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東湖
假如一個外地人咨詢:去武漢首選景點是哪裡?武漢本地人通常會建議:去看東湖吧。
東湖,中國最大的城中湖,總面積82平方公裡。它是毛澤東一生鐘愛的湖,也是無數名人留下詩詞墨迹的地方。
早在2000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便在這裡吟唱道:“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2000多年後,一座行吟閣、一座滄浪亭,置于湖畔,成為了屈原紀念處。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東湖放飛思緒,留下了《觀放白鷹》:“寒冬十二月,蒼鷹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雲霄萬裡高”。如今,水果湖畔有了放鷹台。
之後的南宋詩人袁說友,更是将東湖與西湖相比:“隻說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說東湖。一圍煙浪六十裡,幾隊寒鴉千百雛。野木迢迢遮去雁,漁舟點點映飛烏。如何不作錢塘景,要在江城作畫圖。”
新中國成立以後,朱德同志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東湖暫讓西湖好,今後将比西湖強”。被盛贊的東湖,能夠成為現在的樣子,凝結了幾代人的智慧和心血。這中間,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正是東湖最初的主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01 紅色金融家</h1>
東湖風景區的前身,叫做“海光農圃”,屬于私家花園。建園人叫周蒼柏,是一名“紅色商人”。
1888年,周蒼柏出生于武漢一戶工商世家。周家建立的周恒順機器廠,是曆史最長的民營機器廠,也是武漢機器制造業的第一家工廠。武漢歸元寺裡的那一口大香爐,就是在該廠鑄造的。周蒼柏的父親周韻宣,因為經營商行“鼎孚洋行”成績出色,被張之洞看中,擔任了漢口電器公司董事長。
成長在富商家庭,周蒼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起初就讀于武昌昙華林文華書院,這是一所教會學校,有着大量國外進步刊物。周蒼柏是校閱覽室的常客,是以接受到了新思想。
1901年,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消息傳到周蒼柏耳裡,誓為救國而奮鬥的熱血少年,當即選擇投身革命,加入了設在閱覽室内的日知會。
周蒼柏
日知會是與同盟會齊名的組織,周蒼柏在這裡結識了一批有志青年。後來由于叛徒告發,日知會的秘密活動戛然而止。周蒼柏隻得逃往上海,進入上海南洋公學學習。
畢業之後,周蒼柏在哥哥周操柏的資助下,遠赴美國,進入紐約大學經濟系深造。留學生活中,他最大的感受是:中國在國際上毫無地位可言,歐美人對中國人充滿了歧視。他的内心再也無法平靜,自此定下了實業救國的遠大理想。
1917年,周蒼柏獲得了商學學士文憑,學成歸來卻發現,這時的祖國早已滿目瘡痍。
受到了前輩陳光甫的提攜,周蒼柏開始在上海金融界嶄露頭角。他先是任職上海商業銀行總行會計,繼而回到家鄉,接下了上海銀行漢口分行副行長的擔子。
銀行大廈設址在欽生路,也就是今天的江漢路。而周蒼柏在1919年回漢時,一家人居住于漢口黎黃陂路,如今這裡門牌為“黃陂村5号”和“黃陂村6号”的洋樓,就是當年的“周公館”。
進入漢口分行以後,周蒼柏在美國習得的現代銀行管理知識,立即派上了大用場。一批青年才俊成長起來,為中國金融業補充了新鮮血液,他們中的很多人,成為了當地銀行系統的骨幹力量。周蒼柏也憑借出色的能力,于1926年擔任漢口分行行長。
