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5月22日去世,享年99歲。
2019年,文彙報《近距離》系列人物特稿“70年70人”曾記錄下吳孟超“當好醫生,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感人故事。
現重發此文,緬懷吳孟超院士!
吳孟超寄語:“當好醫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上世紀60年代,吳孟超在實驗中
吳孟超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前段時間,他不小心跌了一跤,雖無大礙,但為了保險起見,吳老在長海醫院暫住。在病房裡,吳孟超也不曾與病人分離。每天,醫院裡的年輕醫生拿着各種各樣棘手的病例敲開他的房門。與大家讨論治療方案,吳老總是樂此不疲。
病人、學生是他一輩子惦念的,從醫以來,吳孟超自主創新重大醫學成果30多項,建立我國肝髒外科理論基礎,主刀完成包括我國第一台中肝葉切除術在内的1.6萬台重大肝髒手術,肝癌患者術後最長存活已45年。如今,全國肝膽外科的專家和醫生中,八成以上是他的學生。
提及國内肝病治療水準,吳孟超顯得十分自豪。他說:“眼下,我國肝髒疾病的診斷準确率、手術成功率和術後存活率均已達世界領先水準。今後還應該做得更好,讓老百姓更加健康。”
遊子戀故土志士愛祖國
幾經颠簸求真理,找到黨就找到了母親。吳孟超說:“有了信仰的支撐才充滿奮鬥的激情”
1922年夏天,吳孟超出生在福建閩清的小山村。五歲時,他随母親移居馬來西亞,直至國中畢業,吳孟超毅然決然放棄學做生意的機會,回國抗日。彼時,尚且年輕的吳孟超就深深懂得:“國家不強盛,咱們的腰杆就不硬!”
1943年秋天,吳孟超考取德國人創辦的同濟醫學院,成為“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學生。他的夢想十分高遠——當一名像裘法祖那樣的外科醫生。但是在畢業考試時,他平時學得最認真的外科隻考了65分,而小兒科的成績卻是95分。按當時慣例,哪科成績考得好,就會被配置設定到相應的科室去工作。而且,對身高隻有1.62米的吳孟超來說,想做外科醫生,确實有點“癡心妄想”。
當吳孟超拿着小兒科的報到通知書去找教導主任,說想去外科時,負責配置設定的主任說:“你也不看看自己的個子,能做什麼外科?再說了,就你的成績,當外科醫生是不是不太合适?”
年輕氣盛的吳孟超不服氣:“我一定要做外科醫生,而且還要做個最好的外科醫生!”
那年8月,上海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前身)在社會上公開招聘醫生,前去應聘的吳孟超以他的自信和真誠打動了主考官。從此,吳孟超走上了醫學報國之路。
從醫幾十年後,吳孟超回憶起當年第一次穿上白大褂時的情景仍然動情地說:“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國,我也許會很有錢,但不會有我的事業;如果不在人民軍隊,我可能是個醫生,但不會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在黨組織,我可能會做個好人,但不會成為無産階級先鋒隊的一份子。”
當時,擺在年輕醫生吳孟超面前的挑戰并不小。1956年,外國的一個肝髒外科專家在通路中國時斷言——中國的肝髒外科水準要達到世界先進,至少需二三十年時間。
吳孟超不服氣,他帶領肝髒外科團隊,僅用七年時間,從無到有,不斷創新,實作了我國肝髒外科理論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的重大突破。
1959年,吳孟超團隊創立中國人肝髒“五葉四段”的經典解剖學理論,奠定了我國肝髒外科的理論基礎;1960年,他主刀成功完成第一例肝癌切除手術,發明“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法”,開創我國肝髒外科手術止血方法先河;1963年,吳孟超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中肝葉切除術,使我國邁進國際肝膽外科的前列……
