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南近代名人——李學詩

李學詩(公元1874年—1930年),字希白,今雲南省保山市騰沖市熱海社群文昌小區人。其先祖曾是是南明晉王李定國部下,失敗後落籍于騰沖下绮羅(騰越鎮熱海社群下绮羅小組)。民國元老李根源族兄。騰越(騰沖)增生。曆官順雲(今雲南省臨滄市鳳慶、雲縣兩縣)協副将,統領順雲各軍調維西(今雲南省迪慶州維西縣)協副将,援藏先遣軍第一縱隊長,察勘滇緬界務專員。因奉命察勘滇緬邊界,觸瘴,雙耳嚴重失聰,後至移居蘇州與李根源生活至去世。民國政府曾授陸軍少将,獲二等龍虎章。著有《滇緬邊界記》四卷、附圖一卷,《天南随筆》四卷,《羅生山館詩集》五卷,《羅生山館文集》一卷,《治平吟草》四卷等。主撰《騰沖青齊李氏宗譜》五卷。

李學詩早年就讀于騰沖來鳳書院,稍長,随父到緬甸經商。期間目睹英國殖民者的侵略掠奪、清王朝的腐朽賣國、邊疆各族人民的貧困痛苦,非常激憤,棄商複學。先後肄業于大理西雲書院和昆明五華書院。曾一度回鄉在水映寺開館授學,署名羅生山館,自号羅生山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李學詩為後補騰越廳學附生,三次鄉試不第,對科舉失望。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經楊振鴻(今雲南省昆明市人,同盟會成員)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清宣統元年(1909年),考入雲南講武學堂,結業後被派到騰沖,任騰越鎮西防營軍第五營左哨哨官,曾防守明光(今騰沖市明光鎮)等關隘。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九月初六日,李學詩參加張文光(今雲南省保山市騰沖市人,同盟會成員)發動的騰越起義,是起義軍的主要骨幹和傑出指揮員。起義勝利後,被張文光任命為南路統領,率兵下永昌(今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出順甯(今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克雲州(今雲南省臨滄市雲縣)、緬甯(今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同年九月十六日,順甯哥老會頭目譚鴻勳糾衆攻占順甯城,佯裝迎接起義軍,準備在九月二十九日交接兵權時槍殺起義軍将領。起義軍主動采取行動,槍殺了譚鴻勳。張文光委任李學詩協理順甯府知府,兼順、雲協副将。

民國元年(1912年),西藏上層分子反叛,攻陷拉薩(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川邊的稻壩(今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巴裡塘(今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裡塘縣)等地先後歸附,印度軍隊乘隙侵入江孜(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西藏地方長官鐘穎飛電乞援。雲南軍都督蔡锷令殷承谳率師往援。李學詩以維西協副将出任援藏軍先遣第一縱隊長,連克鹽井(今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納西鄉上鹽井村)、巴塘(今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裡塘(今四川省甘孜州裡塘縣),轉戰至察雅(今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察雅縣),殲敵1800多人。翌年,奉命撤兵回原任,授陸軍步兵上校銜,三等嘉禾章。民國二年(1913年)夏,英軍入侵片馬(今雲南省怒江州泸水市片馬鎮),李學詩被任命為察勘滇緬界務專員。李學詩深入中緬邊境的孟養(今緬甸喀欽邦孟養)、孟密(今緬甸撣邦孟密)、孟定(今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耿馬(今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滾弄江、九龍江、臘戌(今緬甸北部撣邦臘戌)、木邦(今緬甸撣邦興威)等瘴疠之地,細心考察,寫成《滇緬邊界調查記》四卷、附圖1卷,詳記了邊界的山川風土險塞要地。時值炎暑,瘴疠橫行,随員15人隻遺2人生還,李學詩也染疾歸來,在昆明治療。卧床數年,兩耳失聰。民國五年(1916年),任雲南督軍處上校參謀。民國八年(1919年),任陸軍少将,授二等龍虎章。民國二年(1920年)卸職,閑居廣州、上海、昆明等地,後随李根源定居于蘇州葑門(今江蘇省蘇州市城東南)曲石精廬,直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病逝。

李學詩題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蟠螭山憨山台摩崖石刻:“曹溪禮公塔,石壁登公台。台以公名重,人從鲎背來。安禅狎猿鶴,洗缽伏鼋能。七二峰相續,浮雲取次開。丁卯十月,登憨山台作,騰沖李學詩”

李學詩敬題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小王山摩崖石刻:“赴小王山從叔母阙太君墓地:飄然一舸指穹窿,四野青黃漾稻風。溪水交叉開運會,墓田遙望郁茏蔥。陽山隐約飛天馬,茶磨依稀落塞鴻。更有群峰相拱護,期暾夕照一般紅。丁卯九月 李學詩”

