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什麼叫中國?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是華夏人,華夏人認為自己生活在天下之中,是以叫中國,得天地之中氣而生中國人,得天地之偏氣而生四夷,四夷者,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古時候,南方多瘴疬之氣多毒蟲,東方臨大海,多風浪,洪水頻發,西方多高山峻嶺豺狼虎豹,北方苦寒之沫。隻有中原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古之聖人以天文定天道,以天道定天倫,以天倫定人倫,以人倫定人文。有盤古氏,天皇氏、地皇氏、泰皇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青陽氏、高陽氏、金天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到夏後氏,夏後氏即大禹,從華胥氏(燧人氏時期)到夏後氏(大禹)完成了華夏文明的奠基,是以稱為“華夏文明”。這個奠基過程,所積累下來的成果稱為華夏文化。三皇之道,凡是有盤古氏到大禹的後代子孫,受華夏文化、三皇之道滋養而成長的稱為“龍的傳人”“炎黃子孫”“華夏後裔”。
另一方面,中國人或者說華夏人不是按人種來分野,而是按文化來分,入華夏則華夏之,入夷狄則夷狄之。強調了文化的決定作用,環境的決定作用,也應了以天文定天道,以天道定天倫,以天倫定人倫,以人倫定人文的觀念。我們不搞種族鬥争,隻搞文化認同,這是我華夏數千年來綿延不絕的秘密。你隻要認同我的文化,我就不和你鬥,讓你當皇帝都行,不接受我們的文化那不行。基督教在全球的傳播很厲害,因為太強勢,要否定我們老祖宗的許多東西,是以得不到朝廷和民間的支援,往往受到抵制,比如義和團運動,就是抵制外來文化的。
從地理上看中原文化分為三山兩河五大闆塊。何謂三山兩河,三山者伏牛山,太行山,大别山,兩河者黃河,淮河。東北部黃河故道平原形成的文化稱為黃河故道文化,東南部淮河故道平原所形成的文化稱為淮河故道平原文化,中部伏牛山脈所形成的文化稱為伏牛山脈文化,北部太行山脈所形成的文化稱為太行山脈文化,南部大别山脈所形成的文化稱為大别山脈文化。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其言不虛。王屋山,五台山,恒山都屬于太行山脈。熊耳山,嵩山都屬于伏牛山脈。桐柏山,武當山,霍山都屬于大别山脈,古代以霍山為南嶽。大别山和伏牛山之間是淮河,伏牛山和太行山之間是黃河。伏牛山,太行山和大别山向西彙聚在一起就是秦嶺,秦嶺屬于昆侖山脈。
随着時代的變遷,人口的遷移,朝廷的更疊,這五種文化撒向了全國各地,直到現在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回鄉祭祖,甚至很多華僑從國外趕來。說明這文化還在聯系着,沒有斷。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是這五種文化的其中一種,如果不是,也是深受其中某一種的影響。
三國争霸,劉備諸葛亮帶着伏牛山文化進入巴蜀。劉備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招攬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如關羽、張飛,雖然他一生遭遇多次挫折,但最後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終成大事,在成都稱帝,國号漢,後世稱蜀漢。諸葛亮集忠、孝、義、謀于一身,可以說是公認的中國曆史上的智慧神的最傑出化身。曆代朝野都對諸葛亮有很高的評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成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關羽鎮守荊州,劉備奪取漢中後,關羽乘勢北伐魏國,曾圍襄樊、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中原震動,但是東吳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被害。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西晉貴族司馬氏帶者伏牛山文化進入吳越之地,建立東晉,王羲之就是王與馬共天下的王家人。畫聖吳道之也在其中。東晉的書法和繪畫水準是人類曆史上的最高峰。永嘉之禍奏響了五胡亂華的序曲,使中原陷入分裂,南北對立。群眾帶着伏牛山文化逃難到涼州、帶着太行山文化逃亡遼東,帶着淮河故道文化流落江南地區。