多少“不可能”在吳孟超團隊手裡變為“可能”。
吳孟超常說:“一個醫學家應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終身追求。”吳孟超從醫以來,不斷重新整理為患者解除病痛的紀錄,使肝髒外科手術死亡率降至0.30%,肝癌術後5年總體生存率56.1%,小肝癌術後5年生存率79.8%。
天使護人民大醫佑蒼生
上世紀60年代,吳孟超制作肝髒血管鑄型标本
既有懸壺濟世的仁心厚德,又有遊刃肝膽的妙手神功。吳孟超說:“人民軍醫要把挽救病人生命作為終身追求”
自從選擇了肝髒外科作為自己的事業,吳孟超就與肝髒結下不解之緣。
肝髒是人體的“營養庫”和“化工廠”,由于肝髒血管極其豐富,解剖極其複雜,一直被視作外科手術的禁區。在我國,肝髒外科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還是一片空白。吳孟超勇于走别人沒有走過的路,不怕風險、敢于挑戰,在肝髒手術“禁區”中,用神奇的雙手挽救了數以萬計病人的生命。
1975年春節剛過,一個挺着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攙扶下,步履艱難地跨進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徑直來到肝膽外科,點名要找吳孟超。原來,這個名叫陸本海的莊稼漢特地從安徽來到醫院,他的腹部在八年前長了個拳頭大小的瘤子,去醫院檢查後醫生認為是肝癌。兩年過去了,陸本海肚子裡的瘤子越長越大,肚子看上去就像懷胎十月的孕婦那麼大。
吳孟超仔細檢查了病人“梆梆響”的大肚子,根據對肝髒的了解,他确認這是一個罕見的特大肝海綿狀血管瘤。檢查顯示,瘤子直徑竟達68厘米!
肝海綿狀血管瘤屬于肝髒良性惡性良性腫瘤,但其最危險的是惡性良性腫瘤破裂會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常可導緻死亡。手術是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的唯一途徑,但這樣的手術風險實在太大,大家都勸吳孟超三思而行。
“人民軍醫要把挽救病人生命作為終身追求。”為了治好陸本海的病,醫院調集15個科室共40多名醫務人員,全力配合吳孟超,確定手術成功。
手術當天,吳孟超整整花費12個小時,才把陸本海從鬼門關前拉了回來。走下手術台,吳孟超就抱着被子和病人一起住進了病房。整整一個星期,他日夜守護侍候着病人……此後的三四十年裡,陸本海還經常打電話給吳孟超,反複表達他們全家人的感激之情。
“如果一個醫生在風險面前過多考慮自己的名利得失,那無數病人就可能在醫生的猶豫和歎息中抱憾離開人世。”吳孟超說,“我看重的不是創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醫生要用自己的責任心,幫助一個個病人渡過難關。”
肝母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的小兒惡性良性腫瘤,發生肝細胞癌的可能性很大。1983年,吳孟超為一名僅4個月的女嬰成功切除重達600克的肝母細胞瘤,創下了世界肝母細胞瘤切除年齡最小的紀錄。
1993年,他和學生一起成功進行了世界首例腹腔鏡下的肝癌切除手術。一個星期後,小家夥身體的各項名額全部趨于正常,體重還增加了1公斤。10天後,她的父母千恩萬謝地帶着孩子出院。
受到吳孟超治病救人的影響,這個女孩國中畢業後,考了當地一所衛校,學習護理專業。雖然她沒能成為一名醫生,但一樣可以為病人送去天使般的愛心和溫暖。
特需科主任楊甲梅教授動情地對記者說,吳孟超對患者關懷備至,冬天查房時,他總是先把手搓熱了才開始給患者檢查。做完檢查之後,他總會順手為患者拉好衣服,掖好被角,并把鞋子放在最友善的位置。
