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最近國家強力出台了政策,要求整治教育訓練教育,其實這也是對整個中國基礎教育格局的一次重大的調整和改變。
辨析“影子教育”
中國的基礎教育大概可以分為兩個系統,就是公辦和民辦兩個系統。在最近20年以來,生長出了規模巨大的第三個系統,課外教育訓練系統。它的體量大大超過了公辦國小,而且出現了一批實力強大的上市公司。今天中國基礎教育的格局和利益關系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教育訓練教育成為增加課業負擔和家庭經濟負擔,助推應試教育的最重要的力量,已經到了“天怒人怨”,不得不變革的時候。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教育訓練教育在國外通常被稱之為“影子教育”,意思就是說它是伴随着公辦學校之後,為了滿足公辦學校的某些需要,如影随形的産生的。比較多的,是一種補習教育——後進生他跟不上正常的教學,需要通過課外來提供;公辦學校不可能都提供音樂和藝術的教育,通過課外來提供。是以說它是影子教育。
但是,在中國的現實中,教育訓練一開始也是從滿足了一部分學業困難學生的需求,但是到後來它就逐漸偏離了這個方向,形成了很強的自我發展的動機。通過超前教育和競争性發展的模式擴大社會影響,通過向家長傳遞焦慮然後滿足焦慮的方式來擴大自己的市場占有率。最後教育訓練教育成為對公辦教育的一種反噬,也就是說它在很大程度上綁架和改變了公辦教育。
比如說,當絕大多數兒童都已經在學前班學了非常多的知識以後,國小的教學是沒法組織的,是以最後一年級的教學隻能從受過教育訓練的起點開始,盡管國家三令五申禁止幼稚園國小化,要求一年級零起點。是以我們說教育訓練教育它的确是惡化了整個的教育生态,造成了一種“水漲船高”的格局。考試的分數和競争的強度越來越高,如果你不參加的話,你就會被甩下。它的背後的概念的是一種學曆軍備競賽。
現在我們對教育訓練機構的治理也是這麼一個道理,就是要把被擡得很高的水準面降下來,降到原來的初始的位置。也就是說,與其所有的人都去補習,不如所有的人都不補,大家都回到一個零起點,回到原初的面貌。這種治理的思路是有價值的,當然治理的難度是非常高的。但是我相信這是一個過程,我們要逐漸面對和解決各種問題。
取消課外教育訓練之後,沖突會轉移到公辦學校
我今天想讨論的主要問題是,當課外教育訓練逐漸被取消以後,這個沖突就會轉移到公辦學校之内。
我們剛才講到教育訓練教育,它是影子教育,是随公辦學校的需求而改變的。如果你公辦學校不擇校了,它就沒有擇校教育訓練。如果你公辦學校都要求考足球,它就都去教育訓練足球,是以它是一個從動的系統。如果課外教育訓練這個系統沒有了,那麼自然所有的對教育的抱怨、不滿、問題,就會重新回到教育内部,回到了我們公辦學校自身。是以我們要看到,正是因為公辦學校出現了各種問題,才催生了影子教育。
今天我們還是要重新回到以公辦學校為主,來解決各種教育問題的軌道上來。
首先要確定學前教育不被超前教育、提前教育所裹挾。我們看到中國的教育訓練系統不斷下沉,越來越低齡化,下沉到2~3歲的幼兒,做各種思維訓練,不要說違背教育規律,簡直是違背基本的人倫原則。在這方面我們要有更堅決的更強有力的措施,避免學前教育被教育訓練所裹挾。
比如通過學前教育的立法。我們看到在台灣地區2013年通過的《補習及進修教育法修正草案》當中就明确規定,英語、珠算、心算、作文、速讀等類型的補習,都不能招收6歲以下的幼兒,違規者最高可罰50萬新台币。就是說,必須要有非常清晰的規則,才能夠阻止事态的惡化。
其次,就是要改善國小的教育生态,就是所謂減負的問題。國小如何做到真正的減負,我覺得就是要取消公辦學校的唯分數評價和超綱的考試。
