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天下大亂,出現了兩位才華傑出的英雄,他們是張耳和陳馀。他們從最初的刎頸之交,到一路相扶相攜,共同打下了一片基業。然而巨鹿一戰,二人卻産生嫌隙,以至于後來反目成仇。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何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一、刎頸之交</h1>
張耳是大梁人,起初為魏公子無忌的門客,在那裡他學到了不少權謀之術,聲名鵲起,以至于外黃的富人将女兒嫁給了他。随後,他又做到了外黃縣令,“名由此益賢。”
陳馀也是大梁人,他仰慕張耳為人,主動要求結交。張耳十分欣賞陳馀的才華,收留了他,還教給他很多做人的學問。陳馀年紀較小,以張耳為幹爹,二人結為刎頸之交。
張耳、陳馀在魏國呆不下去,二人改名換姓流落到陳國,為了謀生當了看門人。陳馀得罪了小吏,将受到鞭刑,陳馀一怒之下想要起來反抗,張耳偷偷踩了陳馀的腳,制止了他的魯莽之舉。
事後,張耳把陳馀拉到一棵桑樹下責備:“我之前是怎麼教你的?如今受了一點小辱就沉不住氣,死在小吏手上不值得。”
張耳的話令陳馀恍然大悟,從此更加敬重他。二人互相提攜,一起度過了那段艱苦的歲月,直到陳涉、吳廣起義,天下大亂,二人大展拳腳的機會來了。
張耳、陳馀毫不猶豫地投奔陳涉,勸說他立六國之後,自樹為黨,為秦增加更多敵人。陳涉卻見識短淺,不願将打下來的天下拱手讓人,于是,他不聽張耳、陳馀的建議,自立為陳王。
張耳、陳馀知陳王是庸才,不足成大事,打算脫離他單幹。于是,二人向陳王要了三千人,說要出去拓展地盤。陳王被二人所忽悠,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以武臣為将軍,張耳、陳馀為左右校尉,向北攻打趙地。
離開陳王的張耳、陳馀猶如脫離牢籠的老虎,打着陳王的旗号很快收複了燕趙之地。武臣死後,張耳、陳馀從民間找來趙歇,立他為趙王。此時,他們才真正成為一股不可小觑的反秦勢力。
張耳、陳馀危難之時,還能以父子相稱,互相扶持,為刎頸之交,其友誼為世人所稱贊。然而,随着權力越來越大,欲望的魔鬼開始暗中滋生,二人的友誼也有些變味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二、關系破裂</h1>
秦二世二年,秦國名将章邯、王離率四十萬大軍包圍趙國,趙王歇和張耳逃進巨鹿城中嬰城自守,陳馀率領幾萬趙兵駐紮在巨鹿北邊,與秦軍對峙。
在此期間,張耳與陳馀之間發生了兩件不愉快的事,讓他們的友誼徹底走向決裂。
第一件事。張耳與趙國老百姓被圍困于巨鹿城中,危在旦夕,他卻一點也不擔心,還對人說 “别怕,我和陳馀為刎頸之交,他擁兵數萬,一定會想辦法救我們出去。”
在張耳看來,二人既然是刎頸之交,那陳馀就有義務來拯救他,哪怕送死也必須如此。如果陳馀連這點都做不到,那就違背了當初的承諾,就應該受到譴責。
張耳每日登上城牆之下,盼望着援兵到來。可是,他朝城牆下望去,除了烏泱泱的敵軍,哪裡有半點援軍的影子?為此,張耳派了部下張黡、陳澤出城搬救兵。
張黡、陳澤偷偷溜出城外,直奔向陳馀大營,對陳馀進行責備,說他背叛了友誼。陳馀氣不過,派給張黡、陳澤五千人,結果,二人與秦軍交戰,瞬間被碾壓,屍骨無存。
陳馀手握幾萬人馬,人也變得理性起來,他當然不願白白送死。更何況,諸侯皆作壁上觀,連張耳的兒子也帶着一萬人不敢輕舉妄動,憑什麼陳馀就能擊退秦兵?
