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想盡孝你一定趁早,焦波為父母拍照萬張,很多人看哭了

想盡孝你一定趁早,焦波為父母拍照萬張,很多人看哭了

“咋還這麼‘聶’影呢?怪不好意思的。”娘說。看,爹娘笑得多可愛

作者:長江日報記者宋磊

俞敏洪曾說,“我想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的爹娘會比焦波的爹娘更廣為人知,也沒有誰的爹娘會比焦波的爹娘更能震撼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的鄉愁與親情如此濃烈。”

從1974年起,焦波用照相機為爹娘拍照片,後來又用錄影機為爹娘錄像。1998年底,中國美術館舉辦“俺爹俺娘”攝影展,焦波父母出席剪彩。因為拍攝父母,也因為父母的生動感人,焦波曾被中央電視台提名為“感動中國人物”。

想盡孝你一定趁早,焦波為父母拍照萬張,很多人看哭了

一個葫蘆兩個“瓢”,“俺爹”與“俺娘”相輔相幫!

30多年間,焦波為父母拍了12000多張照片。不久前,部分照片加上焦波蘊含深情的文字,結內建《俺爹俺娘》一書,由中信出版社出版。長江日報讀+周刊記者電話采訪焦波,他說,希望這本書能提醒大家,咱們每個人要想為爹娘做點事,一定要趁早,不然會遺憾終身。

01

爹娘長得不好看,但他們的影像是寶貝

想盡孝你一定趁早,焦波為父母拍照萬張,很多人看哭了

“近一點,再近一點!”重外甥女晶晶讓爹和娘親親熱熱照相

焦波父母是山東最典型的樸實農民。作為攝影專業人士,焦波知道自己的父母“長得不好看”,但他看見一天天變老的爹娘,深感歲月無情,總想用什麼辦法“留住爹娘”。

“俺娘叫喬花桂,身高1.41米,是一個體重70斤的弱小女人。她屬牛。”“俺爹叫焦文崇,身高1.70米,體重80公斤,是一個長着一雙倔強眼睛的強壯男人。他屬兔。”他用鏡頭攝下黑白影像,為父母一張張定格。

焦波也用質樸的文字記錄爹娘。

想盡孝你一定趁早,焦波為父母拍照萬張,很多人看哭了

爹娘合影。

他寫道,一字不識的娘曾說過:“要做成啥事都和推磨一樣,一步一步來,反正走一步就少一步……”

做了一輩子木匠的爹說過:“學木匠要先拉三年大鋸,你知道為啥?不是說拉三年才能學會,是三年中讓你悟兩個理:一是懂得兩人配合才能完成一件事,不論幹啥事,要講合作;二是磨磨性子,幹事不圖虛,要腳踏實地,一心一意。這個理悟通了,即使這輩子你不幹木匠,幹啥也能幹好。”

想盡孝你一定趁早,焦波為父母拍照萬張,很多人看哭了

焦波他爹。

2002年秋,焦波母親過九十大壽,壽宴後焦波拿出相機,為爹娘拍張合影。爹拉着娘的胳膊,使勁往身邊拽,邊拽邊說:“從小的夫妻到老親。”沒有想到,這竟是爹娘最後一張合影,這年年底,焦波父親去世。

父母先後離世,焦波長久不敢面對相機,直到近幾年,他才慢慢習慣直面那些照片,“父母的聲音、畫面,他們就像活着一樣,跟我交流,聆聽我的訴說,這是一筆特别珍貴的寶貝”。

02

火車上打吊瓶也要到北京參加兒子展覽

為爹娘拍了20多年照片後,1998年春節,焦波想為爹娘辦個影展,展覽地點定在中國頂級藝術展館——中國美術館,展覽時間定在娘86歲生日那天。

想盡孝你一定趁早,焦波為父母拍照萬張,很多人看哭了

“娘,還下地嗎?”“去!人活着不幹活幹啥!”這一年,娘已84歲了。

11月初,焦波回家同爹娘商量剪彩的事。聽說展覽在中國美術館辦,焦波父親興奮地說:“我知道,那是北京(20世紀)50年代十大建築中的一個。”很快,兩位老人展開激烈讨論:什麼是剪彩?怎樣剪才剪得斷?

焦波父親把自家老剪子磨了一遍又一遍,母親逢人便說:“過兩天,俺就上北京去開會。”

想盡孝你一定趁早,焦波為父母拍照萬張,很多人看哭了

這天娘病了。

離影展開幕還有一周時,焦波娘犯病了,感冒引發肺氣腫。“當我見到娘時,她正在打吊瓶,吸氧氣,臉憋得像紫茄子一樣”。

醫生勸她不要去北京,焦波娘連忙大聲說:“不要緊,俺能行。”一旁的父親把焦波拉到一邊說:“你娘要是去不了,我就是拖着這條病腿爬也要爬到北京,為你剪這個彩。”

想盡孝你一定趁早,焦波為父母拍照萬張,很多人看哭了

在北京布展的最後一天,焦波接到朋友的電話得知,母親強行出院,和父親上了來北京的火車,在車上挂吊瓶。

開展當天,焦波爹娘走到紅綢前,“咔嚓”剪斷,掌聲響起。這時,不僅焦波,很多參展嘉賓、觀衆,眼中都含着淚花。

03

每年回老家20餘次,每天打個電話

想盡孝你一定趁早,焦波為父母拍照萬張,很多人看哭了

焦波和爹娘。

焦波在北京工作,至少每個月都會回家看望父母一次,每年回家20餘次,每天都會往老家打個電話,向爹娘問安。“這讓鄰居很羨慕,讓爹娘感覺很幸福”。

每次回家,焦波父母都很期盼,急着問清到家時間,免得整天在大門口等。焦波回家後,輕手輕腳進門,用相機捕捉爹娘第一眼看他的表情。“兩老臉上爆發出的那份驚喜,那份嗔怪,讓我感動、無比幸福”。

回家很幸福,但離家很心酸。焦波說,他有張照片,幾乎人人看了都觸動心扉:蜿蜒的小路,母親一人蹒跚向前,正在送走兒子。“幾乎每次都這樣,90歲的人了,一步一晃地送我很遠”。

想盡孝你一定趁早,焦波為父母拍照萬張,很多人看哭了

有一天,焦波離開家已經是晚上10時多,山村裡沒有一點燈火。母親拿了手電,執意送他,手電光亮照到通往村外的小路上。“路上的光越來越淡,直至消失,我知道我走出很遠了。但回頭一看,那束手電光依然在那裡晃動。”黑夜裡,焦波看到娘那矮小的身影,她仍然在注視着兒子遠遠離去。“這就是俺娘,俺的親娘!”

一天晚上,母親笑着對焦波說:“你快多拍點吧,我走了,你就拍不成了。”這句話令焦波現在想起來都心酸。“她用真心支援兒子的事業,這就是父母”。

想盡孝你一定趁早,焦波為父母拍照萬張,很多人看哭了

爺爺一輩子沒上過泰山,爹抱着爺爺的畫像爬上泰山極頂。

多年來,焦波的攝影感動了很多觀衆,很多人看後不禁落淚,還有人馬上回家看望父母,這讓焦波覺得,自己持續做的事很有社會意義。“這些影像很有啟示作用,我将把它們視作财富,留給我的後代,也留給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