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月星浪潮影視計劃”開啟!《應物兄》影視化開發受矚目

作者:南方都市報

10月13日下午,第六屆“北京十月文學月”核心活動之一“共生共榮 文學與影視高峰論壇”暨“十月星浪潮影視計劃”系列活動在梅蘭芳大劇院舉行。100餘位知名作家、編劇、導演、制片人參與此次活動,共同探讨文學和影視的融合發展和轉化。

本次活動由十月文學院主辦,北京盛世肯特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旨在以文學為核心搭建文學與影視跨界交流合作平台,發揮文學母體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引領催化作用,促進作者、出版、閱讀、影視等各次元融合與創新發展。

《應物兄》等作品将開啟影視化程序

十月文學院在去年建立文學與影視孵化中心後,進一步加強文學與影視資源融合,探求多元多元度的IP衍生營運與合作,聯合衆多知名作者編劇和相關影視機構發起“十月星浪潮影視計劃”,該計劃聯合投資、制片、拍攝、發行等産業鍊環節,通過對優秀文學作品影視化改編項目的營運,将優質的文學IP進行影視轉化和合作延伸,增進文學界和影視界的互相溝通、了解。

“十月星浪潮影視計劃”開啟!《應物兄》影視化開發受矚目

“十月星浪潮影視計劃”戰略簽約儀式

“十月星浪潮影視計劃”開啟!《應物兄》影視化開發受矚目

開啟“十月星浪潮影視計劃”

現場釋出的“十月星浪潮影視計劃”首期作品,涵蓋電影、劇集、網絡大電影等,包括蘆葦《白山黑水》,邱華棟《聽功》,肖旭馳、祁媛《非常之旅》,寇子《地面的聲音》,韓凱臣《憧憬》等9個電影IP項目;李洱《應物兄》、張營《嬰甯》、楊雙印《運通天下》、劉品章《大唐琴緣錄》等9個電視劇IP項目;陳汗《山海經之蚩尤戰帝天》等9個網絡IP項目。

“十月星浪潮影視計劃”開啟!《應物兄》影視化開發受矚目

《應物兄》IP營運釋出儀式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十月簽約作家李洱的長篇小說《應物兄》作為首批納入“十月星浪潮影視計劃”的文學作品,将開啟影視化程序。小說《應物兄》以儒學家“應物兄”為軸心人物,記叙了形形色色的當代人,并于2019年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這部作品的影視化開發,備受文學界和影視界的期待。作者李洱表示,很希望這部小說能與優秀的影視創作團隊碰撞出火花。李洱說,“我期待優秀的編劇藝術家對這部小說進行二次創作的時候,既要能夠看到它和以前作品的不一樣,又能夠進一步豐富我的作品。”

北京出版集團副總經理馬馳指出,如何将文學和影視更好地結合,是新的曆史時期文藝創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我們将整合“十月”旗下文學品牌資源,搭建好影視文學創作中心平台,以“十月星浪潮影視計劃”為延展和落地,整合優質IP資源、國内一線影視公司和影視投融機構,尋取多元戰略合作,創作出更多的展現中國特色、凝聚中國力量的現實主義精品力作。

“把資本關回到劇本的籠子裡”

關于文學和影視的關聯一直是被廣泛讨論的話題。在這次“文學與影視高峰論壇”上,多位文學界、影視界嘉賓進行了題為“新時代文學與影視的共生共榮”“文學影視改編的良性循環”的兩場圓桌論壇,共同探讨新時代文學與影視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十月星浪潮影視計劃”開啟!《應物兄》影視化開發受矚目

論壇01:新時代文學與影視的共生共榮

過去幾年來,網絡文學為主的“大IP”成為影視項目開發的重要指針,國産電影、電視劇的改編開始更多地從網絡文學中尋找藍本。而如今種種迹象表明,影視改編的風向正在從網絡文學吹回到嚴肅文學。随着《人民的名義》《白鹿原》《大江大河》《山海情》等作品取得良好反響,市場對現實主義題材更加重視。

著名作家、北京市作協副主席甯肯認為,二十世紀以後電影和講長篇故事的電視劇發展起來以後,極大地取代了傳統小說講故事的功能。“文學越來越小衆,大衆講故事的功能已經讓位給電視、電影,特别是電視劇。”“我們今天把文學和影視‘共榮’的概念提出來,某種意義上可能有一種糾偏的功能。”

