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 [běi hǎi]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級市
北海,别名“珠城”,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地級市,民國15年(1926年)成立北海市,建國後依次隸屬廣東省欽廉專區(先駐北海市後駐欽州鎮)、廣西省欽州專區(治所在欽州鎮和廉州鎮)、廣東省合浦專區(治所在廉州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地區(治所在欽州鎮)。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端,北部灣東北岸。
北海是我國最早的對外通商口岸和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曆史上是雲貴、川、桂、湘、鄂等省與海外貿易的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西北距首府南甯206公裡,東距廣東湛江198公裡,東南距海南海口市147海裡。地勢總體呈北高南低,地形平坦開闊;氣候屬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典型的亞熱帶特色;下轄3個區、1個縣,總面積3337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北海市常住人口為1853227人。
北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組成城市,是中國西部地區唯一列入全國首批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也是中國西部唯一同時擁有深水海港、全天候機場、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
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2020年入選“2020中國最宜置業百佳縣市”。北海是中國網紅城市,2020年入選“2020網紅城市百強榜單”。2020年~2021年度獲得2020年中國十大秀美之城。2020年北海市生産總值為1276.91億元,同比下降1.3%。
中文名:北海
外文名:Beihai(英)、Bwzhaij(壯)、Pakhoi(郵政式拼音)
别名:珠城
行政區劃代碼:450500
行政區類别:地級市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沿海
面積:3337 km2
下轄地區:海城區、銀海區、鐵山港區、合浦縣
政府駐地:北海市海城區
電話區号:0779
郵政區碼:536000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北海銀灘、涠洲島、北海老街、星島湖、山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機場:北海福成機場
火車站:北海站、合浦站
車牌代碼:桂E
地區生産總值:1276.91 億元(2020年)
人均生産總值:78821元人民币(2019年)
人口:1853227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宜居影響力No.64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景點:北海老街、北部灣廣場、斜陽島、星島湖旅遊區
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合浦漢墓群、大士閣、北海近代建築
名稱由來
北海市成市較晚,典籍罕載,但境内涠洲地名,卻早見之晉朝的《交州記》。自秦漢建 郡縣至解放初,北海地域曆屬合浦縣境;有關北海市建置,到明清始見端倪,但這塊屬炎方 荒徼的一隅赤土,早在3000多年前已人中國版圖。北海市有獨立建置見之載籍之前,應以合浦縣為依歸,庶幾源流明晰。其不可考者,或考而不核者,聽其厥如,毋失于濫。
曆史沿革
秦
合浦縣地秦稱百越或揚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南取百越之地”“秦并天 下,略定揚越,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合浦屬象郡地。 秦二世胡亥三年至西漢元鼎五年(公元前207—112年),南海尉趙佗立南越國,合浦屬南 越國領地。
漢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置南海、蒼梧、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 郡下同時置縣,隸交州,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改交州為交趾刺史部。東漢建安八年(203 年),合浦郡統有合浦、徐聞、高涼、臨允、珠崖五縣。北海屬合浦郡合浦縣地。
三國
