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州自古繁華,而初建于南北朝時期的揚州大明寺,更是為這座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曆史的厚重感。
揚州大明寺之是以聲名遠播,原不在于它的悠久曆史,而在于此寺中唐時期的住持鑒真和尚。對,就是那位年逾六十,雙目失明,卻依然堅持前後六次東渡日本的鑒真和尚。
鑒真和尚憑借着強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對于信仰的無上堅守,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船,在海浪的颠簸中默誦着經文。他在中日文化的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時至今日,唐招提寺内供奉的鑒真大師坐像,依然尊享着人們的朝拜與崇敬。
(1)
鑒真和尚(688—763)俗姓淳于,出生在揚州的一戶普通人家。
唐代的揚州城裡佛教盛行,雲集着來自各地的高僧。鑒真的家庭便充滿了濃厚的佛教氛圍,他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居士,經常來到大明寺參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鑒真和尚自小就對佛教産生了興趣。他生性喜歡安靜,善于思考,與其他的同齡孩子大不一樣。
十四歲那年,他跟随父親到大雲寺拜佛參禅,竟然面對着端嚴的佛像落下兩行熱淚。大概是受到了某種感召,鑒真當即向父親提出了出家為僧的請求。起初,父親認為這不過是少年鑒真的一時興起,但又見鑒真的所言所行皆表現出其堅定的心志。于是,鑒真便在智滿法師座下剃度,成了一名沙彌。曾經那個笃信佛法的沉靜少年,舍棄了自己的俗家姓名,也舍棄了自己的世俗生活。
四年後,年滿十八歲的鑒真在道岸法師座下受菩薩戒。經過數年刻苦學習之後,鑒真跟随道岸法師來到了洛陽、長安。勤奮好學的鑒真法師,這一路上上跟随衆多名師學習佛法,從不拘泥于不同門派的見解。這種博采衆長的求學态度,使得鑒真在短時期内就積累了豐富的學問。
待鑒真來到長安名刹實際寺之後,從高僧弘景處受了具足戒,成為了一名合格的比丘。這一年,他才二十二歲,卻已經攝取了非常廣播的知識。除了佛學之外,鑒真在建築、繪畫、醫學等其他領域也有所建樹,尤其是醫學方面,更是造詣精深。
(2)
鑒真所跟随的幾位法師,諸如文綱、道岸、弘景等,皆是律宗的傳人。
律宗,乃漢地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它非常注重研習并傳持戒律,而且還分為幾個不同的派别。鑒真主要研究的是南山律宗,但他又不拘泥于一宗一派,而是融合了佛教各宗各派的理論,如法相、天台等宗的核心要義,均被鑒真法師所研習和吸收。
鑒真法師在二十六歲那年回到了故鄉揚州,成為大明寺的住持。從此,揚州大明寺就成了鑒真弘傳佛法的中心地帶。由于鑒真學識淵博、品德出衆,并且又是繼道岸、弘景等高僧之後的律宗傳承者,因而,他在淮南地區很快便具備了極高的聲望。
一方面,鑒真大師繼續鑽研佛教,除了研究律宗之外,還對佛學其他宗派進行了更為廣泛和細緻的涉獵;另一方面,他講經說法,修造寺院,剃度僧尼,并且還扶危濟困,在鑒真法師門下受戒的僧徒達四萬餘衆。
四十五歲的鑒真大師成為揚州大明寺的方丈,以及淮南地區的佛教界領袖人物。一時之間,人們談及律宗必會談及鑒真大師。而鑒真大師則依憑其影響力成為“獨秀無倫,道俗歸心”的律宗高僧,江北淮南地區也成為有唐一代的清淨聖地。
(3)
鑒真大師的影響力,并沒有局限在江淮地區,而他的佛學思想終究也沒有局限于東土大唐。
随着日本遣唐使者的到來,鑒真大師的平靜人生出現了一絲波動。這一切都要從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僧人榮睿、普照等人的到來說起。
日本僧人榮睿、普照等人受日本佛教界的委托來到唐朝,希望延請大唐高僧前往日本弘法度衆。他們向鑒真大師講起:日本雖然有佛法,但是缺少傳授戒律的高僧,并且日本佛教戒律松弛,因而影響了佛教在日本的弘傳。是以,他們希望得到鑒真大師的幫助,并詢問鑒真大師能否與他們一同前往日本弘法。
此時的鑒真大師已經年過五旬,但是為了弘揚佛法,他決定舍出自己的性命。于是,他征求在場弟子的意見,可是弟子們均沉默不語。
衆人的沉默是有道理的。中日兩國,何其遙遠。以當時的那種航海條件和造船技術,又怎能平安東渡?此一去,便難再回到故土,更何況,這一路上要面對滔天的風浪,焉知自己乘坐的小船不會被風浪擊沉?