李學詩墓坐落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小王山酉山卯向(風水學中二十四個方位名詞:卯是正東,酉是正西,午是正北,子是正南。酉山卯向即坐酉向卯,也就是坐西朝東,卯山酉向則相反)。李學詩的墓碑正中上書:“雲南維西協副将李公希白墓”。墓志銘直接刻在了正中文字的兩邊:“公諱學詩,騰越增生。曆官順雲協副将,統領順雲各軍調維西協副将,援藏先遣軍第一縱隊長,察勘滇緬界務專員。著有《羅生山館詩集》五卷、《文集》一卷,《治平吟草》四卷,《滇緬界務記》四卷、圖一卷,《天南随筆》四卷,主纂騰沖青齊李氏宗譜五卷。生于同治十三年二月初二日,殁于民國十九年庚午九月二十七日,春秋五十有七,葬吳縣穹窿小王山酉山卯向。吳縣張一麐書丹族弟李根源、根沄,胞弟學铮,男肇薰、肇萼、肇蕃,女肇英建,中華民國十九年庚午十二月”。

《一芽一葉是為旗槍》(李學詩)

衰草寒煙古道旁。梵王宮殿久荒涼。秋風茆店雞聲早,夜雨山村客思長。

仆仆馬蹄踏霜雪,織織女手剔旗槍。此間暫把勞塵息,雀舌春芽細細嘗。

《鎮夷關懷江仁齋先生》(李學詩)

村外桃花春色滿,橋頭楊柳午陰清。當年廉吏今何在?三晉曾聞有頌聲。

《紅蚌河》(李學詩)

我君不見孟密蠻暮邊陲,予取予攜誰往焉。又不見戛鸠江邊皇皇碑,不問生人取而撲。

《遊緬甸故宮》(李學詩)

城内草萋萋,城頭鳥夜啼。

後宮人不見,金钿委沙泥。

賣國艮溫成餓莩,防江壯士空慘凄。

望樓有鐘惟警犬,引更無主亂鳴雞。

《昔馬》(李學詩)

昔馬原吾土,阿誰贈與人?民心惟有漢,天意獨驕秦。血沃深山草,花開舊日春。

《赴緬甸經南甸營蔚然從父留宿有懷印泉日本》(李學詩)

廿年浩劫苦邊城,多少男兒死不明。每到天陰風雨夜,青粼撩亂鳥悲嗚。

《忠孝寺》(李學詩)

歸來宿寺中,明月照高樓。神怡夢亦穩,胸然無百憂。

《元龍閣》(李學詩)

我心慕此翁,欲倩丹青傳。待得名成後,來與分林泉。

《中秋登西山玩月放歌》(李學詩)

試攀危巢驚栖鹘,起祝長天來斷鴻。上撷仙人股食之瑤草,下瞰蛟龍潛藏之幽宮。

《雲生族弟印曹老人佩瑤騰越杜亂紀實成校讀一過得七絕十二首》(李學詩)

将軍百戰靖花門,自備軍儲自課屯。一紙虛文頒不到,算來幾個沐君恩。

《過馬家村戰場》(李學詩)

天陰聞鬼哭,冷螢飛青光。龍川流日夜,遺恨與之長。

《自慨詩》(李學詩)

少壯豪華溢八垓,那知白首困塵埃。此身疑是梅為骨,不到嚴寒不肯開。

《高黎貢山》(李學詩)

高黎貢峭壁摩天,路險山高馬不前。魂斷行人猿嘯雨,心驚瘴毒鳥投淵。

安西舊壘埋雄鬼,丞相空坡啼杜鵑。蒙氏已亡誰問訊,猶留遺号說荒邊。

《文筆塔》李學詩

來鳳山高高極天,塔高更在山之颠。

晴天岚氣白如玉,一圍錦帶山腰纏。

試問塔建是何年,欲上無路哪能前。

雲南近代名人——李學詩

李學詩題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蟠螭山憨山台摩崖石刻

雲南近代名人——李學詩

李學詩敬題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小王山摩崖石刻

雲南近代名人——李學詩

李學詩題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小王山摩崖石刻:娛清懷

雲南近代名人——李學詩

李學詩題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小王山摩崖石刻:天趣

雲南近代名人——李學詩

李學詩題江蘇省蘇州市古城區西南約4.5公裡處石湖景區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摩崖石刻:曠觀

雲南近代名人——李學詩

蘇州市吳中區木渎鎮國家森林公園天池山摩崖石刻:民國十六年,偕僧惟淨,騰沖餘鏋,尹明德來遊,李學詩題

雲南近代名人——李學詩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小王山——李學詩墓

雲南近代名人——李學詩

李學詩墓志銘(希白李學詩字)

雲南近代名人——李學詩

李根源題江蘇省蘇州吳中區小王山李學詩墓摩崖石刻:民國二十年一月葬希白族兄右銘老友于小王山。李根源記。

雲南近代名人——李學詩

《治平吟草》——李學詩著[民國十七年(1928年),李根源為其刻印,章炳麟為之撰序]

雲南近代名人——李學詩

《騰沖青齊李氏宗譜》全兩冊——李根源、李學詩原撰 李學成續撰

雲南近代名人——李學詩

《騰沖青齊李氏宗譜》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

雲南近代名人——李學詩

二十四山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