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朝風雲(二三)蕭昭業并非因貪圖享樂被廢,而是士族與庶族鬥争

作者:驚心鳥

在南朝史上被廢的皇帝不少,很多都成為了曆史上有名的昏君。在劉宋時期就先後有劉義符、劉子業和劉昱因各種原因被廢殺,成為史書中昏君的代名詞。南齊第一位被廢殺的皇帝叫蕭昭業,他是齊武帝蕭赜的孫子,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子。他在登基一年後被西昌侯蕭鸾廢殺,成為南齊史上第一位昏君。史書上說蕭昭業被廢殺的原因是貪圖享樂,揮霍了齊武帝留下的大量錢财。他不但不理朝政,而且與父親的姬妾霍氏私通、寵信宦官徐龍駒,又不聽蕭鸾的勸谏。是以在忍無可忍下,蕭鸾才集合朝廷的力量殺入皇宮,将其廢殺。

兩朝風雲(二三)蕭昭業并非因貪圖享樂被廢,而是士族與庶族鬥争

從這段史料上來看,可以說蕭昭業之死是咎由自取的,蕭鸾弑君奪位反而是為國為民,顯得非常的偉光正。然而仔細閱讀《南齊書》的記載,卻發現這裡面有很多沖突之處。這些沖突之處難以自圓其說,也就很難讓蕭昭業的黑曆史完全成立。可以說從史書上看,蕭昭業之死是存在很大疑點的。

《南齊書》記載的蕭昭業是一個很沖突的人物,即是貪圖享樂的昏君,不孝的忤逆子,又是得道蕭赜和蕭長懋父子寵信的好孩子。史書上說他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以戲精的表現赢得了蕭赜父子的寵愛,才得以繼承南齊的皇位。可是從具體的事實來分析,這種說法明顯是站不住腳。

兩朝風雲(二三)蕭昭業并非因貪圖享樂被廢,而是士族與庶族鬥争

從前面所述的曆史材料看,蕭昭業的确是昏君無疑。他不理政事,生活奢侈,貪圖享樂,将蕭赜留下的國庫大量資金用于自己奢華的生活消費。這樣的人自然是昏君,他所寵信的徐龍駒等人絕對是奸臣,于是史書上以昏君奸臣的形象對蕭昭業蓋棺定論了。可是在史書的細節中,卻可以看到蕭昭業充滿才華的一面。比如他的隸書很受蕭赜推崇,在當時非常有名。蕭赜還下旨所有蕭昭業的隸書都要收藏起來,不能流出宮去。假如蕭昭業真是貪圖享樂的人,那他年紀輕輕怎麼會有如此高超的隸書功底?

兩朝風雲(二三)蕭昭業并非因貪圖享樂被廢,而是士族與庶族鬥争

練書法從來沒有速成的,必須要有持之以恒的堅持和耐心。這是一種非常枯燥無味的生活,必須在心性上克制自己的欲望,把精力都投入到書法練習中。蕭昭業不到二十歲便以隸書聞名,顯然是花了不少功夫的。這樣的人如果是貪圖享樂和生活奢侈的,而且還好色到與庶母私通的份上,有哪有練習隸書的精力?從清理上看,史書上記載的這兩種行為顯然是自相沖突的。作為皇帝和皇太孫,蕭昭業生活上奢侈點是可以了解的,但要說把所有精力都弄到享樂這方面,那就有些說不過去了,更沒法解釋以隸書聞名的問題。

兩朝風雲(二三)蕭昭業并非因貪圖享樂被廢,而是士族與庶族鬥争

在蕭昭業被蕭鸾廢殺的過程中,整個形勢的變化是非常奇葩的。參與廢殺蕭昭業的幾乎都是南齊皇室宗族的蕭姓大臣,剩下的就是門閥士族的官員。除了蕭鸾本人以外、作為蕭昭業親信的蕭谌和蕭坦之、家族中以才華著稱的蕭衍、骁騎将軍蕭遙光、秘書郎蕭遙欣、給事中蕭遙昌兄弟三人等同宗的官員都占到了蕭鸾的陣營。而在門閥士族方面,如琅琊王氏、吳興沈氏、東海徐氏等名門望族都站在了蕭鸾的一邊。看起來似乎蕭昭業犯了衆怒,受到朝廷的千夫所指,是以蕭鸾才出手将其廢殺,奪取了皇帝位。