當時,共産國際打算給中國共産黨彙款40萬元,可是國内很多家銀行都不敢接。在這緊要關頭,湖北黨組織負責人董必武找到了周蒼柏,希望他能幫忙解決。周蒼柏毫不猶豫的答應下來,他冒着風險先将這筆巨款彙到了美國,再分成多個戶頭彙入上海銀行漢口分行,最終40萬元安全到了中共黨組織手中。
吳佩孚
然而世間沒有不透風的牆,北洋軍閥政府很快知道了這件事情,吳佩孚派人來抓捕周蒼柏,便衣一進門,看到周蒼柏的妻子董燕梁在客廳裡,他們氣勢洶洶問道:“周行長在家嗎?”董燕梁心中一緊,知道來者不善。
恰巧此時,周蒼柏從二樓下來,董燕梁急中生智說:“這兩位客人來找周行長,他今天在家嗎?”周蒼柏馬上明白過來,回答道:“他很早就出門了。”便衣果然上當了,失望而歸,周家躲過一劫。
1926年底,武漢國民政府成立,北洋軍閥的部隊如驚弓之鳥,争先恐後從銀行取現,倉促出逃。舊币廢止,官票失信,工廠倒閉,商戶歇業,面臨擠兌風潮,很多銀行不得不選擇關門。周蒼柏所在的漢口分行,此時對外宣告:堅決保障儲戶利益,以前的存款均可按照現洋兌付。一時間,漢口分行名聲大振,人們踴躍前來存款,銀行業務量激增,周蒼柏一舉成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4">02 東湖的前世</h1>
雖然幫助政府穩定了大局,周蒼柏的内心卻沒有絲毫喜悅。他看到了舊中國特權階層的腐朽堕落,他更痛心于國人萎靡不振的狀态,到處都有人沉迷賭博、吸食鴉片,整個社會籠罩在一層陰霾之中。
經過深思熟慮,周蒼柏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為市民建設一處鍛煉養身、休閑娛樂的場所,扭轉當下的不良風氣。
他一眼就相中了東湖,此地雖然雜草叢生,但是風景秀美,很适合開發利用。而且在周蒼柏看來,東湖不隻是湖,它純粹大氣、廣闊如海,是以就有了“海光農圃”這個名字。
經過前期周密準備,1929年,項目正式啟動。施勞工員将一塊塊小荒地連成片,面積超過了600畝,陸續建成了農業試驗田、苗圃區、果林區、養殖場、動物園、觀魚池。
時任湖北省棉業試驗場場長的楊顯東,聽說了建園的事情,異常感動,直接将磨山無償讓出。一些進步商人緊随其後,紛紛将擁有的東湖地塊轉給了周蒼柏。海光農圃的規模不斷擴大,最終達到了2000畝。
每遇休息日,周蒼柏便會帶着妻女過來,幫忙割草開荒、栽樹種花。他還邀請父親為“海光農圃”題字,如今擁有該題字的水泥牌坊,就立于東湖聽濤景區内。
整個工程前前後後,周蒼柏投入了30萬銀元,可謂傾盡家财。為了省錢,他節衣縮食,每天早餐隻吃一根油條、一碗稀粥,一身陳舊的中山裝内裡全是更新檔。為了實作海光農圃自負盈虧,周蒼柏想辦法開發了鹹鴨蛋、蜂蜜、蚊香等特色産品,還建起了一間米坊。
等到公園完工以後,周蒼柏正式宣布:海光農圃不收門票,免費向外界開放。聽到這個消息,市民個個興奮不已,争相前來參觀,人們在這裡遊玩嬉戲、散步健身,此外還能親身參與勞作,了解農業生産的過程。
一時間,海光農圃收獲無數贊美,成為了武漢人心目中的詩和遠方。理想主義富二代周蒼柏,終于夢想成真。
海光農圃不僅是湖北最早的城市公園,也吸引來了大量中外遊客,成為了知名旅遊勝地。周蒼柏的子女在東湖邊,也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将這裡當做了自家的後花園。可是父親時刻提醒他們:“公園将來不是留給你們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5">03 革命的曆練</h1>
1938年,日軍入侵,武漢淪陷,周蒼柏被迫逃亡重慶。就在這年年初,他剛剛經曆了喪子之痛。二兒子周德佑,這位導演兼小提琴手,因為積極宣傳抗日,參與劇團演出,積勞成疾,不幸離世,年僅19歲。
離漢之前,周蒼柏将管理海光農圃的事情,委托給了當地朋友。五年後,日本人強行占領了海光農圃,損毀了裡面的建築物、農田、果園以及娛樂設施,殺掉了動物園裡的動物。周蒼柏驚聞噩耗,悲憤不已。
