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有何特殊,為什麼魏文帝曹丕願意為他學驢叫?王粲生平論王粲的五言詩王粲的建安詩風

作者:歷史典錄

建安時代是東漢末年最精彩的一段時期,爆發了諸如官渡、赤壁等著名戰役,同時随着戰争而引發的社會動蕩,在建安文學界内也湧現出了許多璀璨輝煌的群星,建安七子便是群星中一組極其亮眼的星座,王粲在其中也是尤為突出的一位。

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有何特殊,為什麼魏文帝曹丕願意為他學驢叫?王粲生平論王粲的五言詩王粲的建安詩風

<h1 class="pgc-h-arrow-right">王粲生平</h1>

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出身于名門望族,家中前幾輩人都在朝中擔任要職。王粲曾祖父王龔和祖父王暢,兩人位列三公,均是當時遠近馳名的名士。

在初平年間,董卓脅迫漢獻帝西遷長安,此時十五歲的王粲也随獻帝一同前往,期間同左中郎将蔡邕相見。蔡邕在當時已經是天下聞名的學者,卻在第一次相見王粲時就認定王粲是一位奇才,在衆多門客面前承認自己不如王粲,願把家中書籍全都贈送與他。

不過在王粲此後投靠荊州劉表的十多年裡,一直不得劉表的重用,直到劉表病死劉琮歸附曹操後,王粲才得以展現自己一身的才華。有一次曹操設宴款待百官,王粲因向曹操敬酒時的一番話而受到曹操重視。

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有何特殊,為什麼魏文帝曹丕願意為他學驢叫?王粲生平論王粲的五言詩王粲的建安詩風

王粲在敬酒時說河北袁紹看似求賢若渴,卻疑心甚重不肯重用賢才,這些有志之士終會離他而去,縱使兵多将廣也奪取不了天下。

荊州劉表想要效仿周文王,收攬那些前往荊州避難的有才之士,卻不懂如何去善用他們,毫無疑問也得不到賢才的忠心侍奉。

王粲借點出袁紹、劉表二人的缺點,以此來突顯曹操任賢使能、天下歸附的英雄本色,後來王粲任軍祭酒,鬼才郭嘉也曾擔任此職。

之後王粲更是備受賞識和重用,負責重建曹魏的禮儀制度,而且曹操最出色的兩個兒子曹植和曹丕同王粲也是莫逆之交。

在曹操南征東吳之後返程的途中,随行的王粲不幸病逝,因為其生前愛聽驢叫,此時作為世子的曹丕在葬禮上便帶着王粲的衆多好友,一起學驢叫為王粲送行,這便是著名的驢鳴送葬。

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有何特殊,為什麼魏文帝曹丕願意為他學驢叫?王粲生平論王粲的五言詩王粲的建安詩風

<h1 class="pgc-h-arrow-right">論王粲的五言詩</h1>

在詩賦上面,王粲最出色的便是他所作的五言詩,在建安時代中也是獨樹一幟的存在,一些佳作同曹植相比也不遑多讓,在充滿憂傷的字句當中“文秀而質羸”。

王粲所作《七哀詩三首》的第一首當中,将他為躲避戰亂前往荊州之時的所見,用詩詞的方式詳細記錄了下來,“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簡簡單單十個字,便呈現出一副因戰亂而帶來的無比荒涼的畫面。

接着王粲又描述出一副母親棄子的畫面,“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号泣聲,揮淚獨不還。”饑餓的婦人在不得已之下丢棄自己孩子,那無助嬰孩的哭泣聲,還有婦人抹淚遠去的身影,無一不在撕扯人們的心弦。

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有何特殊,為什麼魏文帝曹丕願意為他學驢叫?王粲生平論王粲的五言詩王粲的建安詩風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王粲此時不是消極的逃避,眼看災難發生的王粲對此無能為力,隻能靠悲歎流淚來表示自己的同情。

這一段經曆加深了他對戰亂的厭惡,之後他傾注了所有心血緻力于安定民生的事業,為此他願意協助曹操完成統一,讓天下百姓都能夠安居樂業。

王粲在劉表帳下時作了《七哀詩》的第二首,能明顯看出王粲因為懷才不遇,胸中壯志無法施行而滿腹憂愁憤懑。直到王粲歸附曹操之後,才從他的《從軍詩》當中看到了變化。

此時王粲從曹操身上看到了中國統一的希望,相比之前在劉表帳下一度想要歸隐的思想,這時的王粲則是一副積極入世的狀态。“從軍有苦樂,但聞所從誰。”在曹操帳下為了安定天下而行軍,王粲的心中便充滿了鬥志,不再有歸隐山林的想法。

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有何特殊,為什麼魏文帝曹丕願意為他學驢叫?王粲生平論王粲的五言詩王粲的建安詩風

<h1 class="pgc-h-arrow-right">王粲的建安詩風</h1>

建安詩風不僅僅是其中蘊含的悲涼之意,更多的是悲涼背後的那一份感慨,最具有代表性質的就是曹操的思想,為天下統一國泰民安而奮鬥,以及背後百折不撓頑強進取的精神。

而詩人當中最出衆的便是王粲,在《七哀詩三首》中盡顯因戰亂導緻的悲涼和沉郁。《從軍詩五首》當中又顯現出樂觀和積極向上的風格,這才是建安時代王粲詩風的全貌,是以他僅靠着23首詩就被評為建安七子之首,人們将他與曹植并稱為“曹王”。

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有何特殊,為什麼魏文帝曹丕願意為他學驢叫?王粲生平論王粲的五言詩王粲的建安詩風

王粲所作的這些詩賦當中,很少使用生僻的典故,全詩通俗易懂又不失文采,簡單質樸卻感染力極強。在杜甫的詩裡能感受到其中存在着部分王粲意識,那一股生不逢時飄零他鄉的苦悶和哀痛,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如果說建安時代在詩賦這一方面王粲比不過曹植,那他的賦絕對是當時之冠。曹丕也說王粲在賦這一方面的成就遠超其他文體,就連張衡、蔡邕這些大家也遠遠不及。隻是令人惋惜的是王粲的賦作沒能完整保留下來,時至今日留存的隻有25篇,其中還有一部分是散存于古籍中佚文。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

《試論王粲的詩賦創作》

-作者-

百川,願作一介撰史人,筆盡中華五千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