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作者介紹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樸子,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出身江南士族,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東晉道教理論家、著名煉丹家和醫藥學家,世稱小仙翁。13歲時喪父,家境漸貧,以砍柴所得,換回紙筆,在勞作之餘抄書學習,常至深夜。鄉人因而稱其為抱樸之士,他遂以“抱樸子”為号。性格内向,不善交友,隻閉門讀書,涉獵甚廣。
葛玄曾師從煉丹家左慈學道,号葛仙公,以煉丹秘術傳于弟子鄭隐。葛洪約16歲時拜鄭為師,因潛心向學,深得鄭隐器重。鄭隐的神仙、遁世思想對葛洪一生影響很大,自此有意歸隐山林煉丹修道、著書立說。晉永興元年(304)葛洪加入吳興太守顧秘的軍隊,任将兵都尉,與石冰的農民起義軍作戰有功,被封為“伏波将軍”。次年辭官往洛陽搜尋煉丹制藥之書,但因陳敏盤據江東作亂,歸途斷絕,遂流落在徐、豫、荊、襄、江、廣諸州之間。
後葛洪絕棄世務,銳意于松喬之道,服食養性,修習玄靜。繼而師事鮑靓,繼修道術,深得鮑靓器重,以女兒鮑姑許配。建興二年(314),葛洪傳回家鄉,隐居深山繼續從事《抱樸子》的創作。東晉開國,朝廷念其舊功,賜爵關内侯,食句容二百邑。鹹和(326—334)初,司徒王導召葛洪補州主簿,轉司徒掾,遷咨議參軍。
鹹和二年(327),葛洪聽聞交趾出産丹砂,自行請求出任勾漏(今廣西北流縣)令。赴任途經廣州,刺史鄧嶽表示願供他原料在羅浮山煉丹,葛洪遂決定中止赴任的行程,從此隐居于羅浮山。他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煉丹,著書講學。因從學者日衆,又增建東西北三庵(東庵九天觀、西庵黃龍觀、北庵酥醪觀)。卒于東晉興甯元年(363年),享年81歲。
葛洪所著《抱樸子》繼承和發展了東漢以來的煉丹法術,對之後道教煉丹術的發展具有很大影響,為研究中國煉丹史以及古代化學史提供了寶貴的史料。葛洪還撰有醫學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後備急方》三卷,内容包括各科醫學,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治天花等病的記載。《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收有其著作十餘種。
第2頁 讀者評論
1、葛洪繼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在《抱樸子内篇》中,他不僅全面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理論,并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方術,包括守一、行氣、導引和房中術等;同時又将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并把這種綱常名教與道教的戒律融為一體,要求信徒嚴格遵守。他主張治亂世應用重刑,提倡嚴刑峻法,匡時佐世;對儒、墨、名、法諸家兼收并蓄,尊君為天;不滿于魏、晉清談,主張文章、德行并重,立言當有助于教化。
2、葛洪精曉醫學和藥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術。“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他認為修道者如不兼習醫術,一旦“病痛及己”,便“無以攻療”,不僅不能長生成仙,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難保住。葛洪在《抱樸子内篇·仙藥》中對許多藥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長習性、主要産地、入藥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詳細的記載和說明,對我國後世醫藥學的發展産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的青蒿素發明,就受到《肘後備急方》的啟發。葛洪尤其強調灸法的使用,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清晰明确的注名了各種灸的使用方法,隻要弄清灸的分寸,不懂得針灸的人也能使用。
3、葛洪在煉制水銀的過程中,發現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他指出,對丹砂(硫化汞)加熱,可以煉出水銀,而水銀和硫磺化合,又能變成丹砂。他還指出,用四氧化三鉛可以煉得鉛,鉛也能煉成四氧化三鉛。在葛洪的著作中,還記載了雌黃 (三硫化二砷)和雄黃(五硫化二砷)加熱後升華,直接成為結晶的現象。
第3頁 寫作背景
