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克飛
潮連是一個位于廣東江門市市區的小島,地處交通要道,幾座大橋穿島而過。舊時中山與江門兩地若想跨越西江,唯一辦法就是坐船,如今潮連島就像中轉站,在公路時代連接配接西江兩岸。
小島的面積僅12平方公裡。南宋時期,盧氏、陳氏、李氏、區式和潘氏五姓族人由廣東韶關南雄珠玑巷遷徙而來。因為居于孤島之上,潮連人更重視宗族抱團的力量。祠堂是族人議事和祭祖之地,也是宗族力量的象征。資料顯示,潮連島祠堂最多時曾達144座之多,至今仍有68座宗祠和4間家廟儲存完好,堪稱嶺南祠堂文化的活化石。
祠堂一條街,第一代賭王誕生于此
小小潮連島有六個村落,竟各有一條祠堂街。
最壯觀的當屬盧邊村的廟前大街,以盧氏宗祠為核心,十餘間祠堂家廟分散于整條大街上。

盧邊村盧氏宗祠
盧氏宗祠是廟前大街的起點,三進祠堂整齊幽深,大門口兩側兩個碩大的燈籠,寫着“敦本堂”三個大字,扁扁的字型好生敦厚。祠堂後進也挂着“敦本堂”的牌匾,祠堂兩側擺滿桌椅,供村民閑坐或議事之用。
敦本堂之名比盧氏宗祠的落成還要早。1487年,也就是明成化二十三年,盧氏族人開始興建宗祠,并于1508年建成至今日規模。在此之前,大儒陳白沙已為祠堂題寫“敦本堂”之名,取敦笃崇本之義。題寫年份已不可考,不過,陳白沙去世于1500年,可知題寫時間必然在此之前。
陳白沙即陳獻章,是廣東唯一從祀孔廟的明代大儒,弟子遍布江門地區。盧氏先人也是其弟子,故求得恩師為祠堂題寫匾額。
清光緒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盧氏為族中子弟創辦敦本學堂,就設在宗祠内,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如今盧氏宗祠兩側廂房都被辟為展廳,寫滿鄉約和祖訓。天井兩側的展牌上是盧氏名人介紹,其中最傳奇的當屬一代賭王盧九。
盧九本名盧華紹,1848年出生于盧邊村,1857年移居澳門,後來從事賭業,成為赫赫有名的澳門第一代賭王。古龍在武俠小說《碧玉刀》中曾寫過一位賭性和氣魄一樣大的江湖大豪盧九,據說就是以這位賭王為原型。
盧九雖然傳奇,但在潮連盧氏一族中,并非唯一被崇敬的人物。就在盧氏宗祠旁,有一座封圻家廟,是盧邊村祠堂與家廟中相當恢弘的一座,家廟中有禦賜牌石。這座建于1873年的家廟,是清同治年間擔任二品按察使的盧朝安奉旨所建。
與之類似的還有名宦家廟,始建于明萬曆年間。它的氣魄在一衆祠堂與家廟中為最大,大門門檻極高,兩側有抱鼓石。三進建築中,前兩進為廟堂式建築,後座為庭院式二層建築。鬥梁上的木雕多達四層,在南粵宗祠中極為少見。
家廟與祠堂的差別在于所拜祭者的身份。在宗祠之下,宗族内部各房各支會修建各房祖祠。如果各房後裔入仕為官,那麼分支祠堂就會改為家廟。
盧氏族人頗具實力,曾修建祠堂二十餘座,目前仍有11座得以保留。沿盧氏宗祠向前,依次可見侶樵盧公祠(世昌堂)、念川盧公祠(聰德堂)、東唐盧公祠(務本堂)、毅齋盧公祠(思德堂)和養齋盧公祠(樹德堂)等,都相當華麗,内部修繕一新。
盧邊村封圻家廟
相比之下,華峰盧公祠和寅宇盧公祠的規模就小得多。難怪有人說,舊時祠堂修建也是宗族内的一場話語權暗戰。
潮連島上的祠堂極具特色,比如屋脊陶塑裡的鳌魚。鳌魚是傳說中的大海神龜,具掌控水火的神通,放在屋脊上可看守屋宇、防火避災,是典型島上人家才會選用的元素。
盧氏宗祠雕塑細節
相比氣魄極大的盧邊,我更喜歡富岡村。這地方十分有趣,老村落呈橢圓形,祠堂和大宅環形分布,繞上一個圈,就會走到原點。
富岡街頭塗鴉
富岡以區氏為主,多座區氏宗祠環路而立,其中修永堂和大章堂維護最佳。村中還有一座門口僅一人高的太保廟,人稍微高點都要低着頭進,小小廟宇香火卻盛。
小小的太保廟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潮連最出名的地方當屬洪聖殿,如今已被擴充為洪聖公園,就在富岡村村口。
洪聖殿建于1600年,也就是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當年,這裡不但是潮連人的信仰所系,也是潮門古渡所在地。
歲月變遷,滄海桑田,舊時河道多已填平,古渡埠頭也隻剩下幾級石階,落寞地橫在洪聖公園。
