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餅铛裡的油冒着愉悅的細泡,薄片刀在師傅手中上下翻飛。
生灌腸麻利地被旋成滾刀片,落入油中,“滋啦”聲瞬時響成一片……
不大一會兒,一盤被煎炸得微微焦黃,散發着炸制食品特有焦香的炸灌腸就好了。它通常會被裝在不大的盤子裡,再配上調配好的蒜水兒,送到你面前。
這樣現炸的灌腸,通常因為旋切的手法使得兩邊薄厚不一,一邊外焦裡嫩,一邊酥脆可口。
再配上調制好的蒜水兒趁熱吃。入口是淡淡的蒜汁和油脂香氣,一口咬下去,外殼焦脆、内裡軟彈。
非說的話,味道也不賴。
但是對比其他或是熱鬧,或是品味獨特的“京味”來說,這就顯得太過尋常了。
而且作為對“傳統北京”古早味憧憬已久的遊客。随着咀嚼,心裡的疑惑也會越來越大:
“想當年,慈禧老佛爺就愛吃這?”
豐年灌腸,from slackware photo on flickr
|昔日紅粉一時煎
當年的煎炸灌腸,自然不像如今這般寡淡。
不光原料裡實打實的有肉、有腸,就連顔色都是風流的粉紅色。
關于“灌腸”這一食物,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至明末劉若愚所著、專門記載宮闱之事的《明宮史》中。
到了清代,才真正形成“炸灌腸”這種菜肴制作形式。
原因是滿族習慣以鹿尾入菜,但入關後因為食材逐漸稀缺,僅有的食材又要盡供皇家禦膳。于是當時的各大知名飯莊,為了撐起門面、緊跟皇家禦膳菜品的“潮流”,就陸續推出了“賽鹿尾”(或叫“炸鹿尾兒”)這道菜。
世上大多數的事物發展,都是具有一定連貫性和邏輯性的。就如同,世上既沒有毫無由來的愛,也沒有毫無由來的恨。
雖然直到現在也沒有确切證據,能證明“炸鹿尾兒”的制法與明末的“灌腸”有必然聯系。但很多人都願意相信,明末的“灌腸”至少為後來的“炸鹿尾兒”,提供了新菜肴的制作思路。
入藥的鹿尾,新鮮的鹿尾顔色偏紅,個頭也可能會更大一些
早期的“炸鹿尾兒”,屬于大飯莊為了秀廚藝,推出的“巧做菜”。每個師傅所用原料,和具體操作手法自然也會有所差别。
這就導緻了,當達官貴人們才能品嘗的“炸鹿尾兒” 流傳到民間,變成了接地氣的“大灌腸”時,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制作配方。
比如餡料,有使用純豬肉的,也有用五花肉和豬肝混合餡料的;定型步驟,有的先蒸再炸,有的先煮再炸。
但這一時期的“大灌腸”,都是使用肉類混合澱粉、香辛料,再加紅曲米增色。然後,灌入用鹽、堿和醋徹底清洗幹淨的豬大腸裡。待蒸煮定型後,“旋”成中間厚、兩邊薄的菱形片,最後用大油炸制而成。
吃到時候,再澆上一大勺蒜泥汁。入口濃郁腥香,口感薄處焦脆、厚處嫩軟,别有滋味……
其實這麼一說,大家就明白為啥傳說中慈禧,能願意吃炸灌腸了。因為香啊!