事實上,陳馀一直在努力營救,他多次派人到項羽營中請求救兵。項羽果然不負衆望,如同天兵從天而降,九戰大破秦兵,解巨鹿之圍。
第二件事,張耳得救後,從巨鹿城中出來,感謝諸侯的救命之恩,唯獨對陳馀沒有絲毫感恩之意,還責備陳馀見死不救。又問及張黡、陳澤所在,懷疑二人已被陳馀殺。
陳馀何曾受過這等氣,他們是刎頸之交不假,如今卻成為雙方翻臉的一個導火索。陳馀一怒之下将象征軍權的印绶扔到桌子上,跑去上廁所,順便消消氣。
哪知,張耳在部下的勸說下,取了印绶,收了陳馀的兵權。陳馀回來看到這樣的情形,心中大悲:原來,在利益面前,所謂的刎頸之交也不過如此。
從此,陳馀與張耳正式決定,走向了你死我活的仇殺之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三、反目成仇</h1>
本來,巨鹿之戰後,二人關系破裂,成為路人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是,陳馀做了兩件不理性的事,讓他們徹底成為仇敵,并導緻陳馀的覆滅。
第一件事,巨鹿之戰後,張耳因軍功被封為常山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何等榮耀;而陳馀之功與張耳相同,卻僅封三個小縣,這讓陳馀内心一時難平。
分封天下,一切都是項羽在操作,本不歇業耳什麼事。但陳馀卻将氣撒在了張耳頭上,在他的内心深處,這一切都是張耳的錯,他要讓張耳為此付出血的代價。
陳馀從齊王田榮那裡搬來援兵,又發動了南皮三縣的全部兵力,攻打張耳。
論治國理政,張耳比陳馀強,但要論帶兵打仗,陳馀卻比張耳強。 張耳打不過陳馀,帶着殘兵敗将投奔劉邦。
第二件事,陳馀趕走張耳後,收複趙地,自任成安君,輔佐趙王歇。劉邦見陳馀勢力越來越大,想拉攏他一起共打項羽。
本來,陳馀已和項羽決裂,聯漢擊楚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可是,他卻向劉邦提了一個條件,要求得到張耳的人頭,才願意出兵幫忙。
這難不倒劉邦,他殺了一個非常像張耳的人,騙過了陳馀。後來,陳馀發現張耳還活着,便退出戰場,從此與劉邦決裂。
從這兩件事來看,陳馀的行為非常不理性。張耳封王後,并沒有主動挑釁陳馀,他可能隻想與陳馀做個路人;但陳馀卻被不理性沖昏了頭腦,必欲置張耳于死地,這再次應證了那句話: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面對陳馀的步步緊逼,張耳也不願束手就擒,他得了一個機會,又有一位得力的幫手韓信,二人率領漢軍在井陉擊破趙軍,陳馀與趙王歇均被生擒。
楚漢相争之時,劉邦對待王一級的俘虜,通常優待,一律不殺。可是,面對陳馀,張耳卻毫不留情,決絕地将其處死。
為何是這樣悲慘的結局呢?我們看到,當張耳、陳馀在參加革命之前,一直處于危難之中,相似的處境,相同的志向,同樣出類拔萃的才華讓他們堅定地走到一起。
那個時期,他們的友誼是純粹的,深厚的,心心相印的。但随着事業的壯大,手握的權力也越來越大,欲望的魔鬼在暗中滋生,友誼反倒成了一個累贅,讓他們加速走向分離,以至于後來成為敵人。
這一切是如何産生的呢?原因在于,友誼是一個奢侈的東西,它純粹、簡單、樸實,但也彌足珍貴,不允許參雜太多的利益。一旦友誼被人的欲望的污染,走向破裂是必然的結局。
有人對友誼作了如下總結: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逝則人傷。
張耳和陳馀的友誼的小船為何說翻就翻呢?在小編看來,随着他們所擁有的權力越來越大,友誼反而成了利益的附庸,被當作了籌碼,變了質、變了味。難怪司馬遷總結說:“豈非以勢利相交哉?”
對于普通人來說,友誼如何能天長地久呢?很簡單,讓友誼回歸純粹、簡單、樸實。所謂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誼方能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