象活動,與深圳棋院院長劉适蘭聊起了國象在高校的發展。劉适蘭随即鼓勵和建議她到深大工作,并從中積極推動促進。

從國象棋後到26歲正教授,侯逸凡:人生就該多見識不同的風景棋手到教授的跨界北大到牛津的跨越離開舒适區的跨界從學生到育人的跨越下棋和教育将是未來重心

侯逸凡說,這次來深圳大學執教,希望把自己在北大,在牛津的求學經曆,貫徹到自己的授課方式中。“舉個例子,我在牛津上課時,有個最深的體會是,老師不會因為某個話題太基礎,就跳過去不講。反而會因為是根基的知識,更會把脈絡講清楚了。”侯逸凡說,她也看到大師的功力,是可以用簡單的方式,把複雜的話題講清楚。“我希望把這些教育理念,融入中國的教學理念,希望結合中國好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更有效率的學習。希望讓學生在深圳大學學習四年後,還能回想,大學的學習時光是有意義的,除了記得住學到了什麼,還收獲了人生重要的同伴。”侯逸凡說。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下棋和教育将是未來重心</h1>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采訪侯逸凡的前一天深夜,侯逸凡剛剛下完國際棋聯女子快棋賽第三站的決賽。這場在網絡舉行的比賽中,侯逸凡一度落後俄羅斯棋手拉戈諾,依然頑強扳平,将比賽拖入加時。遺憾的是因為滑鼠操作失誤,侯逸凡主動認輸。抛開結果不論,這意味着下棋和教育,将是侯逸凡接下來的工作重心。

侯逸凡告訴記者,此前幾年,她一邊忙于學業,一邊也在堅持下棋。“雖然和專業棋手那時相比,下的比賽少了,但在英國求學期間,一直堅持參加英國和德國的聯賽,快棋賽下的多一些。隻要歐洲的比賽我能下就盡量下。”侯逸凡說。

最近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包括國象候選人賽被迫中途叫停,很多比賽變成線上。卻也給了侯逸凡參賽的機會。“現在比賽都是網絡上舉行了,最好的一點,是不需要棋手飛去比賽地集中半個月參賽,而且比賽時間都是在中國時間的晚上。我白天有工作,晚上正好下棋,和工作也不沖突。我還是熱愛比賽的。包括之前的國家杯,能參加也會盡力參加的。”

從國象棋後到26歲正教授,侯逸凡:人生就該多見識不同的風景棋手到教授的跨界北大到牛津的跨越離開舒适區的跨界從學生到育人的跨越下棋和教育将是未來重心

眼下,侯逸凡在深圳的工作量不小。除了深大的教研任務,後期國象國家隊龍崗基地落地後,她還需要擔任教練任務。談到如何配置設定自己的精力,侯逸凡坦言,當下她肯定會以工作為主,線下比賽要看能不能時間協調開。“我比較少做5年10年規劃,多是做短期目标。”

一路走來,侯逸凡每次來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都會做出不凡的選擇來。她表示,自己是順其自然。“之前選擇下棋還是上學,現在選擇下棋還是工作。其實考慮太多,不如簡單化處理。我會遵從自己内心,問自己喜歡什麼,簡單的權衡利弊,會不會後悔。如果不如意,能不能接受後果。問了自己再做選擇。”

談到當下,侯逸凡說,她滿意自己做出的選擇。她的目标,是吸引更多好學生來深圳大學。“我之前比賽去過世界各地推廣國象,舉辦講座,但是大多數閱聽人群體,是當地的職業隊伍,或者是中國小生。大學生很少。這次能到高校工作,可以多做一些探索,找到推廣的契合點。我也給深大打個廣告。之前很多人選擇去波士頓上學,是考慮到那裡有名校,也有最知名的企業。如今在深大周圍,就有好多世界知名的企業,可以提供實習機會。歡迎學生報考我們學校,我們專業。”

圖檔提供/侯逸凡

文/北青體育 褚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