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名相典范西汉开国三大功臣之一的萧何导语:乱世中的沛县小吏沛公的左膀右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晚年明智的权臣结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导语:</h1>

丞相制度几乎一直都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天子坐堂丞相治国的政治分工是我国古代政治的一个特色。说起丞相,我国历史上贤明的丞相确实不少,可以说我国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些贤相推动的。如果非要从这些贤相中挑选出一个最为贤明,最具代表性的,我相信西汉初年的萧何的得票数一定是名列前茅的,因为萧何确实一个非常有作为的,非常典型的一个丞相,其实不只是现代人,西汉之后的古代人也都认为萧何是贤相的代名词,历朝历代的丞相都以萧何为自己的楷模。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乱世中的沛县小吏</h1>

萧何跟汉高祖刘邦出生在同一个县境内,他们都是秦朝末年沛县的一个平民百姓,不同于刘邦的游手好闲,萧何从小就饱读诗书,他可以算是那个时代一个典型的儒士,也正因为他有一定的才学,成年后的萧何在县令属下谋得了小吏的文职工作,虽然谈不上富贵显赫,但是养家糊口还是不成问题的。

名相典范西汉开国三大功臣之一的萧何导语:乱世中的沛县小吏沛公的左膀右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晚年明智的权臣结语:

(图一:萧何画像)

萧何和刘邦从小就相识,因为他们年纪相仿,时常会在一起喝酒聊天,所以日子久了之后他们便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萧何非常善于识人看物,就在远近乡里都嘲讽刘邦不学无术,是一个没出息的小子的时候,萧何是少数几个看好刘邦的人,他觉得刘邦的言谈举止不凡,待人处事很有章法,将来定会有一番作为。所以在刘邦落魄的时候萧何总是愿意帮助他。

有一次刘邦奉县令之命带领一批罪犯到远地去服劳役,刚离开县境没多久就跑了很多罪犯,按照当时的朝廷法令,刘邦等一行官吏会被处死。最后,刘邦索性放掉了所有罪犯,聚集几个人落草为寇。但是此时刘邦妻儿还在沛县,他们被县令抓起来要问罪,正是由于萧何的力保才幸免于死。后来,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涌现,萧何暗中联系刘邦,观察时局的发展准备适时举起大旗干一番大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沛公的左膀右臂</h1>

秦朝眼看就要大势已去了,沛县的县令将萧何等人聚集起来商议对策,在萧何的建议下,县令同意将刘邦等地方草寇收纳进来一起举兵起义。后来刘邦的人马到了城门下,县令又反悔不愿让他们进城,刘邦将一封文书射进城内,他在文书中号召官员百姓杀了秦朝县令然后一起起义反抗暴秦。萧何在城内借机挑唆、煽动百姓,最终百姓果真发动叛乱杀了县令,刘邦这才得以进城。

名相典范西汉开国三大功臣之一的萧何导语:乱世中的沛县小吏沛公的左膀右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晚年明智的权臣结语:

(图二:刘邦攻沛县插图)

于是他们在沛县举义,刘邦因此被人成称为沛公。后来萧何则跟随者刘邦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由于萧何是典型的文臣,他并没有统军御将之才,在这段时期萧何主要负责为沛公的大军提供后勤保证,根据沛公的自述,在他与项羽苦斗多年的时候,若不是萧何军需供给保障得好汉军早就一败涂地了。

史书记载,刘邦是第一个攻入咸阳的诸侯。咸阳的富庶奢华让沛公军队上下迅速沦陷,部队兵士到处烧杀抢掠,沛公自己也陷入了秦后宫的温柔乡之中,而此时只有萧何不思纵欲享乐,他将秦相府邸里的国家户籍典策等众多文献资料视为珍宝,他命令属下官兵封锁秦相府,好生看管这些典策。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些东西确实是宝贝,有了这些资料,沛公阵营对全国各地的民力财力了如指掌,制定政策起来得心应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h1>