安史之亂唐玄宗帶着楊貴妃和伏牛山文化逃難到蜀地。記得白居易《長恨歌》裡的句子”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複止,西出都門百餘裡。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詩聖杜甫也去了,寫下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黃巢起義失敗,黃巢死後,黃巢從子黃皓率殘部流竄,号“浪蕩軍”帶着伏牛山文化,進入湖南。廬州合肥人帶着淮河故道文化進入江南建立吳國,後來被徐州彭城人李景取代為南唐,李景李煜詞寫的好,“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好美的句子。還有一個畫家叫顧闳中畫了韓熙載夜宴圖。
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審知帶着大别山文化進入八閩,建立閩國。據說王潮是秦國開國大将王翦之後。現在很多福建台灣人都到固始祭祖。
許州舞陽人王建帶着伏牛山文化進入四川建立蜀國,史稱前蜀。邢州龍岡人孟知祥帶着太行山文化進入蜀地建立蜀國,史稱後蜀。後蜀主孟昶的妃子,姓徐,封為慧妃,貌美如花蕊故稱為“花蕊夫人”。孟昶降宋後,她被虜入宋宮。花蕊夫人出名不但是因為漂亮,還是才女,其亡國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最為有名。
許州鄢陵人馬殷帶着淮河故道文化進入江西,後入湖南長沙建立楚國,史稱南楚。陝州硖石人(今三門峽)高季興帶着伏牛山文化進入荊州,建立南平(又稱荊南,北楚)。蔡州上蔡人劉龔帶着淮河故道文化,進入南越立國,定都番禺,國号大越,後改為漢,史稱南漢,平定嶺南各地,勢力範圍達到交趾(今越南)。引入中原文化、改變武人治政,兩廣地區經濟、文化大發展。
靖康之恥,金兵南下占領汴梁,北宋朝廷帶着黃河故道文化進入越地臨安,史稱南宋。宋人南遷是中原文化南移最大的一次。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頤程颢乃伏牛山文化正脈,其弟子大部分南去或者來之南方,著名的故事是程門立雪,楊時學成回歸時,程颢目送他遠去,曾感慨地說:“吾道南矣。”程颢去世,楊時聽說以後,設立了程颢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一同跟從程颢學習的人。之後,又到洛陽拜見程頤,此時楊時已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着眼睛坐着,楊時與同學遊酢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程門立雪”傳為尊師重道佳話。他将洛學傳播至東南等廣大地區。羅從彥,李侗傳朱熹。朱熹為吾道南來的大貢獻者。陸九淵思想是繼程門而來。程門自謝上蔡以後,王信伯、林竹軒、張無垢至于林艾軒,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傳亦最廣。後世并稱程朱陸王。
在蒙古鐵騎如泰山壓頂般南下的時候,文天祥最終沒能力挽狂瀾後戰敗被俘。他寫下了千古聞名的《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崖山海戰的失敗,不願屈服投降的陸秀夫,毅然背着8歲的宋帝昺投海自盡。《宋史》記載,數日之後“浮屍出于海十餘萬人”。南宋亡了,但是一個民族甯折不彎,甯死不屈的英雄氣概永存,華夏文化永在。
清兵入關,大明朝亡國,作為華夏士子,王夫之先是在衡陽組織起義,後得知朱由榔在肇失敗後誓不降清,誓不剃發,躲入大山之中,化為瑤人,避居偏遠窯洞筆耕寫作,以道救世,在王夫之心中,我華夏治統已亡,道統不可再亡。船山自題墓志:“抱劉越石之孤憤,而命無從緻;希張橫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幸全歸于茲邱,固衍恤以永世”。說明其是張橫渠的思想傳人。張橫渠就是北宋五子之一張載。橫渠四句,是張載的名言,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由于其言簡意宏,一直被人們傳頌不衰。
王夫之,有個精神上的學生,叫曾國藩,打着華夏道統的旗幟,打敗了太平天國。天平天國的主體人群是華夏人,打的旗号卻是外國的拜上帝會。曾國藩的左右有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都是王夫之的隔代粉絲。深受王夫之王船山複明思想的影響的是譚嗣同,他評價船山說:萬物招蘇天地曙,要憑南嶽一聲雷。譚先生創辦學堂,寫《仁學》,曾收過兩名學生。一名蔡锷,另一名學生姓楊名昌濟,楊先生後來又創辦學堂,也是收得一名學生,這名學生甚得楊昌濟先生的喜愛,還将自己的愛女許配給他,這學生姓毛名澤東,。蔡将軍有一親兵,喚朱德。中原文化開枝散葉,花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