鑒真大師慨然說道:“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他聲如洪鐘,敲擊了在場僧衆的心門。
身為出家之人,本就把這一切許給了佛門。隻要是能夠弘法度衆,那麼,即便搭上了性命又怎樣?
雖然,鑒真法師東渡弘法的志向非常堅定,可是他幾次三番的東渡之行卻并不順利。
742年,鑒真大師與弟子們第一次東渡,卻因為衆人發生分歧而錯過了東渡時機。
第二次東渡之後出海不久,船隻就觸礁沉沒了,幸而船上的人們及時獲救。
第三次東渡,船隻到了舟山群島附近便遇到了大風大浪。船隻觸礁之後,鑒真大師和他的弟子們在荒島上忍饑挨餓,三天之後才得到救助。
前三次東渡均以失敗告終之後,僧衆們出于擔心鑒真大師的安危,因而對他看護甚嚴,甚至随時向官府報告他的行蹤。
幾次三番東渡失敗,卻并沒有改變鑒真前往日本弘法的初衷。在被護送回到揚州之後,鑒真大師繼續着手準備東渡需要的物資。
可是,即便在做了最充分的準備之後,鑒真東渡弘法的願望依然沒有實作。不僅如此,在一次東渡的過程中,船隻在風浪中完全失去了控制,淡水早已用完,船上的人們嚴重暈船,想喝一口水緩解暈船的痛苦都不能。
此後,随行的那些僧人中,有人因病離世,有人認為無法東渡而改變了初心。鑒真在艱辛的旅途中,遭受了極大的身心損害,而且他的眼睛漸漸模糊起來,經過醫治也沒有好轉。
他終究看不清任何東西了。隻是,他東渡的心志反而更加堅定起來。
(4)
第六次東渡,鑒真大師一行人在海上颠簸了四十餘天。他們所乘的船隻先是到達了現如今的鹿兒島,之後,又在僧人延慶的引導下來到了日本九州。曾經追随鑒真大師參與東渡的僧人,如今剩下的已經不多了。前後曆時十二年,鑒真大師才終于實作了他畢生的心願!
公元754年,來到日本奈良的鑒真大師,得到了日本僧俗兩界的熱烈歡迎。但同時,由于鑒真的到來,觸及到一些日本僧衆的利益,這就引發了一定的沖突。因而,鑒真與賢璟等僧人在興福寺進行公開辯論。最終,日本僧人被鑒真大師出色的辯才、淵博的學識所折服。
之後,鑒真大師在東大寺起壇,為日本天皇以及其他皇族成員、僧侶等約五百人授戒。被封為“大僧都”的鑒真大師,成為日本佛教界的領袖人物,并在日本确立起嚴格的戒律制度。此外,他還親手興建起唐招提寺,這座寺院便成為日本佛教律宗的祖庭。
從此之後,鑒真大師在唐招提寺内講解佛經,傳授戒律,受到日本朝野以及普通群眾的尊敬。由于他年事已高,雙目失明,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是以,鑒真大師的的弟子們就将鑒真大師的生平事迹以及所傳佛法,悉數記錄下來。
七十六歲那年,鑒真大師在唐招提寺面向西方,安然而逝,其遺體火化後葬于唐招提寺後面的一片松林中。
如今,人們大概隻知道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弘傳佛法的事迹。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鑒真大師本人在醫藥學方面也具備非常精深的造詣。他在東渡之前以及東渡之後,都曾為人診治病痛,并親自為患者煎藥,使衆多患者得到了醫治。
鑒真大師不僅把佛教典籍、佛學思想帶到了日本,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而且在醫藥學、書法繪畫、建築藝術等方面,鑒真對于日本也有着極為深遠的影響。
正因如此,日本群眾将鑒真大師贊譽為“天平之甍”,并尊其為日本佛教律宗的開山祖師。隻是,他離開揚州之後,就再也沒能回到故土,而他當初的那句“是為法事,何惜身命”的壯語,卻依舊激勵着此後的無數僧人,投身于中日兩國的佛教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