兩朝風雲(二三)蕭昭業并非因貪圖享樂被廢,而是士族與庶族鬥争

有意思的是從在廢殺蕭昭業過程中出現的所謂奸臣集團來看,蕭昭業的身邊都是是來曆不凡之人。比如曲江縣男周奉叔是南齊出名的猛将,在角城戰鬥中與父親周盤龍于萬人之中大敗北魏軍,威震敵膽。蕭赜将他任命為為東宮直閣,并讓蕭昭業跟随他學習騎馬射箭,是蕭昭業團隊中的軍事擔當。又比如随王蕭子隆是宗族中以風雅和文才著稱的,在文人之中的聲望非常高。直閣将軍曹道剛在禁軍中名聲很好,以性格耿直和不谄媚出名。溧陽令杜文謙在地方上名聲很好,以談吐和學識受人尊敬。

兩朝風雲(二三)蕭昭業并非因貪圖享樂被廢,而是士族與庶族鬥争

如果蕭昭業真的是貪圖享樂的無道昏君,為何他集團中的奸臣都是在民間名聲響亮之人?難道這些人在民間的名聲都是騙來的,到了蕭昭業身邊就現原形?而這些人明知蕭昭業貪圖享樂的前提下,還能拒絕蕭鸾集團的拉攏,忠心耿耿地随他和蕭鸾展開政治鬥争,最後都在蕭昭業之前相繼被殺。這種情況的出現恰好說明了這些人不是浪得虛名之輩,都是有着忠君愛國的品質。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所效忠的蕭昭業也不應該是史書上所說的無道昏君,因為無道昏君不會有如此号召力,更不會有人這樣正直的大臣為他殉葬。

兩朝風雲(二三)蕭昭業并非因貪圖享樂被廢,而是士族與庶族鬥争

是以從史書上分析,蕭昭業是無道昏君是根本站不住腳的。那些史料存在很大的疑點,根本無法自圓其說。這樣的史料可以了解為政變成功者對失敗者的抹黑和構陷,以洗脫自己弑君奪位的罵名,使自己在法理上符合繼承皇位的條件。這樣的事情在南北朝史上并不罕見,之前文章中所分析的劉義符、劉子業、和劉昱在廢殺後都遭到了這種待遇。由此可以看出,廢殺皇帝後将其抹黑,成為了南北朝時期史書記載的套路。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蕭昭業不是無道昏君,那他是因為什麼原因導緻朝廷大臣集體将其廢殺的呢?

兩朝風雲(二三)蕭昭業并非因貪圖享樂被廢,而是士族與庶族鬥争

在整理這次政變的參與者資料時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蕭鸾陣營都是家世顯赫之輩,而蕭昭業陣營除了宗室親族之外都是寒門庶族出身的官員。結合南北朝時期的曆史和時代背景,可以發現這是一場典型的門閥士族與寒門庶族之間争奪權力的鬥争。蕭道成受到門閥士族的支援而篡奪了劉宋皇權,是以在開國後南齊朝廷成了門閥士族的天下,以琅琊王氏為代表的門閥士族再度掌握了朝廷大權。可蕭昭業卻反祖父之道而行之,提拔了不少寒門庶族的官員,并讓他們替代朝廷中門閥士族官員的位置。

兩朝風雲(二三)蕭昭業并非因貪圖享樂被廢,而是士族與庶族鬥争

在此過程中雙方為了争奪官位和權位而産生重重沖突,蕭昭業不顧蕭鸾的阻止,強行扶持寒門庶族上位,于是使政治鬥争發生了白熱化。在支援蕭昭業的武陵王蕭晔去世後,朝廷局勢發生失衡,蕭鸾的勢力越發重大,使得雙方沖突一觸即發。蕭鸾在拉攏門閥士族謀求弑君的同時,蕭昭業也在和皇後何婧英的堂叔的堂叔中書令何胤密謀誅殺蕭鸾。由于廬江何氏也是門閥士族一員,不敢與門閥集團翻臉,是以何胤阻止了蕭昭業的行動。而蕭鸾則抓緊密謀,先後除掉了以周奉叔為代表的禁軍中支援皇帝的将士,徹底掌控了宮廷宿衛兵權。

兩朝風雲(二三)蕭昭業并非因貪圖享樂被廢,而是士族與庶族鬥争

失去皇宮的宿衛大權後,蕭昭業的人身安全完全在蕭鸾的掌控之中。最後蕭昭業派掌管禁軍的蕭谌、蕭坦之等率兵入宮抓捕蕭昭業,并在帶離皇宮的半路将其處死。這次政變中皇宮宿衛完全沒有發揮作用,便是因為軍權被蕭鸾掌控的關系,而直接進行操作的正是蕭赜臨終前安排給蕭昭業的蕭谌、蕭坦之兩人。從這次政變也可以看出,當時門閥士族在朝廷和地方的勢力非常之大,他們擁有足夠改變政局的能力。蕭昭業雖然力圖收回皇權,也得到了寒門庶族的支援,但最終依舊敗于門閥士族之手,而蕭鸾正是他們的政治代言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