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經過仔細慎重的思考,陳嘉庚做出了回國慰勞考察的決定。彼時祖國正值全面抗戰,而自己已經長時間離開祖國,絲毫不了解祖國現狀,作為一名愛國人士,陳嘉庚還是決定冒着危險回去看看。
1940年初,著名華僑陳嘉庚回國慰勞考察。
作為華僑界的領軍人物,他的回國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其中就包括共産黨、國民黨還有愛國民主人士。
由于沒有真正接觸過共産黨,陳嘉庚對于共産黨的了解是片面的、局限的。陳嘉庚來延安之前,他心裡還一直惴惴不安,在他來延安的路上,蔣介石也早已安排好了“群衆演員”往陳嘉庚車上遞“共産黨控訴書”的戲碼。
好在閱曆無數的陳嘉庚并沒有上當,索性直接把“控訴書”撕碎扔在了路邊。
到了延安之後,毛澤東用兩菜一湯來招待陳嘉庚,與國民黨耗費巨資的招待相比,簡直是雲泥之别。即便是這樣,陳嘉庚也被共産黨的誠心徹底打動。從那以後,陳嘉庚對共産黨的觀念徹底轉變,并且還由一名“擁蔣派”變成了共産黨的忠實擁護者。在他回到加拿大之後不久,還特意給共産黨捐來一批又一批的抗戰物資。
那麼,陳嘉庚去延安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他的态度會發生如此大的轉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陳嘉庚到延安</h1>
1940年5月31日傍晚,陳嘉庚一行人風塵仆仆地來到了延安。當他下車時,他還是被眼前的一幕震撼到了:隻見南門外聚集了五千多人都在等着陳嘉庚到來,群眾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們都在對這個歸國人士表示最熱烈的歡迎。
想到國民黨統治區苛捐雜稅、民不聊生的樣子,陳嘉庚很難相信眼前這一幕是真的,為了進一步求證,陳嘉庚決定繼續往下觀察。
那晚,接待人員帶着陳嘉庚住進了邊區政府交際處的“窯洞客房”,這與蔣介石招待陳嘉庚的住所可謂是天壤之别,但陳嘉庚沒有一絲嫌棄,反而多了一些親切感和真實感。
次日清晨,朱德夫婦與陳嘉庚見面了。第一次見到朱德的時候,陳嘉庚甚至都不能把他和共産黨進階軍官聯想在一起,因為他的穿着打扮過于樸素,和普通士兵并無兩樣。稍後,朱德夫婦陪同他去參觀延安女子大學。
當天下午,朱德陪同陳嘉庚來到了楊家嶺。楊家嶺是毛澤東的住處,在朱德他們沒來之前,毛澤東已經在這裡等候多時,可見對陳嘉庚的重視。陳嘉庚下了車,毛澤東就把他那隻溫暖寬厚的右手迎了上去,然後緊緊地握住了陳嘉庚的手。
陳嘉庚感受到了毛澤東的熱情,心裡的防備一下子就放下了許多,随後兩人就一起進了窯洞。
陳嘉庚一進屋就把整個屋子一覽無餘,因為屋裡的布置實在過于簡陋,牆上挂着一幅已經泛黃的地圖,一張破舊的桌子,還有幾個高矮胖瘦不一的木制椅子。
兩人坐下來寒暄了幾句之後,就開始進入了正題。陳嘉庚說話不繞彎子,直接當着毛澤東的面表示自己對中共進行摩擦鬥争一事不了解,因為畢竟處于抗戰時期,國共兩黨要團結起來,一緻抗日。
面對陳嘉庚的質疑,毛澤東當即就對國共合作進行了客觀評價:二者失去了任何一方,統一戰線都不能設想。
說完,毛澤東還向陳嘉庚表示:我們的總方針是團結,但是隻有在進步的基礎上,才能達到真正的團結。
看到毛澤東如此誠懇,陳嘉庚被深深地感動了,他知道毛澤東是一心為了國家和人民,這樣的人民領袖又怎麼會是國民黨口中的“土匪”“強盜”呢?那天晚上,毛澤東專門給陳嘉庚準備了“晚宴”。
