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是無數男子的夢中情人,一天收千封情書,百年後發現竟是男兒身

作者:九哥曆史

一千年前,宋太祖趙匡胤發兵攻打後蜀,擁兵十餘萬的後蜀末代國主孟昶選擇了歸順宋朝。其寵妃花蕊夫人頗有詩名,後來趙匡胤讓她作詩,她吟了一首“國亡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甯無一個是男兒!”

詩中直言不諱地流露了亡國之恨,嘲諷蜀國大軍不戰而降。這種見識更是令人欽佩。後世學者點評說,花蕊夫人足以讓天下須眉汗顔。花蕊夫人和後來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一樣,身為女子卻頗具劍氣豪情,千古以來為人津津樂道。

曆史上,像花蕊夫人和李清照這樣有見識的女子并不少見,征戰沙場的巾帼英雄也比比皆是。

到清末民初,那個讓人不堪回首的屈辱年代,面對國仇家恨、民族大義,仁人志士們用不同的方式抗争着。清朝末年,有一位“奇女子”在刊物上發表文章,一夜成名,俘獲了無數讀者的心。

松陵女子潘小璜

1904年初,幾位文學界人士在上海創辦了婦女刊物《女子世界》,在當年頗有影響力。他們創刊的初衷是,“女子者,國民之母也。欲新中國,必新女子,欲強中國,必強女子。”這話倒也有一定的道理,與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相似。不論男女,隻要有這種自強觀念,總是好的。

《女子世界》内容豐富,宣揚進步思想。這是近代中國第一份女報,發行之初就備受矚目。除了女讀者,男性讀者更是趨之若鹜,都想借此一窺“紅粉世界”。

人們翻開《女子世界》,看到一篇文章名為《中國女劍俠紅線、聶隐娘傳》,署名“松陵女子潘小璜”,很是醒目。

紅線女和聶隐娘都是傳說中唐朝的俠女,廣為人知。潘小璜通過兩位俠女的故事,譏嘲當時的一些男性缺乏血性,面對國恥無動于衷。她的言辭很尖刻,将男性讀者罵得顔面盡失。

文中有這麼一段話,“吾二千年前之中國,俠國也。吾二千年前中國之民,俠民也。俠者,聖之亞也,儒之反也,王公卿相之敵也。重然諾,輕生死,揮金結客,赴湯蹈火,慨然以身許知己,而一往不返……”

當時沙俄和日本為争奪利益,出動軍隊在中國的東北大打出手,無數百姓遭殃,老邁的清帝國卻無力阻止。潘小璜的文章頗具才情,讓男性讀者為之汗顔的同時,又對她頓生愛慕之心。

雜志上接連刊登潘小璜的文章,大都是講述曆代女中豪傑的故事,同時抨擊清廷無所作為。成千上萬的男性讀者成了潘小璜的鐵杆粉絲,為她神魂颠倒,如癡如醉。甚至一天不讀她的文章就難以入睡。

随後,潘小璜又發表了一首詩《哭陶亞魂》,境界高遠,又展示了深厚的古文功底,引起轟動。喜愛她的男性讀者更為瘋狂。他們都想一睹這位“松陵女子”的芳容,可是沒人知道她家在何處。

潘小璜從不露面,愁煞了粉絲。不知有多少年輕人為她魂不守舍,害上相思病。坊間流傳這樣的順口溜,“做官當做員外郎,娶妻當娶潘小璜。”

後來,某報紙的一篇文章聲稱,一個去蘇杭的遊人見到了潘小璜的真容。

據說,該遊人在旅途中偶遇一少女,約十七八歲,貌美如花,亭亭玉立。她丢了一塊手帕,被遊客撿到,遊客一路跟随,在一處花園看見她在伏案書寫。交談中,少女說自己叫潘小璜,請求遊客回上海的時候,給《女子世界》帶一份稿件。

《女子世界》

消息一出,潘小璜的衆多粉絲無比驚喜,原來潘小璜果真和想象中一樣,才貌雙全。他們被愛情沖昏了頭,對此深信不疑。

于是,寫給潘小璜的情書雪片般飛向了《女子世界》雜志社。最多的時候,雜志社一天就收到了數以千計的情書。癡情的男粉絲紛紛表示今生非潘小璜不娶。其中不乏富家公子、高官貴人。還有人宣布,願出黃金千兩納潘小璜為妾。

問題是,“公衆女神”潘小璜絲毫不為所動,一直不肯露面。她的粉絲們望眼欲穿,隻好把她的文章作為精神寄托。

可是,潘小璜大紅大紫的時候,突然封筆了,不再給雜志寫稿,就此消失。當真是來無影去無蹤。這一下,不知害得多少男性讀者哭哭啼啼。不少人滿世界去找潘小璜,但毫無線索。

潘小璜究竟是誰?她的身世之謎,應該最終都沒有一個粉絲知曉,因為直到一百多年後才被解開。

時間進入21世紀,有學者研究“松陵女子潘小璜”,發現她的資料大都是假的,隻有年齡沒錯。“潘小璜”是個筆名,世上并無此女子,其真實身份是個須眉男兒,名叫柳慰高,字安如。

如果您沒聽說過柳慰高,他還有個廣為人知的名字“柳亞子”。

柳亞子

熟悉曆史的朋友都知道,柳亞子是近代名人,也是個詩人。柳亞子多次改名,有不少名号。少年時,他癡迷法國思想家盧梭的作品,改名柳人權,字亞盧,即“亞洲的盧梭”;後來為了與自己的好友陳去病相比對,又改名棄疾,字稼軒。

柳亞子是《女子世界》的創刊人之一,他和陳去病是當年的文壇“馳名雙飚”。最初在刊物上發表文章的時候,柳亞子用的筆名是亞盧,後來嫌“盧”的繁體難寫,又署名為“亞子”。

“柳亞子”名動四方的時候,他又把筆名偷偷改為“松陵女子潘小璜”,嬉笑怒罵,針砭時局,塑造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才女形象。他用筆名“潘小璜”寫文章的時候,才17歲。

1909年柳亞子、陳去病等文學界人士

結語:柳亞子為什麼要用女性的筆名呢?目的沒什麼不同,都是為了喚醒群眾。用他的話說,當時的青年比較麻木,日本和沙俄的軍隊在東北的槍炮都吵不醒他們,是以就換個年輕貌美的少女身份試一試,“這可能比任何一個大思想家更有号召力。”

這樣做效果如何呢?事實證明,“潘小璜”的号召力果然不俗,曾讓東北的那場戰事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激發了不少青年的鬥志。當然也有“副作用”,無數“潘小璜”的粉絲被蒙在鼓裡,空害了一場相思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