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懋琦(公元1836-1896年),又名鴻寶,字子玉,号韓侯,祖籍安徽績溪。周懋琦是活動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的一位愛國志士,因上輩經商而遷居南通。受南通徐宗幹賞識而招入幕府,并被舉薦步入仕途,先後在台灣、福甯和天津、湖北任職,官至賞一品封典二品銜、湖北荊施宜兵備道兼荊州宜昌關辦理通商事務監督。居官以“清苦忠直”自勵,頗得人們稱譽,最終亦殉職于湖北任上。

周懋琦曾兩度任福甯府(府治在霞浦)知府。據民國版《霞浦縣志·循吏》記載:“周懋琦,字子玉,安徽績溪人,設藏書室于書院,購書數十種,并增設經課等。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一下,他在福甯府的主政業績:
一、興修道路
1869年(同治八年),周懋琦首次任福甯府知府,周懋琦到任之後,即批閱舊志,熟悉地情,親臨屬縣調研考察,經常深入民間,很快就找出制約福甯發展的症結,并提出興修道路,開展多種經營的主張。在任短短的二年中,經他督促整修的霞浦境内道路有6處,橋涵2座。其中,工程難度最大的應屬楊家溪大橋,該橋位于福溫古驿道的楊家溪與錢大王村之間,溪面寬,水流急,是驿道上重要交通橋梁之一,是霞浦通向浙江唯一陸路主幹道必經之處,同時也是福建通向省外的五條主幹道上最長的橋梁,橋跨度大,全長123.3米,橋高3.1米。曾被稱“舊時的104國道”。為了讓修橋工作落到實處,他還親臨現場督促重修楊家溪橋的具體工作。當大橋修複竣工時,還親臨現場主持竣工典禮。并親自撰寫《重修楊家溪橋記》。據碑文記載:楊家溪橋建于明天順四年(1460),至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後不久毀于洪水,此後近百年“而橋仍以渡哉”。
同治八年(1869)冬,周懋琦來典甯郡,楊春榮等因拔貢生張國綸為餘言,重建楊家溪橋之舉,曆三月而工如竣,董其事者為郡人楊春榮、武生周步青、周步衢、謝鴻監、潘思仁等人,還記載:橋闊一丈,長四十數丈均砌以石,橋之東有亭,亭以處大路。周懋琦在同治九年九月,他再次到訪楊家溪時,發現橋空被雜物堵着,有的被附近居民毀壞,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修建不易的楊家溪大橋,又親自撰寫《禁欸》,嚴禁“石塊亂擊橋……橋下設有排路可以由路撐行,不準掉排之人将竹篙鐵頭亂攪。”并嚴禁“附近居民亭内不準堆積柴草,上溪邊禁錄雜木,并難民流丐聚宿,各宜凜遵,毋遠特示”。從他親手撰寫重建大橋碑文及禁欸碑,可見周懋琦郡守對福甯境内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非常的重視。
二、體貼百姓
周懋琦十分體恤百姓生活。據民國《霞浦縣志·惠政志》記載:敬節堂,霞浦渾樸,比戶多習詩書,婦女亦崇節義,唯苦節之婦往往乏食不繼,時有凍餒之虞。同治九年,郡守周懋琦、縣令湯箴衛商辦嫠之舉。将西郊白衣堂改名“積善堂”,鄉為敬節辦公之地。将牙戶應繳府、縣規費,并曆年各戶認捐牙響,積成巨款,發與生息,購置産業,為常年恤嫠經費。他親自訂立章程,定名額,作常遠的安排。并設立董事長,他們分别是:西社章大珠等、東社王師禮等、南社王漢英等、北社盧慶瑜等,共十有六人。分别負責四社的工作,按月輪值發給。而本府舉人吳玉書、拔貢張國綸被委以總理稽查之職務,以確定工作落的實處。
三、重視教育
周懋琦不僅勤于政務,還十分重視文化教育和人才培養。據《霞浦縣志·惠政志》記載:九年(注:應該是光緒二年至五年間),郡守周懋琦回任,閱近聖書院考卷,批雲:“該邑文風,依然不振。由于官師不能提倡,緻經學全無根柢,漢、唐諸家經疏及清代諸老著述,不但未閱其書,且并不知其名”。是以,他特籌專款,以生息作經課膏火之用,同時購置欽定《三禮義疏》、《四經傳說》、彙參通志堂、學海堂《經解》,另發自置之桂氏《說文義征》、《廣韻》、《集敲》等書籍,統一彙藏于書院室中,以供書生閱讀、研究。并就《學海堂經解》提出段氏《說文注》、王氏《廣雅疏》、《經傳釋詞》等種,用朱筆簽出分令諸生抄讀,以冀識字。所藏各書劄,饬學官交在院盧慶寶管理,月給薪金。嗣以經課無成效,恐制藝、試帖反因之荒陋,遂将經課停罷,專科一文一詩,而在塾定額縮減為十六名。
周懋琦一生重視文化修養,其治學成果豐碩。周懋琦雖為官在身,但仍勤于治學,在青銅器銘文、地理學、經學、古音學等方面為後人留下了研究成果。他編撰《荊南萃古編》、《全台圖》、《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補(11卷)》等書;校跋《古周易訂诂》《音學五書三十八卷》《呂氏春秋二十卷》《易通變四十卷》。遺憾的是他在霞浦留下詩文并不多,到目前隻發現他撰寫《重修楊家溪橋記》、《禁欸》等碑文外,在民國版《霞浦縣志.文藝志》中隻收錄《恩貢盧春坡墓志銘》一文。
周懋琦一生不僅是一位清勤盡職的愛國官員,還是一位頗有造詣的學者。他在台灣主政期間還親自撰寫了《全台圖說》,成為釣魚島自古就是我國領土的鐵證史料記錄。他早先治學,注重經世緻用的實學,後來更主動地學習西方的科學文明,努力為國家的富強尋求出路,成為晚清洋務運動中一名踏實的踐行者。總之周懋琦在福甯兩任郡守,為霞浦人民做了許學多多關系到民生的工程,至今霞浦老百姓還一值懷念這為清苦忠直的郡守。
作者:雷恒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