出于對生命無限的向往,中國自古就有神仙傳說,神仙信仰也一直綿延不絕。最早在《山海經》中即記載有昆侖、蓬萊等神山仙島,其中皆有仙人居住。此後戰國時期楚國屈原的《離騷》和《遠遊》,作為遊仙詩的鼻祖,以豐富的想象勾勒出神仙的形象。總體來說,神仙們的特點一是長生不死,二是神通廣大。
漢代以前,人們普遍相信有神仙存在,但對凡人如何成仙,卻沒有太多的方法。當時人們認為要想成仙,需要跟仙人接觸,向他們求取仙草仙芝服用,以獲不死。秦始皇和漢武帝正是出于這種思想,發起了長期的大規模的求仙活動。但随着秦皇漢武求仙活動的失敗,知識界開始對是否有神仙産生懷疑
葛洪相信有神仙存在,并且吸收《太平經》和嵇康的思想。他一方面說:“按仙經以為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氣,自然所禀,故胞胎之中,已含 信道之性。"另一方面,他又認為“仙可學緻”,認為不管什麼人,隻要堅持修煉、服藥,都可以成仙。
這些思想在《神仙傳》中,皆有案例,如墨子、劉根被認為有“仙骨”,是天生該成仙的人,還有些普通百姓,如王興、趙瞿等.則隻是堅持服藥,最後也成了仙。是以《神仙傳》裡的人物故事都顯得很真實,其中的人物基本都有明确的姓名和出生地或活動地,成仙的方法和過程也交代得很詳細,極大地降低了神仙的神秘感,這樣對普通人來說顯得很有吸引力,讓他們覺得成仙并非遙不可及、高不可攀之事,也是以起到了很好的輔教作用。
葛洪因為家族淵源,曾深入學習各種道術,對神仙之說深信不疑;同時他又不滿當時的道教和道士們的種種惡劣言行使得仙道不傳,故作《抱樸子.内篇》,以示後世學人成仙之法。但世人依然對神仙是否存在存有疑慮,是以他又作《神仙傳》作為補充案例,與《抱樸子。内篇》形成呼應,欲使世人打消疑慮,進而能一心求道。
是以,《神仙傳》可視為一本輔教之作,它的中心思想就是"神仙實有”和“仙學可緻”。葛洪在《抱樸子。内篇》中提到了仙分三品,即天仙、地仙、屍解仙,而成仙途徑則有服食(包括服用金丹和各種仙藥)、行氣、思神守一、導引、房中等,《神仙傳》中的人物也基本都是采用這些方法走上成仙之路的。
第4頁 内容概要
《神仙傳》是東晉道教學者葛洪所著的一部古代中國志怪小說集,共十卷。是其所著道教經典《抱樸子•内篇》的案例輔教之作,以具體人物事迹闡釋他的“神仙實有”“仙學可緻”的主旨。其中的故事,情節大多複雜、奇特,想象豐富,記叙生動,展現了魏晉時期的神仙觀念及魏晉文士風氣。其中不少人物常為後世養生文獻所引用,一些成語和文化典故,如“滄海桑田”“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杏林”“橘井”等,大衆耳熟能詳,已成為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神仙傳》中故事衆多,故篇幅較長,故事情節大多複雜、奇特、生動。如《栾巴傳》寫仙人栾巴為民除害的故事,中間說一廟鬼化作書生,騙太守許以女兒。栾巴見之,遂做法驅之,使廟鬼現形為老狸。故事以生動的情節,刻畫了道教的法力,筆墨雖少,卻塑造了一個為民除害的正面形象。類似的故事還有《王遠傳》、《劉根傳》、《呂恭傳》等,均以想象豐富,記叙生動著稱。
《神仙傳》的細節描寫頗具體生動。唯其如此,它更具有神秘怪谲的色彩。葛洪筆下的神仙不僅煉丹養生、絕谷食氣、長生不死,還具有許多超自然的奇異本領:
“能坐緻風雨,立起雲霧,畫地為江河,撮土為山嶽等……
崩高山,塞深泉,收束虎豹,召緻蛟龍,使役鬼神等……
分形易貌,坐存立亡,隐蔽六軍,白日為暝等……
乘雲步虛,越海淩波,出入無間,呼吸千裡等……
煎泥成金,凝鉛為銀,水煉八石,飛騰流珠,乘雲駕龍,浮于太清之上”。
在《神仙傳》中,還出現了一個與人世不同的仙界和與仙界相對立的陰間。陰間如人世監獄,陰森可怖;仙界則樓觀重閣,五色玄黃,郁郁如雲氣。仙庭中有珠玉之樹,靈芝衆生,又有成群的龍虎異獸,遊戲其間,還有玉女仙童充任侍者,天曹仙官擔當仙職,文官則朱衣素帶,武官則甲兵旌旗。
神仙出入乘羽車,駕五龍,麾節幡旗開道,威儀奕奕,流雲彩霞,霏霏繞其左右。違反天戒的将被逐出仙界,貶往人間,凡人“欲舉登天上補仙官,則當用金丹”。不難看出,這裡的仙界和陰間都是人間世界的折射反映。
葛洪認為神仙可學,仙界可至,又認為必須具有仙骨或命當得仙者方能修煉成仙。仙則分為升天蹑雲的天仙,留居人世的地仙和不擔任仙職的散仙等不同品位。修仙之道上有“九丹八石,金醴金液。次存元素,守一思神,曆藏行氣,煉形消災,辟惡治鬼,養性絕谷,變化厭勝……”,亦有不同等級。
第5頁 名言佳句
1、昨夜遇神仙,訓示幾先,采取搬運任先天, 壺中姤複颠倒颠,渾沌曲全。 鴻蒙複命圈,七返九還根,三三後接三三前,身外有身天外天,萬化嫣然!
2、或者聳身入雲。無翅而飛;或者駕龍乘雲,上造天階;或者化為鳥獸,浮遊青雲;或者潛行江海,翺翔名山;或者吸食而氣,辟谷茹芝;或者出入世間而人不識,或者隐其身而莫能見。仙人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潛江隐身,神通廣大,無所不能。
3、“(老子)黃白色,美眉廣颡,長耳大目,疏齒方口,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未完待續)
(文中圖檔、資料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謝提供者)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