萧何对于刘邦政治集团的帮助不仅仅限于后勤保障,西汉开国三大功臣之一,与萧何功劳并重的著名将领韩信正是因为萧何的力荐才得以发挥才能。韩信本来是项羽手下的一个小将,因为不受重用而决定投靠沛公,但是无奈沛公也不赏识他。后来萧何与他结识了,萧何善于慧眼识珠,对他非常欣赏,并向沛公举荐了他,但是这并没有引起沛公的重视,韩信只是被封了一个小官。

名相典范西汉开国三大功臣之一的萧何导语:乱世中的沛县小吏沛公的左膀右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晚年明智的权臣结语:

(图三:萧何追韩信画作)

几个月后,感觉受到侮辱的韩信不辞而别,他一个人逃离了汉军阵营,得知消息后的萧何急忙放下手中的急事去追赶他。当时正值汉军中逃兵很多,萧何赶忙的样子就像是逃兵一样,军士看见了报告刘邦说萧何逃跑了,刘邦大惊失色。后来萧何追回了韩信,并再次言辞激烈的保荐韩信。刘邦看萧何这么坚决,看在他的面子上封了韩信为大将军。

名相典范西汉开国三大功臣之一的萧何导语:乱世中的沛县小吏沛公的左膀右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晚年明智的权臣结语:

(图四:影视剧中的萧何)

历史再一次证明萧何的明智,后来韩信在楚汉之争中为汉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几乎是凭借着他的一己之力刘邦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西汉建立后,韩信被封了王,而且拥兵自重,此时的他已经成为刘邦的心腹大患,萧何也看清了这一点,在他的献策之下,汉朝廷诱杀了韩信,可以说韩信最终是死于萧何的手下。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成语“成语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来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晚年明智的权臣</h1>

西汉开国之初,在众多文武功臣中,汉高祖就将萧何列为功臣之首,就连张良、韩信等文武重臣也比不过他。后来萧何帮助朝廷除掉了功高震主的韩信,皇帝对他更加的恩宠,荣誉赏赐不断,当时的萧何不仅仅是汉朝的开国丞相,而且是万户之侯,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萧何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

名相典范西汉开国三大功臣之一的萧何导语:乱世中的沛县小吏沛公的左膀右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晚年明智的权臣结语:

(图五:萧何藏相府典策)

以前跟皇帝不话不谈的萧何慢慢却变得谨言慎行,皇帝每次夸赞他的时候他都巧妙的将功劳转移到皇帝身上,不像韩信恃才傲物,萧何在皇帝面前唯唯诺诺,非常的谦卑。但是就是这样子,萧何还是被高祖忌惮。

当时的社会虽然大势已定,但是小部分残余的势力还在殊死顽抗。为此皇帝经常在外面领军作战,而朝廷大权尽数掌控在萧何手里,每次从京城送来奏章的时候,高祖都会问来使萧何在京城干些什么,使者不敢乱说,净说一些萧何勤政爱民之类的话,而高祖每次听后都沉默许久。萧何得知后,不惜故意做一些祸害百姓的事引得百姓们联名向皇帝举报他。也正是得益于此,萧何最终得以善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结语:</h1>

作为一代名相的萧何的政绩如何?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就足以说明。高祖和萧何先后逝世之后,汉惠帝和曹參接替了他们的位置。曹参是萧何临死前向惠帝举荐的人才,因此惠帝对他期望甚高。但是大臣们却上疏參曹参,说他因循守旧,整日无所事事。惠帝因此事责问曹参,曹问帝曰:“陛下自比先帝如何”?惠帝自愧不如,曹又问帝:“参比萧何如何”?惠帝答曰恐怕不如,參这才解释道,萧何留下的政令是最合适当时百姓的,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去改变,坚决贯彻执行就好了,惠帝深以为然,这就是“萧规曹随”的成语出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