我有一個非常好的同學,他的後代在上海一所非常優秀的學校上學。他跟我說,在公辦學校,考試的最後一道題都是奧數題。而且這是公開的秘密,所有的學校都這麼做,這完全是違規的行為。到底是為了幫助教育訓練機構招生還是其他的原因?這個我們說不好,但是這種現象必須徹底克服。不能說一套做一套,說是要減負,卻還是搞這種超前的教育,或者說超綱、超難度的教育。它是必須禁止的!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需要刹住公辦學校教師的有償補課。這也是很多家長最大的擔心,就是課外補習取消了以後,會不會導緻教育訓練機構的教育訓練轉移為在校教師的有償家教?在校教師的有償家教是違規行為,國家明令禁止的。但是我們能不能真的把它禁住,大家擔心的就在這。是以如果我們這個事情做得不徹底,就會使課外教育訓練仍然變相生存。
挑戰!沒有課外教育訓練了,學生的假期生活如何安排
我們還要面臨的一個挑戰,就是沒有課外教育訓練了我們的學生的生活如何安排。有一個當務之急,今年的暑假如何安排?因為過去家長有一個比較簡單的選擇,把小孩子送到教育訓練班去。畢竟這可以幫助家長來分擔一些看護孩子的問題。是以在沒有教育訓練系統的情況下,這個問題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情況、新問題,我們的政府、學校和社會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就是要擔負起學生的課外時間的服務。
最近,上海已經建立了上海市國小生的愛心暑托班,由團市委、市教委牽頭,包括衛健委、體育局、總工會、市婦聯等等各機構共同參與,覆寫了16個區,一共建立543個辦學地點,為大多數的國小生提供一個課外活動和托管的場所。
因為過去這個功能被教育訓練機構取代了,是以我們缺乏主動的建設,而這種社群服務應該是社會的常态,一個學習化社會,一個兒童友好型社會的常态。
比如說在丹麥每個社群都有青少年俱樂部,包括各個年齡段的孩子,包括足球、手球、網球、遊泳、射擊、騎馬、體操各個項目,而且還離家很近,學費也不高,通常每個孩子都會在假期參加一個俱樂部。這就是一種公益化的、兒童友好的,同時也是社群化的社會支援系統。像這樣子的社會服務在中國還不普及,是以這可能是今後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
我們的家長也要意識到,這個轉變也可能是我們培養學生自主能力非常重要的機會。我們知道在國外學生的寒暑假的假期是非常長的,将近有三個月左右,為什麼設計得那麼長呢?是有功能的。它就是為了用這段時間促進學生的社會認知、自然認知、自我認知,也就是說讓他走出學校,來認識社會,認識各行各業,認識自然,發展自己的興趣。
是以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組織都需要共同來幫助學生安排設計有價值、有意義的活動,幫助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社會、走進職業生活,協調學生進入各種職業場所參觀實習,做調查等等。這是一個很新的方面。
對于中學生而言,可以讓他學習自我管理,确定一個假期的目标,讀多少本書,自學哪些内容,參觀多少個展覽,參加一次旅行等等。同時可以确定一個個人的研究項目,包括理論或者實踐的研究。比如說,我用假期來研究我自己的家史,我的祖上三代到底是幹什麼的,這個恐怕一般的孩子都不知道;或者說做一個社群的調查,我們村落的調查。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要參加公益活動,公益活動既可以參加社會的公益機構的活動,也可以是自我設計一些公益活動。比如說幫助老人學會使用電腦和掌握使用手機的APP,比如說幫助家長建立一個手機的通訊錄等等,這都是可以設計的。還有就是到企業、商店、農村進行一次生活體驗,了解社會。我相信這些都是比刷題更重要的學習,會使這個暑假更具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