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初識倫敦(4):徐志摩的劍橋

于我,倫敦之行最不能錯過的就是劍橋大學。雖然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齊名,不分伯仲,但劍橋因為是我心目中的兩個女神之一林徽音踏足的地方(另一個女神是鄧麗君),自然比牛津位高一等。林徽音和鄧麗君都有着我喜歡的端莊賢淑的外表。如果說鄧麗君的才華隻展現在音樂上,那林徽因的才華更具多樣性。文學,詩歌,繪畫,建築,特别是對古建築的癡迷,熱衷和保護,加上選擇婚姻理性且幸福,無疑是我心目中當之無愧的女神一号。她的那首“人間四月天”我現在還能倒背如流,“你是風,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四月天。”

我想說,沒有梁思成,就沒有林徽音建築上的成就,而沒有林徽音,也不會有徐志摩詩歌創作的巅峰。人與人的相逢,相知,造物主是不是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了呢?如果一個女人,能夠真正走入一個男人的内心世界,靈魂深處,哪怕世界上再憂郁,再優秀的男人也能被她征服,反之亦然。那個高富帥的摩納哥王子跟一位巴西首富的不漂亮的女兒從戀愛到結婚,摩納哥群眾罵聲一片。那個女孩,不僅不漂亮,還比王子大。王子自6歲父親離世後就難見笑顔,并留起了跟父親一樣的長發以緬懷父親。如今,那位王子不僅剪掉了長發,還時常笑容滿面,更擔負起了照顧子女的重任。外界常常看見王子主動在公共場合跟這個女孩秀恩愛。我想這個女孩一定是走入了王子的内心世界,與他産生了共鳴,才幫他走出了憂郁的陰霾。林徽音和徐志摩沒有走進彼此的世界,隻是互相點燃一盞燈而已,但我相信,林徽音以她的才貌雙全,聰慧可人,并因與梁思成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對古建築的熱愛和追尋,徹徹底底地走入了梁思成的世界,是以梁思成才對她如此包容,如此寵愛。世上的夫妻不可能所有的都如他們一樣比翼雙飛。有的相濡以沫過一生;有的相敬如賓過一生;有的吵吵鬧鬧過一生;有的天各一方過一生;有的勞燕雙飛過一生。不管怎樣過一生,尊重,珍惜生命,就好。

初識倫敦(4):徐志摩的劍橋

劍橋大學

劍橋是林徽音17歲時情窦初開的地方,那個人就是衆所周知的徐志摩。徐志摩說“是劍橋讓我睜開了眼”,他那首馳名遐迩的“再别康橋”就刻在劍橋大學著名的國王學院裡的一個石頭上。“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要有怎樣的蓋世才華才能寫出如此優美,意味深長的詩句啊!當年林徽音和徐志摩的愛情童話在時光的流逝中已漸行漸遠,沒有人确切地知道兩個人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但徐志摩的意外身亡卻至今讓人唏噓。在當年徐志摩時常泛舟的康河上,看着劍橋大學各個學院的美景,聽着劃船人的講解,除了感受劍橋厚重的曆史之外,不由得由衷地發出感慨贊歎。自己這輩子是沒機會飛入這高門學府的,也不敢奢望女兒會有此殊榮,隻能多看一眼就多看一眼。

初識倫敦(4):徐志摩的劍橋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

泛舟康河上,不得不說的是劍橋的橋。它們真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且每座橋都有上百年的曆史。徐志摩的“康橋”外觀上并不驚豔,但因為他的詩句而名聲在外。被維多利亞女王贊歎“秀麗,别緻”的歎息橋比“康橋”更聞名遐迩。它建于1831年,“類似一座廊橋,分上、中、下三層。下層是半個橢圓形的橋孔,橫跨在劍河上;中間是一條通道,即長廊。與其它長廊不同的是,它的道面是拱形的,行人過橋要上下坡。橋的兩邊是半封閉的,互相對稱的五對用鋼筋攔護的拱頂水泥架構的玻璃窗,用來采光;上層是平頂,類似一般水泥大橋的橋面,頂面的兩邊均衡地聳立着互相對稱的塔尖狀裝飾。” 你可以想象“歎息橋”是一座“山寨橋”嗎?确實是,但是劍橋山寨得太好了,比真品還好。而數學橋,相傳是牛頓運用數學和力學原理設計建造的。整座橋上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堪稱奇迹。而後人拆了重建時無論如何也搭建不起來,隻好用釘子把橋固定。

初識倫敦(4):徐志摩的劍橋

歎息橋

劍橋大學是1209年成立的,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以理科為主。這裡出現過91位諾貝爾獲獎者,是世界上誕生諾獎得主最多的高等學府。在這所大學,你會聽到很多振聾發聩的名字,比如牛頓,培根,達爾文等。劍橋大學分31個學院,可自主招生,管理。其中國王學院和三一學院最有名。參觀國王學院得付銀子,好吧,為了尋找徐志摩的蹤迹和探尋世界頂級學府的神秘色彩,我們每人花了12英鎊,女兒免費。國王學院,成立于1441年,由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六世設立建立,因而得名“國王”學院。學院中間是一個大庭院,鋪着草坪,草坪中間是噴泉。訓示牌上大意寫着隻有教授和教授們指定的客人才能踏入草坪,以顯示對這些人的尊重。好吧,我們也沒有這份殊榮,沾不上這樣的光,隻能繞着草坪走。學院正門的左手邊是教學樓和圖書館,正對面是教授辦公室,右手邊是哥特式的禮拜堂。在教授辦公室樓前和樓後的小路上,遊客禁止通過,是對教授的尊重吧。我看見兩個白發蒼蒼的老教授走人樓内,頓時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禮拜堂是國王學院的标志,也是由國王親自設計,修建了近100年才完工。裡面有王室捐贈的藝術品,雖然我一個也沒看見,看見了也不知道。禮拜堂的窗戶上刻着我看也看不懂的聖經故事,中間挂着“三王禮拜像”,據說是必看景點。

初識倫敦(4):徐志摩的劍橋

國王學院的禮拜堂

對劍橋的喜愛還包括它的商業街。一條不太長的大街,遍布着各式商店,很多商店出售羊絨制品和皮制品。在一個商店,我買到了心儀的真皮手套,品質極好,中國制造,隻有17.5英鎊,跟它品質差不多的意大利制造的卻要39英鎊。這樣物美價廉的手套我在巴黎和瑞士再也沒見過,真後悔隻買了一副。不禁感歎中國制造為世界人民謀的福,很多國家都視而不見。不感謝不說,還要搞什麼貿易保護主義。他們,特别是Trump知不知道,對中國商品征收45%的稅最後都會轉嫁到百姓身上,他千辛萬苦增加的工作機會因為商品的價格上漲百姓根本沒有得到實惠。如果百姓沒有從推行的政策中受益,那冠冕堂皇的政策不是一紙空文嗎?作為一個現美國公民,因為對故國有着扯不斷的千絲萬縷的關系,是以真心希望這兩個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能和平相處,共同發展,造福人民。

劍橋,你的名字,早已刻在了我的心裡。因為林徽音,因為徐志摩,因為你厚重的曆史,因為你卓越的學府,因為那康河和康河上的橋,因為那條商業街上的真皮手套,也因為那一碗清淡的雪菜鴨絲面條......都令我流連忘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