當年的潮門古渡是遠近聞名的交通要地,曾是廣東第二大埠頭。民國初年,潮連人熱衷出洋謀生,就從潮門古渡啟航,也使得潮連成為著名僑鄉。
洪聖殿所供奉的是洪聖龍王,也就是南海洪聖廣利昭明龍王。這棟二進三楹建築集磚雕、灰雕、木雕、石雕和古刻于一體,整體相當精美。
殿中還供奉了一位現實人物——王巡撫,也就是曾任廣東巡撫的王來任。
清朝初年,朝廷采用隔絕政策,以圖困死據守台灣的鄭氏。康熙元年,即1662年,清廷令江浙閩粵魯五省沿海邊民全部内遷50裡,史稱“康熙遷海”。
在曆時八年的遷海移界中,潮連乃至江門地區的沿海村鎮全部受到波及,數十萬畝良田被迫棄耕,房屋被強行拆毀,無數群眾淪為赤貧,甚至倒斃路上。
康熙四年(1665年),廣東巡撫王來任見鄉村破敗,十室九空,便屢屢上書朝廷,陳述“遷海移界”政策之害,是以被罷官回京。可即使如此,他仍冒死寫下《展界複鄉疏》,終于打動清廷終止“遷海移界”政策。可惜王來任沒有見到百姓回遷之日,因為上疏後不久,他就因病去世。
王來任的去世消息傳到南粵,令百姓感懷不已,新會縣各地便興起修建王來任祠廟之風。幾百年過去,舊時祠廟多已消失,潮連洪聖殿供奉的王來任塑像為僅存的一座。
洪聖殿旁的幾棟建築都是近年來重建或整修而成,包括鄉約、義學、區嶽伯大宗祠、财神廟和夫子廟等。
在夫子廟中,我見到一副書法,寫着“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力求上進,奮發圖強”,心想誰寫這麼小兒科的東西呀。結果一看落款,居然是梁宗岱贈給“潮連洪聖公園教研室”的墨寶。
梁宗岱墨寶
梁宗岱出生于廣西百色,為何跟潮連扯上關系?問過村民才知道,原來梁宗岱祖籍江門新會。新會梁氏可是當地大族,族人中最出名的當屬梁啟超。
夫子廟裡除了梁宗岱墨寶,還挂着潮連人求得的各種符,都與教育有關,祈願考試順利,還有人報喜,多是考上了某某大學。
作詞人盧國沾的故鄉
潮連重教之風名聞珠三角,從南宋至清代,潮連出過二十多名進士,一百多名舉人。
到了清末,潮連大辦新式學堂。除盧氏宗祠的敦本學堂外,1906年至1947年間,潮連人建起超過二十間新式學堂,數量之多冠絕江門。學校經費來源多為公償田租金、渡江碼頭收費提取和私人贊助,還有不少義學,專供貧民子弟入學。
潮連最讓我喜歡的角落,便是一座學堂——德馨學校。
被水泥牆圍繞的德馨學校舊址,獨立于富岡村一隅。兩層紅磚校舍,配藍色窗棂,充滿民國氣息。學堂正立面十分精美,正廊前有羅馬柱直抵二樓頂端,拱形大門兩側各有拱窗。二樓有一個突出的弧形陽台,頂端是三角形山牆。
江門五邑地區是著名僑鄉,華僑返鄉興學之舉盛行,鄉間新式學堂極多,不但新式辦學,建築也中西合璧,德馨學校亦不例外。
1926年,潮連人創辦富岡國小,後更名為德馨國小。校如其名,德馨學校一直是潮連新式學校中最優秀的一座,甚至是新會地區最好的學校。
區氏宗祠為德馨學校圖書館提供了大量古書,區氏族人為學校捐贈了大量實驗儀器,配備之完善,很多城市學堂都比不上。
上世紀90年代,因為校舍不足,潮連人發動海外鄉親解囊,在老校舍旁建起新校舍,如今是富岡幼稚園所在地。這棟兩層西式柱廊式建築左右對稱,外觀精美,一點也不比老校舍遜色。
德馨學校側面回廊
熱衷教育的潮連以人才輩出著稱,比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雁南。
此外,美國科學院院士、首位華人美國總統醫療顧問盧駿,中國胸外科先驅區惟立,曾任中山醫科大學校長的盧光啟,中國近代植物分類學奠基者、中科院院士陳煥镛,詞學大家陳洵和油畫家陳抱一等,都是潮連人。
不過南粵人最熟悉的名字,當屬與黃霑并稱的香港詞人盧國沾。
盧國沾詞作有千餘首之多,《小李飛刀》的“難得一身好本領,情關始終闖不過”,《大俠霍元甲》的《萬裡長城永不倒》,還有《大地恩情》、《再向虎山行》、《天蠶變》與《大内群英》等的主題曲,都是脍炙人口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地恩情》主題曲中,盧國沾寫下的“河水彎又彎,冷然說憂患,别我鄉裡時,眼淚一串濕衣衫……大地倚在河畔,水聲輕說變幻”,描述的正是對潮連這座小島的眷戀。
(聯系我們/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責任編輯:錢成熙
校對:張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