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導語:</h1>
丞相制度幾乎一直都伴随着我國封建社會,天子坐堂丞相治國的政治分工是我國古代政治的一個特色。說起丞相,我國曆史上賢明的丞相确實不少,可以說我國社會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靠這些賢相推動的。如果非要從這些賢相中挑選出一個最為賢明,最具代表性的,我相信西漢初年的蕭何的得票數一定是名列前茅的,因為蕭何确實一個非常有作為的,非常典型的一個丞相,其實不隻是現代人,西漢之後的古代人也都認為蕭何是賢相的代名詞,曆朝曆代的丞相都以蕭何為自己的楷模。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亂世中的沛縣小吏</h1>
蕭何跟漢高祖劉邦出生在同一個縣境内,他們都是秦朝末年沛縣的一個平民百姓,不同于劉邦的遊手好閑,蕭何從小就飽讀詩書,他可以算是那個時代一個典型的儒士,也正因為他有一定的才學,成年後的蕭何在縣令屬下謀得了小吏的文職工作,雖然談不上富貴顯赫,但是養家糊口還是不成問題的。

(圖一:蕭何畫像)
蕭何和劉邦從小就相識,因為他們年紀相仿,時常會在一起喝酒聊天,是以日子久了之後他們便建立起深厚的友誼,蕭何非常善于識人看物,就在遠近鄉裡都嘲諷劉邦不學無術,是一個沒出息的小子的時候,蕭何是少數幾個看好劉邦的人,他覺得劉邦的言談舉止不凡,待人處事很有章法,将來定會有一番作為。是以在劉邦落魄的時候蕭何總是願意幫助他。
有一次劉邦奉縣令之命帶領一批罪犯到遠地去服勞役,剛離開縣境沒多久就跑了很多罪犯,按照當時的朝廷法令,劉邦等一行官吏會被處死。最後,劉邦索性放掉了所有罪犯,聚集幾個人落草為寇。但是此時劉邦妻兒還在沛縣,他們被縣令抓起來要問罪,正是由于蕭何的力保才幸免于死。後來,天下大亂,各地起義軍湧現,蕭何暗中聯系劉邦,觀察時局的發展準備适時舉起大旗幹一番大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沛公的左膀右臂</h1>
秦朝眼看就要大勢已去了,沛縣的縣令将蕭何等人聚集起來商議對策,在蕭何的建議下,縣令同意将劉邦等地方草寇收納進來一起舉兵起義。後來劉邦的人馬到了城門下,縣令又反悔不願讓他們進城,劉邦将一封文書射進城内,他在文書中号召官員百姓殺了秦朝縣令然後一起起義反抗暴秦。蕭何在城内借機挑唆、煽動百姓,最終百姓果真發動叛亂殺了縣令,劉邦這才得以進城。
(圖二:劉邦攻沛縣插圖)
于是他們在沛縣舉義,劉邦是以被人成稱為沛公。後來蕭何則跟随者劉邦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由于蕭何是典型的文臣,他并沒有統軍禦将之才,在這段時期蕭何主要負責為沛公的大軍提供後勤保證,根據沛公的自述,在他與項羽苦鬥多年的時候,若不是蕭何軍需供給保障得好漢軍早就一敗塗地了。
史書記載,劉邦是第一個攻入鹹陽的諸侯。鹹陽的富庶奢華讓沛公軍隊上下迅速淪陷,部隊兵士到處燒殺搶掠,沛公自己也陷入了秦後宮的溫柔鄉之中,而此時隻有蕭何不思縱欲享樂,他将秦相府邸裡的國家戶籍典策等衆多文獻資料視為珍寶,他指令屬下官兵封鎖秦相府,好生看管這些典策。後來的曆史證明這些東西确實是寶貝,有了這些資料,沛公陣營對全國各地的民力财力了如指掌,制定政策起來得心應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成也蕭何敗也蕭何</h1>
蕭何對于劉邦政治集團的幫助不僅僅限于後勤保障,西漢開國三大功臣之一,與蕭何功勞并重的著名将領韓信正是因為蕭何的力薦才得以發揮才能。韓信本來是項羽手下的一個小将,因為不受重用而決定投靠沛公,但是無奈沛公也不賞識他。後來蕭何與他結識了,蕭何善于慧眼識珠,對他非常欣賞,并向沛公舉薦了他,但是這并沒有引起沛公的重視,韓信隻是被封了一個小官。
(圖三:蕭何追韓信畫作)
幾個月後,感覺受到侮辱的韓信不辭而别,他一個人逃離了漢軍陣營,得知消息後的蕭何急忙放下手中的急事去追趕他。當時正值漢軍中逃兵很多,蕭何趕忙的樣子就像是逃兵一樣,軍士看見了報告劉邦說蕭何逃跑了,劉邦大驚失色。後來蕭何追回了韓信,并再次言辭激烈的保薦韓信。劉邦看蕭何這麼堅決,看在他的面子上封了韓信為大将軍。
(圖四:影視劇中的蕭何)
曆史再一次證明蕭何的明智,後來韓信在楚漢之争中為漢軍立下了赫赫戰功,幾乎是憑借着他的一己之力劉邦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霸王項羽。西漢建立後,韓信被封了王,而且擁兵自重,此時的他已經成為劉邦的心腹大患,蕭何也看清了這一點,在他的獻策之下,漢朝廷誘殺了韓信,可以說韓信最終是死于蕭何的手下。這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成語“成語蕭何敗也蕭何”的典故來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晚年明智的權臣</h1>
西漢開國之初,在衆多文武功臣中,漢高祖就将蕭何列為功臣之首,就連張良、韓信等文武重臣也比不過他。後來蕭何幫助朝廷除掉了功高震主的韓信,皇帝對他更加的恩寵,榮譽賞賜不斷,當時的蕭何不僅僅是漢朝的開國丞相,而且是萬戶之侯,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蕭何深知樹大招風的道理。
(圖五:蕭何藏相府典策)
以前跟皇帝不話不談的蕭何慢慢卻變得謹言慎行,皇帝每次誇贊他的時候他都巧妙的将功勞轉移到皇帝身上,不像韓信恃才傲物,蕭何在皇帝面前唯唯諾諾,非常的謙卑。但是就是這樣子,蕭何還是被高祖忌憚。
當時的社會雖然大勢已定,但是小部分殘餘的勢力還在殊死頑抗。為此皇帝經常在外面領軍作戰,而朝廷大權盡數掌控在蕭何手裡,每次從京城送來奏章的時候,高祖都會問來使蕭何在京城幹些什麼,使者不敢亂說,淨說一些蕭何勤政愛民之類的話,而高祖每次聽後都沉默許久。蕭何得知後,不惜故意做一些禍害百姓的事引得百姓們聯名向皇帝舉報他。也正是得益于此,蕭何最終得以善終。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結語:</h1>
作為一代名相的蕭何的政績如何?曆史上一個著名的典故就足以說明。高祖和蕭何先後逝世之後,漢惠帝和曹參接替了他們的位置。曹參是蕭何臨死前向惠帝舉薦的人才,是以惠帝對他期望甚高。但是大臣們卻上疏參曹參,說他因循守舊,整日無所事事。惠帝是以事責問曹參,曹問帝曰:“陛下自比先帝如何”?惠帝自愧不如,曹又問帝:“參比蕭何如何”?惠帝答曰恐怕不如,參這才解釋道,蕭何留下的政令是最合适當時百姓的,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去改變,堅決貫徹執行就好了,惠帝深以為然,這就是“蕭規曹随”的成語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