吳黃武七年(228年),改合浦郡為珠官郡,統縣合浦縣析置珠官縣,赤烏五年(242年)以 徐聞境置珠崖郡。太元二年(252年) ,珠官郡複為合浦郡,領合浦、珠官、昌平、平山、連 山、連道五縣,隸交州。北海市境先後屬珠官郡合浦縣、合浦郡合浦縣地。
晉
晉太康二年(281年) ,天下劃為十九州,交州是其一,省珠崖郡入合浦郡,州統郡七, 縣五十三。合浦郡統縣六:合浦、南平、毒質、珠官,以原珠崖郡的徐聞歸屬,合浦縣析置 蕩昌縣(今容縣)。北海屬合浦縣地。
南朝
宋 永初元年(420年),合浦郡仍隸交州。元嘉九年。(432年),析合浦郡置宋壽、宋廣、 安居三郡(今欽州市境) ,同時析合浦縣置臨漳郡隸廣州。泰始七年(471年)以廣州的臨漳郡 和交州的合浦、宋壽二郡及增置的百梁、龍蘇、安昌、南流、永甯、富昌六郡共九郡置越州。 合浦郡統合浦、徐聞、珠官、蕩昌、朱廬、晉始、新安七縣。北海屬合浦縣地。
齊 建元元年(479年) 合浦郡治徐聞,以越州的宋壽郡隸交州,撤宋廣郡改置宋廣縣, 隸屬合浦郡;統縣有徐聞、合浦、朱廬、新安、晉始、蕩昌、朱豐、宋豐、宋廣九縣。臨漳 郡統縣有漳平、丹城、勞石、容城、長石、都并、綏端七縣,俱在今合浦和浦北縣境。永明 六年(488年)合浦郡複治合浦。
梁、陳 梁天監元年至陳祯明三年(502—589年),原交州郡縣“廢置離合,不可勝紀”。 交州分置州有七郡,縣數多,以緻當時的州域“不及前一郡”之廣,與越州、臨漳等郡混舉, 故梁、陳二朝交州的郡縣很難分期确指,北海屬合浦縣境。
隋
開皇九年(589年)廢合浦郡,置越州。大業元年(605年):改越州為祿州,大業三年(607 年) 複置合浦郡治合浦,隸楊州,統縣十一,其中合浦、封山、龍蘇三縣均在今合浦、浦北 縣境内。郡境含今雷州半島和玉林市。北海屬合浦縣地。
唐
武德四年(621年) ,合浦郡更置越州,次年設交州總管府,不久改為都督府,統越州。 貞觀元年(627年)設嶺南道經略使,統交州都督府。貞觀八年(634年)改越州為廉州。調露元 年(679年) ,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護府。天寶元年(742年)複置合浦郡。乾元元年(758年) 複為廉州,仍隸安南都護府(《新唐書》為“嶺南道容州都督府”)。自貞觀以來,州郡更置 析并頻繁,但北海屬合浦縣境不變。
五代
南漢乾亨元年(917年) ,廉州合浦縣境析置常樂州,另置博電、零祿、鹽場三縣歸轄, 廉州統縣有合浦、 封山、蔡龍、大廉四縣。大寶三年 (960年) ,改合浦縣為媚川都,駐軍 8000人于沿海專事采珠,媚川之名,殆由此定。北海先後屬合浦縣、媚川都轄地。
宋
開寶四年(971年),撤媚川都,次年,撤封山、蔡龍、大廉三縣并入合浦縣;撤常樂州, 置石康縣,以原博電、零祿、鹽場三縣地歸屬石康縣,隸廉州。同年以原駐舊州的廉州治遷 至長沙場(今石康鎮順塔村)。北海屬合浦縣境。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 ,廉州更置為太平軍,駐海門鎮(今廉州鎮),撤合浦縣并入石康 縣,北海屬太平軍石康縣轄境。
鹹平元年(998年) ,撤太平軍,複置廉州和合浦郡,統合浦、石康二縣,隸廣南西路, 廉州治海門。北海屬合浦縣境。
元
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湖廣行中書省,合浦郡更置為廉州路安撫司,十七年(1280年)改 置廉州路總管府,隸于海北海南道宣慰司。二十八年(1291年)改置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 治合浦縣,領合浦、石康二縣如舊。隸湖廣行中書省。北海境屬合浦縣。
明
洪武元年(1368年)湖廣行中書省析置為廣東、廣西行省,改廉州路為府,領合浦、石康 二縣。三月,隸于廣西行省,四月改隸廣東行省。北海境屬廣東自此始。洪武七年(1374年) 十月,降廉州府為廉州,撤合浦縣人石康縣。洪武九年(1376年),欽州降為縣,與靈山同屬 廉州,隸雷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複廉州為府,欽縣為州。廉州府領合浦、靈山、 石康三縣和欽州。
成化八年(1472年),撤石康縣并人合浦縣,隸廉州如舊。北海屬合浦縣地。
洪武初,倭寇沿海為患,自石城(今廉江縣)界西起,沿海岸區置八寨防倭,依次為川江 寨、隴村寨、調埠寨、珠場寨、白沙寨、武刀寨、龍潭寨、古裡寨,以巡檢一員駐居中的珠 場寨(今南康鎮)統轄,史稱“珠場八寨”或“防寇八寨”,北海市境分屬龍潭、古裡二寨防 地。
北海之有鄉都(基層行政)建制,自宋朝始,此前無考。明朝有三村鄉和清和鄉的設定, 三村鄉轄今海城、銀海(部分)二區,清和鄉三圖轄今鐵山港區。
清
順治元年(1644年),廉州府建置與隸屬沿舊未變。光緒十四年(1888年)升欽州為直隸州, 置防城縣歸轄,廉州府統合浦、靈山二縣,二十年(1894年)以遂溪縣屬的涠洲島歸轄合浦。 三十二年(1906年)設廉欽道,統廉州府、欽州。宣統三年(1911年)八月,廉欽道更置欽廉軍 政府,統屬府州縣不變。同時議設北海自治會,屬廉州府合浦縣。
康熙初,設北海鎮标,駐北海,北海地名始見。珠場八寨改置珠場寨,更駐以水師巡檢。 道光八年(1828年),廣東省舉辦團練,合浦縣分設十六團,五十三局,各團下設局數不等。 北海為靖海團管區,轄北海、涠洲、高德三局,鐵山港區屬珠江團管區。鹹豐六年(1856年) 珠場巡檢移駐北海,北海屬廉州府合浦縣珠場巡檢司治地。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廣東全境光複,廢廉州府,成立廣東省欽廉軍政分府,旋又改稱為 欽廉綏靖處,駐欽州,轄原廉州府境。北海同時成立自治會行使管理市政職權,轄境北至楊 家山(乾體鄉屬),東至西村港;劃分第三、第四行政區,高德東片屬第三區,西片屬第四區。