在重慶時,周蒼柏任職于中美合資的複興公司,黃河大合唱的作者光未然為逃避特務追捕,曾經受到了周蒼柏的幫助。周蒼柏通過銀行專用的運輸車,将光未然秘密帶出了重慶。此後,周蒼柏以同樣的方式幫助了不少的共産黨人逃離險境,周家也成了地下黨人免費吃住的臨時避難所。
為了支援全民族抗日運動,周蒼柏慷慨捐款,他為湖北應城“湯池訓練班”捐資3000元,承擔了葉挺在恩施期間的生活花銷,在支援新四軍上貢獻了上百兩黃金,甚至為部隊提供一些軍火。這位民主人士的愛國熱情,将他與革命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等到抗戰勝利,周蒼柏立即傳回武漢,一家人重新團聚,望着曾經輝煌的海光農圃,現在已成一片廢墟,周蒼柏沒有氣餒,下決心重建。經過幾年的努力,公園恢複了大半的元氣。雖然不如當年的規模,海光農圃的魅力還在,遊客從四面八方慕名前來,讓周蒼柏倍感欣慰。
在擔任國民黨政府善後救濟總署湖北分署署長時,周蒼柏接到了老朋友董必武和王震的求助,對方希望他為中原軍區部隊提供物資援助。周蒼柏二話不說,當即以救災的名義,親自跟随十幾卡車貨物,穿過國民黨的兩道封鎖線,到達了部隊所在地。
當1000多噸面粉安全入庫之後,有美方記者問道:“周先生為什麼要接濟共産黨人呢?”周蒼柏義正言辭的回答說:“救濟物資來自人民,共産黨人也是人民,不分黨派隻要有困難都應該接濟。”那位記者立即啞口無言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0">04 東湖的今生</h1>
1949年5月的一天,鄧子恢、陶鑄、譚政、李先念等人來到了海光農圃,探望正在這裡居住的周蒼柏。趁着衆人遊覽美景之際,周蒼柏主動提出,希望把海光農圃無償捐獻給國家。同年9月,海光農圃正式劃歸國有。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周蒼柏和夫人董燕梁受邀登上了天安門城樓,與萬千群衆一起見證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而他用畢生精力建設的海光農圃,是一份送給祖國的最好賀禮。
經中央準許,海光農圃更名為“東湖公園”,原海光農圃的中心區域,改建成為東湖飯店,周蒼柏一家日常起居的小洋樓,編為了梅嶺一号。這座舊時期開建的公園,在新中國的土地上迎來了新生。
周蒼柏将财富無私交還人民的做法,得到了各方肯定,周恩來更是稱贊他“偉大的實業家”,周蒼柏是以得名“東湖之父”。
此後,東湖公園改稱“東湖風景區”,成立了東湖建設委員會,周蒼柏擔任副主任委員,繼續做着力所能及的貢獻,他還最早提出了東湖養魚的建議。
東湖風景區逐漸擴大規模,聽濤景區、行吟閣、長天樓、九女墩等景點陸續修建,時間跨度70多年,其間經曆了全面退漁、生态修複,這才有了今天東湖的樣子。
1959年,周蒼柏任全國政協常委,就此離開了生活多年的武漢,去往北京定居。
1970年,周蒼柏在病重之時,依然牽挂着千裡之外的東湖,他對兒女說:“快,快,我要穿衣起來去武漢開會,他們還在等着我讨論東湖建設呢。”遺憾的是,這位老人再也沒能回到魂牽夢繞的東湖,永遠閉上了眼睛,享年82歲,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如果走進東湖的聽濤風景區,可見一處名為“蒼柏園”的地方,這裡設有周蒼柏紀念室與其女周小燕的紀念室。幽靜的園林深處,翠綠的草坪上,立着一座三人青銅塑像,這是以周蒼柏與兒女春遊的照片為參照精心創作而成的。緊挨塑像的幾棵桂花樹,是周蒼柏當年親手栽種的。身處其中,仿佛能觸摸到周家兩代人的家國之夢。
與蒼柏園遙遙相對的,是磨山與珞珈山,水天一色,亭台樓閣,魚蝦成群,野鳥嬉戲,昔日的市民公園,如今成為了城市綠心。
往事随風,斯人已去,赤子情懷,永不泯滅。如果說,東湖是武漢的一張文化名片,那麼東湖之父的紅色往事,便是這裡最原始純粹的人文核心。
參考資料:《商海沉浮錄-大武漢記憶》、《龍騰江漢:武漢解放60年大事紀略》、《新四軍與武漢》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