哪怕到了民國時期,卓然所寫的《故都食物百詠》中,還是這樣形容煎炸灌腸的:
“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鹹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臘味,屠門大嚼亦堪憐。”
老北京還有一種肉餡、熏制的“灌腸兒”,哈爾濱的幹腸做法是從此而來。
|曆史巨輪下,倔強的“風流”
至于當年的“紅粉風流”,是怎麼流落到,在當代北京小吃中叨陪末座的。還得從清末時局動蕩,和煎炸灌腸的市場持續下沉說起。
早年的“大灌腸”,因為原型是禦膳流菜肴,即便在轉化形态時,制作流程有所簡化,但仍因為制作成本過高、技術複雜,難以廣泛傳播。
是以“大灌腸”先是使用一定比例的豆腐渣代替餡料裡的肉,同時腸衣從豬大腸改用豬小腸。然後再從用大量豬油炸制,改為用鐵铛放入略少的豬油煎制。
這樣一通組合拳下來,成本自然大幅度下降。
此階段的煎灌腸,仍然保留了“大灌腸”的特殊豬腸風味和大量香料的味道,看起來也與“大灌腸”極為相似。
後來,為了進一步削減成本。幹脆去掉了腸衣,隻剩澱粉和調料。
這階段成型後的灌腸,與粉腸極為相似,隻不過因為有了紅曲的增色,更加粉紅可愛一些。而且為了接近原有口味,這一階段煎灌腸的油,通常選用豬腸油。
再後來,連“天然色素”紅曲也被取消,形狀也由腸裝變為了一大塊粉坨子。就此,昔日北京的煎炸灌腸,徹底面目全非了。
也隻剩下鐵铛裡的豬腸油,或者以大油加工出的“五香油”,還在倔強地緬懷着煎炸灌腸,這一昔日京味美食的風流與輝煌。
蒜水兒,無論合适都是煎炸灌腸的靈魂
至于現在,那些使用植物油煎炸的純綠豆澱粉“炸灌腸”,與其說是東施效颦。不如說是北京人對于美味的執着,使他們在曆史動蕩的洪流中,抓住了獨屬舊日風流的吉光片羽。
但對于單純想通過味覺,得瞻古意、想嘗嘗“慈禧老佛爺喜歡的古味小吃”的外地人來說。這種很多老北京人吃慣了的純澱粉炸灌腸,隻會帶給他們失望和強行安慰自己“也不錯”的評價。
最後,炸灌腸隻能淪為為一種:就算看了照片,也完全回憶不起味道的“旅遊一次性消費品”。
近幾年,以《我在故宮修文物》為首的故宮紀錄片,在網絡上十分火爆。除了故宮建築和文物的精巧,其中匠人老師們,對于修複故宮所付出的技巧心思和努力,也讓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可無論是修複宮殿建築,還是修複首飾、絲絹,對于修繕文物,大多數老師都在遵循着這樣一個主旨,那就是:盡量不破壞原有風情,修舊如舊。
正是遵循着這樣的精神,才保證了今日的故宮雖然曆經了百年風霜,舊衣乏飾,卻仍能顧盼生輝、風采依舊。使遊人留戀忘返,甚至讓世界都為之傾倒。
from iris0327 photo on flickr
雖然“修舊如舊”,說的是修繕古物。但曆經上百年的炸灌腸,又何嘗不是一件“文物”呢?
澱粉坨版炸灌腸,曾經承載着幾代人的記憶,如今已經成為北京各種廟會、夜市小吃攤必備的小吃項目。說它是北京風味,雖然沒錯。可硬拉上“祖輩”的輝煌過往,說這東西“傳統”,卻也大可不必。
畢竟就像修複故宮的建築那樣,遵循古法,才能保證原汁原味。
“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
清末的《北京竹枝詞》中,描寫的獨特風味讓人心馳神往。
隻希望有生之年,能夠再次得見“紅粉一時煎”的風流,親口一嘗神似“賽鹿尾”的獨特風味。
——————
附:幾番查找下,發現北京護國寺街的合義齋老字号,似乎賣過一段時間的“老派灌腸”。但聽朋友說,這個位置的合義齋已經改了字号,銷售項目大多保留了。如果有尋訪“紅粉一時煎”的朋友,不妨以此參考再做打探。
如果你喜歡,記得點下關注。各種美食攻略、故事,關注“春秋兒絮語”不迷路。
參考資料:
① 老北京炸灌腸的前世今生[J].川菜,2017,(第12期).
② 王希富.炸鹿尾兒和灌腸的變遷[J].中國烹饪,2015,(第9期).
③ 何大齊.炸灌腸.北京晚報, 第28版 五色土·閱讀連載, 2020.09.23
④ 劉嘯編著. 老北京記憶. 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