民國3年,撤欽廉綏靖處,改設欽廉道,9年裁撤,合浦縣直屬廣東省。北海屬合浦縣轄 市。
民國15年,成立北海市政籌備處,行市建制,直轄于廣東省。此前的基層行政仍沿靖海 團、局建制不變。至此,靖海團局裁撤。17年11月,撤市政籌備處,複歸合浦縣管轄。19年 設南區綏靖公署,駐茂名,合浦縣歸轄,北海屬合浦縣轄市不變。
民國20年,合浦縣分設自治區,北海市屬第二區,區治北海,管區北至楊家山,東至福 成,轄三鎮(北海、高德、涠洲)五鄉(海西、海東、高北、高南、福成)。
民國21年10月,設立涠洲、斜陽管理局,受省直轄。
民國22年6月, 涠洲、斜陽管理局裁撤,仍歸北海市管轄,設公安分駐所代行原管委會 職權,設北海市政局,直轄于合浦縣。基層政權複沿舊團局管區各設若幹自治區,共52區。 為時甚短,不能縷指。25年,南區綏靖公署裁撤,設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合浦、欽 縣、靈山、防城、海康、遂溪、徐聞七縣。區署駐廉州,北海隸屬不變。
民國28年,合浦縣第二區改為第五區,管區北至大龍圩,東至石頭埠。轄二鎮 (北海、 南康)五鄉(高德、福成、白龍、白鵝江、大龍圩)。撤北海市政局,改置北海鎮公所。
民國29—34年,合浦縣第五區改為第三區,仍駐北海,管區縮小,轄四鎮 (北海東鎮、 西鎮、南康南鎮、北鎮) 三鄉(高德、福成、白龍)。涠洲島為日軍占領。暫成瓯脫之地。34 年6月涠洲島收複,為合浦縣轄鄉。
民國35年,合浦縣第三區裁撤。38年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裁撤。北海東鎮、西鎮, 高德鄉,涠洲鄉,婆圍鄉,福成鄉直屬合浦縣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2月4日,北海解放,7日,成立北海軍政委員會,20日,接管原東、西鎮公所, 分設東、 西街人民政府, 除涠洲島尚未解放外,市區行政仍按舊政權管轄範圍進行管理。 1950年1月, 設廣東省南路專區,旋改為欽廉專區,統合浦、防城、欽縣、靈山四縣。專署 駐北海。5月,設北海鎮人民政府,取代軍政委員會行政職能。屬合浦縣人民政府上司。6月, 建立鄉、街基層政權,城區分設中山外街、中山東街、中山西街、珠海東街、珠海西街和新 民街6個街道辦事處;郊區分設東靖鄉、西靖鄉、高德鄉、七星鄉、海東鄉、涠洲鄉等6個鄉 政府。
1951年1月,北海鎮改為地級市建制,3月成立北海市人民政府,直屬廣東省政府上司。 基層政權更置,郊區設第一區、第四區和第五區3個區公所,城區設第二區、第三區2個區政 府。5月,廣東省欽廉專署所轄4縣(含北海市) 轉托廣西省上司,1952年3月劃歸廣西省,北 海市将原來5個區改為4個區,分建22個鄉3個鎮。1953年1月,北海市委托中共欽州地委上司, 省轄市級别不變。 将第一、第二區政府合并為郊區。第二區政府轄16個小鄉,2個鎮。保留 第三區政府,轄3鄉1鎮。市區政府改稱第一區人民政府,轄6個居民委員會。将包家、平陽、 軍屯3個鄉劃歸合浦縣。 1955年7月1日,北海複歸廣東省,原省轄市建制不變,改歸中共合 浦地委上司。1956年4月,北海市改為縣級市,7月,包家、軍屯、平陽三鄉再度劃歸北海。
1958年11月,北海市改為合浦縣北海人民公社,北海市人民政府改稱北海人民公社管理 委員會。 公社與基層改師團建制。1959年6月撤銷北海公社建制,北海改為縣級鎮,受湛江 專署管轄; 原各個團分别改為漁業、郊區、涠洲、城鎮四個公社。1960年2月增設水上運輸 公社。1961年4月,公社體制調整,将5個公社調整為8個:城鎮、西塘、高德、地角、外沙、 鹹田、涠洲、水運,共設生産大隊74個。
1964年10月, 恢複北海縣級市建制。1965年6月,北海市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由新設 的欽州專員公署管轄。
1979年,建立華僑漁業公 社,屬鄉鎮級建制。1980年,恢複北海市人民政府,縣級市不變。 1983年10月,恢複北海市地級市建制,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接上司。1984年9月,撤銷公社, 恢複區、鄉(鎮)建制,設海城、郊區2區;地角、新港(原華僑漁業公社,後又改稱僑港鎮)、 涠洲3鎮;高德、西塘、鹹田3鄉。
1987年7月1日,原隸屬欽州地區的合浦縣劃為北海市屬縣。
1993年12月,郊區所屬的西塘鄉、鹹田鄉改為鎮建制。
1995年2月, 北海市行政區劃調整:撤銷郊區,設立銀海區,合浦縣屬福城鎮劃人;增設鐵山港區,以合浦縣屬的南康、營盤2個鎮歸轄,增設興港鎮;擴大海城區行政區域面積。 北海市行政區劃為1縣3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7月,北海市轄海城區、銀海區、鐵山港區和合浦縣,共計23個鄉鎮、7個街道、341個村、86個社群。北海市人民政府駐地海城區東二巷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