吳孟超醫術高超,來找他切除一個肝髒惡性良性腫瘤的手術費、治療費等,遠低于全國平均水準。他總是想方設法減輕患者負擔,千方百計為患者“省錢”。每次手術縫合,他都是用手用線。他說:“我們要多用腦和手為患者服務,器械用一次,‘咔嚓’一聲1000多塊,我吳孟超用手縫線,分文不要。”
生命有盡頭奮鬥無止境
90高齡的吳孟超仍親自上台手術
如鬥士永遠不知疲倦,似戰士保持沖鋒姿勢。吳孟超說:“如果有一天倒在手術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記者在醫院查閱手術記錄,2010年,吳孟超主刀完成手術196台。隻要患者需要,他總沖在第一線。那時已經90多歲高齡的吳孟超隻要不出差,每天都親自上台手術,有時甚至三四台,經常一口氣在手術台邊站五六個小時。
2018年,96歲的吳孟超被邀請走上中央電視台《朗讀者》的舞台。主持人董卿幾度哽咽,讀出了護士長寫給吳孟超的信:“很多人看到您是個傳奇,但隻有我看到過手術後躺在椅子上的您,胸前的手術衣都濕透了,兩隻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朝上的雙手在微微顫抖……”
熟悉吳孟超的人都知道,醫院好比他的家。
他每天八點鐘到辦公室,一邊處理公務,一邊接待慕名求診的病人。九點左右,吳孟超拿出手術專用眼鏡,準備開始他一天中最辛苦也是最快樂的工作——開刀。
一踏進手術室大門,吳孟超立即會興奮許多。上台、開腹、探查、切除、打結、沖洗、縫合,吳孟超的每一台手術都像電腦程式設計和控制的一樣,沒有一個多餘動作,讓身邊人無不驚歎他的流暢、輕捷。一連幾台手術下來,吳孟超也沒有休息的意思。他說,一個合格的外科醫生要有“三功”——站功(能一站幾個小時)、餓功(手術時能忍饑挨餓)和憋功(在手術台上絕對不上廁所)。
“如果有一天倒在手術台上,那是我最大的幸福。”吳孟超如是說。常有全國各地被“判了死刑”的肝癌患者,會沖着吳孟超的名望來醫院,“讓吳老開刀是我最大的希望,哪怕讓吳老摸一摸,也死而無憾了”!
直到去年,96歲的吳孟超依然堅持每周至少完成三台手術,并且是比較複雜的手術。“我自己身體還可以,而且主要是為了帶教年輕人,培養年輕醫生。”吳孟超深知,推動醫學發展的第一要務,便是人才。
2006年,為表彰其在肝膽外科界做出的突出貢獻,吳孟超獲頒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500萬元獎金。解放軍總後勤部也獎勵他100萬元。
吳孟超說:“我所有的知識和榮譽都是黨和軍隊給予的,而我回報祖國和人民的還太少太少。600萬元對我沒什麼用,還不如拿出來培養人才。”他把獎金500萬元用于培養科技人才,100萬元用于獎勵有重大貢獻的醫護人員。在一次中德醫學會學術年會上,吳孟超發現王紅陽思路靈活,就推薦她到德國留學。回國後,為她建立最好的實驗室。後來,王紅陽在肝癌等疾病信号轉導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培養出超過自己的接班人,是我最大的心願,也是對我最大的獎賞。”吳孟超說。目前,一批由院士、長江學者等組成的學術人才梯隊脫穎而出,他培養的25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所學生,已成為我國肝膽外科的中堅力量。
今年1月,吳孟超宣布從院士崗位上退休。在院士退休儀式上,他動情地說:“現在看來,回國,學醫,參軍,入黨,這四條路的正确選擇才讓我能真正實作自己的人生價值。是以,我慶幸自己的選擇,也永遠感激黨和國家,感謝部隊這個大家庭對我的教育培養。”
正是患者的敬慕和信賴,讓吳孟超依然堅守在肝膽外科一線。他說:“雖然退休了,但隻要組織需要,隻要病人需要,我随時可以進入戰位,投入戰鬥!我覺得我身體還可以,是以我有信心,也有決心。”
作者:陳青 張鵬
編輯:顧軍
圖檔來源: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