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将軍,始于西漢時,漢文帝由代王入繼帝位,設衛将軍一員,以親信宋昌任之,總領京城南北軍,金印紫绶 ,二品品級。到了漢末三國時期,衛将軍與骠騎将軍、車騎将軍皆開府(即設将軍府),置官屬,掌握禁兵。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衛将軍因為執掌京城禁軍,顯然是位高權重,甚至可以和骠騎将軍、車騎将軍相媲美了。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有四位“衛将軍”:除了司馬昭,另外三位分别是誰呢?

一、司馬昭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說《三國演義》為子尚),河内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創始者之一。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後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儉、文欽等在淮南起兵勤王,司馬師率大軍東征,司馬昭兼任中領軍,留鎮洛陽。期間,文鴦帶兵襲營,司馬師驚吓過度,再加上本來眼睛上就有瘤疾,經常流膿,緻使眼睛震出眼眶,病重時,司馬昭自都城到許昌省問,拜為衛将軍。對此,在筆者看來,司馬師将弟弟司馬昭晉升為衛将軍,已經在為權力的交接做準備了。前面已經說過,衛将軍執掌都城禁軍,地位堪稱舉足輕重。在司馬師看來,自己一旦去世的話,司馬昭可以憑借衛将軍這一官職,進而迅速掌控曹魏都城洛陽,避免忠于曹魏的勢力趁勢反撲。
不久之後,司馬師去世,魏帝曹髦命司馬昭鎮守許昌,令尚書傅嘏率六軍回京師。司馬昭用傅嘏及鐘會的計謀,自己率軍回京。到洛陽後,司馬昭晉位為大将軍,加侍中,都督内外諸軍、錄尚書事,輔助朝政,帶劍穿履上殿,司馬昭辭讓不受。自此,在晉升為大将軍後,司馬昭成功接替了司馬師留下的兵權,也讓曹髦奪回權力的計劃落空。
甘露五年(260年),曹魏皇帝曹髦被弑殺,司馬昭立曹奂為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分兵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逝,時年五十五歲,葬于崇陽陵。數月後,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号太祖。
二、曹洪
曹洪(?-232年),字子廉,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将,魏武帝曹操從弟。
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文帝即位,為衛将軍,遷骠騎将軍,進封野王侯,益邑千戶,并前二千一百戶;後徙封都陽侯。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時,曹洪擔任衛将軍。轉任骠騎将軍,進封野王侯,進邑千戶,并前二千一百戶。後徙封都陽侯。黃初七年(226年),曹洪家富但性格吝啬,曹丕年輕時曾向他借錢而不獲,是以懷恨在心,借曹洪的門客犯法一事,将曹洪打入大牢并要處死。
對此,群臣前去說情,沒能奏效。在卞太後和郭皇後的勸說下,曹丕便将曹洪免為庶人,削奪官位、爵号、封邑,這也意味着曹洪失去了衛将軍這一官職。公元226年,曹丕駕崩,太子曹叡即位,拜曹洪為後将軍,改封樂城侯,食邑千戶。太和四年(230年),曹洪複拜骠騎将軍。太和六年(232年),曹洪去世,被追谥為恭侯。其子曹馥嗣侯。
三、姜維
姜維(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省甘谷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陳壽在《三國志·姜維傳》中記載:十年,遷衛将軍,與大将軍費祎共錄尚書事。是歲,汶山平康夷反,維率衆讨定之。又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将軍郭淮、夏侯霸等戰于洮西。胡王治無戴等舉部落降,維将還安處之。
延熙十年(247年),姜維遷升為衛将軍,與大将軍費祎共錄尚書事。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姜維被遷升為大将軍。姜維整頓兵馬,與鎮西将軍胡濟兩路出兵,約定在上邽會合,但胡濟卻沒有來,導緻姜維在段谷被魏将鄧艾擊敗,姜維死傷甚多,百姓是以埋怨姜維,而隴西也躁動不安。姜維于是請求自貶為後将軍,行大将軍事。
景耀六年(263年),姜維聽聞鐘會治兵關中,上表劉禅,派遣張翼、廖化分别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防患于未然。但黃皓告訴劉禅敵軍不會到來,而蜀漢群臣也不知道此事。在魏滅蜀之戰中,雖然姜維擋住了鐘會,但是,鄧艾卻在由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擊破諸葛瞻,劉禅開城投降,并敕令姜維投降。姜維軍士各個都拔起刀劍揮砍石頭發洩心頭的憤怒,但無可奈何,姜維率軍向鐘會投降。姜維投降鐘會後,知道鐘會有謀反之心,于是勸說鐘會設法殺害魏将,鐘會一方面陷害鄧艾,一方面準備起兵造反,但事情敗露,姜維、鐘會及蜀将張翼等都被殺害,鄧艾也被田續殺害。
四、諸葛瞻
諸葛瞻(227年-263年),字思遠,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子。景耀四年(261年),諸葛瞻擔任代理都護并任衛将軍,與輔國大将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台事務,也即執掌了蜀漢的朝政。但當時宦官黃皓弄權,朝中大臣都遷就庇護他,沒有人出來糾正這一弊端。作為蜀漢的衛将軍,諸葛瞻并沒有戰場上的曆練,這也是他最終敗給鄧艾的主要原因。
景耀六年/炎興元年(263年)冬天,魏國征西将軍鄧艾奇襲陰平(今甘肅文縣),自景谷道攻入,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軍隊前往抵抗,但是,諸葛瞻到達涪縣後盤桓不前。面對這一情況,尚書郎黃崇多次勸他迅速搶占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黃崇因為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
不久之後,鄧艾長驅直入,蜀軍前鋒被打敗,諸葛瞻退守綿竹,鄧艾遣使送信誘降諸葛瞻:“你如果願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為琅邪王。”諸葛瞻大怒,斬殺鄧艾使者,率軍出戰。在這場戰役中,諸葛瞻兵敗被殺。擊敗諸葛瞻後,鄧艾大軍成功兵臨蜀漢都城成都,進而迫使後主劉禅放棄了抵抗。是以,從這一角度來看,蜀漢的兩位衛将軍,也即姜維和諸葛瞻,都需要為蜀國的滅亡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