著名編劇、派樂傳媒總裁張永琛指出,這些年來由于資本和平台的推動,對基于嚴肅文學的好電影、好電視劇帶來很大沖擊。現在的影視界缺乏文學。“我們這幾年走得很艱難,這個艱難就是來自于行業的一些在我看來不具備文學也不具備影視基因的所謂的作品對正經影視行業的沖擊,這種沖擊造成了現在價值觀和表達方式上的一種混亂。具體來說,好作品和壞作品在這一兩年之内已經是失去了判斷的标準。”

張永琛指出,這些年在影視業的發展上,資本和平台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對影視劇的評判标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歸根到底,影視需要文學才能發展好。”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獲得者陳汗指出,現在很多制片人隻想賺錢,不願意投資文藝片。電影是給普羅大衆看的,難以避免走通俗化的路,優秀的文學作品應該改編成最适合它的藝術形式。

演員黃璐曾出演過婁烨執導的電影《推拿》,這部電影改編自畢飛宇的同名小說。黃璐說,“文學作品是影視作品的土壤。有了土壤,影視作品這棵樹才能長得更好更茂盛。影視脫離了文學,就會變得很脆弱、很薄,沒有自己的厚度。”

電影《我的青春有個你》導演、編劇、原著作者孫睿認為,傳統的小說注重故事加文學性,現在一些所謂網絡IP是僅僅停留在故事,沒有往文學性上走。“我們最近十幾、二十年的電影裡已經不像以前中國電影裡的文學性那麼強。以前的導演是從文學裡拿故事,也拿文學性,現在隻是拿故事。”孫睿說,改變觀衆的習慣很難,影視人任重而道遠。

著名編劇宋方金說,“資本是不會為善良服務的,我們要強迫它為善良服務。我們的工作就是把資本關回到劇本的籠子裡。”

“文學是内容最重要的根源”

“十月星浪潮影視計劃”開啟!《應物兄》影視化開發受矚目

論壇2:文學影視改編的良性循環

在第二場論壇“文學影視改編的良性循環”上,儒意影業首席内容官張強說,“我們公司組織影視創作的時候發現一個非常明顯的規律,根據優秀的文學作品改編的作品,成功率特别高。相反根據一個憑空的概念,找幾個編劇去寫劇本,這種情況失敗率非常高。這個不光是個人體會,縱觀中國的經驗,縱觀世界的經驗,都可以看到這個規律,大多數優秀作品都是來自于文學作品的改編。”

張強指出,過去幾年,中國影視行業形成了一個IP加流量明星的病态商業模式,造成全行業給少數流量明星打工,全行業虧損。“怎麼颠覆這個模式?隻有回到藝術創作的本質規律,内容決定一切。這個内容很大程度上是文學,文學是内容最重要的根源。”

導演雷獻禾則認為文學與影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很重要,“我最早讀《十月》的時候還在扛機器,我那時候讀到的東西就跟現在拍戲沒有影響嗎?肯定是有的,這種影響是潛在的。”

魯迅文學獎得主張楚認為好的文學是講述靈魂橫切面的故事。文學性強的好故事,才能真正引發共鳴。

作家石一楓指出,“商品的價值在于凝結無差别的人類勞動,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論點。一個東西的價值在于有人類的智慧凝結在裡面,影視和文學都是這樣。”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編劇柳建偉說,改編自成功文學作品的影視作品,成功的可能性更高。即便是近幾年,豆瓣評分高、觀衆願意一刷再刷的電視劇,也大都基于優秀的文學作品。“如果一個公司隻跟随流量,賺了錢很快會賠回去,無法持久。”

軍旅作家陶純認為,文學和影視要想共生共榮,需要搭建橋梁,把優秀的文學作品推薦給影視工作者。現在文學和影視之間的溝通不夠,中國的文學刊物有一百多種,還有很多改編度比較強、比較高的好小說被忽視了。嘉賓譚飛也與作家陶純持有同樣觀點,他認為,隻有建構了互動互聯的橋梁,文學與影視才能有持續的良性循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