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可是篡位之後的新莽很快暴露出一系列問題。一味複古和不切實際的變革,一意孤行地大動幹戈,都使得人們更加懷念剛剛被取代的西漢。此外加上天災不斷,百姓食不果腹,最終使得全國到處民怨沸騰,以至于極度不滿之下的普通百姓紛紛揭竿而起,王莽政權搖搖欲墜。

圖-王莽新朝都城常安(今西安)
與綿延210年之久的西漢相比,依靠篡逆建立的新莽很不得民心,當時各處起義軍數不勝數,其中尤以北方赤眉和南方綠林兩支義軍的聲勢最為浩大。起初,王莽認為赤眉軍的威脅更為嚴重,畢竟此時的長江流域尚未得到完全開發,國家中心在北方。于是王莽便把戰略重心放在圍剿北方的赤眉軍上面,派太師王匡統率十餘萬對赤眉軍作戰。而在對綠林軍的處理上,王莽則啟用嚴尤、陳茂等人拼湊的地方軍和臨時招募的士兵進行圍剿。
圖-綠林軍起于湖北京山一帶的綠林山
可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赤眉軍的聲勢還沒有被完全壓下去,綠林軍又壯大起來。公元22年,綠林軍擊敗嚴尤、陳茂率領的雜牌軍于南陽城下,綠林将領們擁護西漢皇室後裔劉玄為帝,并公然提出消滅王莽、恢複漢朝的口号。大驚失色的王莽這才意識到南方的綠林起義軍對新莽的威脅更甚,于是又匆匆轉移戰略重心,一方面将圍剿赤眉軍的新軍主力調到南方作戰,另一方面緊急調集各地軍隊,企圖一舉消滅綠林漢軍。
公元23年,王莽任命大司馬王邑為統帥,征調全國各州郡的士兵限期到洛陽附近集結,而最終彙集到洛陽的兵力竟多達四十多萬之巨,新莽号稱百萬大軍。除了數量優勢之外,王莽還征調當時所謂精通63家兵法的人充當參軍,同時在颍川又會合嚴尤、陳茂的敗軍,浩浩蕩蕩地向昆陽地區挺進。相比之下,駐守在昆陽的綠林軍隻有八九千人,一聽說王莽的百萬大軍正在向昆陽殺來,綠林軍頓時憂心忡忡,首領王鳳甚至一度想放棄昆陽逃跑。
此時隻是一員偏将的劉秀(即後來的漢光武帝)堅決反對,他主張一面死守昆陽,一面派人到各地求援。不可否認曆史的關鍵時刻總是由英雄人物主導的,最終綠林将領們接受了劉秀的意見,決定由王鳳、王常留守昆陽,劉秀出城到各地求援。劉秀親率十幾名騎兵,趁夜出城闖營,到達定陵和郾城後,将外圍的全部綠林人馬調往昆陽前線。由于王鳳死守昆陽,新軍圍攻數日不下,而綠林的援軍最終順利抵達昆陽城外。
圖-昆陽(今葉縣)位置
此戰劉秀身先士卒,親率一千多名士兵作前鋒沖擊新軍大營,新軍大驚失色、紛紛逃竄。沖入敵陣的劉秀直奔王尋、王邑的中軍大帳,綠林軍的大部人馬随後趕到,與此同時,昆陽城内的王鳳、王常率領的綠林守軍見援兵來到,士氣大振,紛紛出城夾擊新軍。也許是天意,正在這時天色忽然大變,電閃雷鳴之下,狂風呼嘯、大雨傾盆,陷入一片混亂的新軍徹底崩潰,結果新軍大敗,王邑僅率幾千人逃回洛陽。
圖-河南葉縣古城俯瞰圖
昆陽大戰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這一戰基本消滅了王莽的主力部隊,削弱了王莽的反撲力量。此後不久,建立僅僅15年的王莽新朝徹底土崩瓦解,而劉秀通過昆陽之戰得以名聲大振,各地豪傑紛紛追随劉秀。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天下再次歸于劉氏,昆陽大戰也成為劉秀取代王莽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