通過這次“晚宴”,陳嘉庚初次感受到了共産黨簡樸、親民的作風,這也成為陳嘉庚對共産黨固有觀念轉變的開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7">兩件事改變陳嘉庚的看法</h1>
這次晚宴是露天的,一起吃飯的有四個人,毛澤東、朱德、陳嘉庚和陳紹禹。陳嘉庚落座後發現面前的桌子搭配很不“協調”,一張方方正正的桌子上卻鋪了個圓桌布,圓桌布看起來也比較陳舊,從業人員還用四張白紙當作桌巾鋪了上去。
而大餐則是鄰居老大娘送來的一隻雞,廚師将它炖成了一鍋雞湯,再加上白菜和鹹飯,這樣一來兩菜一湯就湊齊了,這就是共産黨人晚宴級别的夥食。
陳嘉庚知道了這些之後,他對共産黨簡樸、親民的生活作風頗為感動,他知道共産黨已經盡力在給他最好的了,即使餐食很簡單,但他卻感受到了濃濃的情誼,不像國民黨那般奢靡、虛假。
陳嘉庚在延安待了八天,在這期間他與毛澤東、朱德等人一起吃了很多次飯,共過許多事。當他每次提起兩黨摩擦的時候,毛澤東總是熱心回答,說話直截了當,也從不歪曲、抹黑國民黨,所述皆為客觀事實。陳嘉庚也開始轉變了他對毛澤東的固有觀念。
毛澤東和陳嘉庚合影
陳嘉庚對毛澤東的态度真正發生思想上的轉變,還要屬他與毛澤東一起經曆的兩件事。有一次是在毛澤東與陳嘉庚在辦公室談話的時候,南洋華僑留學生也紛紛趕來參與談話,那些學生們一進門就找了座位坐下,也并沒有敬禮的動作,仿佛他們早就習慣了這種無拘無束的談話活動。
一時之間,辦公室座無虛席。
屋裡的人正在進行談話,隻見一個勤務兵進來了,見毛澤東座位旁邊有一點空隙,就直接坐了下去,毛澤東看到後急忙把自己的身軀往旁邊挪了挪,生怕這名勤務兵坐的不舒服。
陳嘉庚将毛澤東的這個小小的舉動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陳嘉庚從未想過一黨的最高上司人能做到這個份上,可以說得上是絕無僅有,對下屬、群眾絲毫沒有架子,真正把他們當作朋友、親人來看待,就連自己也感到自愧不如。
第二件事是毛澤東陪同陳嘉庚逛延安新市場的時候。陳嘉庚走到市集上才發現,毛澤東的穿着和普通群眾并無差别,甚至還不如那些普通群眾。更讓他感到意外的是,毛澤東走在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總要停下來跟毛澤東聊上幾句才肯離開,聊的也不是什麼大事,無非就是家長裡短,或者跟毛澤東提一些建議。
不管群眾有什麼話要和毛澤東說,毛澤東總是認真仔細地聽,而且還總是對他們笑臉相迎,這樣一來群眾和毛澤東心裡的距離就漸漸拉近了。陳嘉庚見到這樣的情景感到很不可思議,因為他見到的上司人很多都是“高高在上”的,很難像毛澤東一樣平易近人。
後來朱德又陪同陳嘉庚參觀了許多地方,一路上還向陳嘉庚說了很多八路軍積極抗戰的事迹,當然在這期間也提到了國民黨對八路軍的各種歧視,比如不承認陝甘甯邊區政府等等。陳嘉庚心裡清楚,但為了更多驗證,他對此保持中立态度,然後接着進行考察。
陳嘉庚先生是一個小心謹慎的人,通過以上事件,他心裡雖然對共産黨已經有了很大的好感,但是嘴裡卻什麼都不說,隻是默默觀察,為了對廣大華僑負責,他還是決定單獨去找南洋華僑留學生問個清楚。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8">黑暗中的一絲光亮</h1>
一天,陳嘉庚專門約了南洋華僑學生過來談話,那些學生很多都是來自他創辦的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後來投奔到了延安。那些華僑學生見到陳嘉庚之後感到十分親切,面對陳嘉庚的疑惑,他們都一一解答。
學生們把他們這幾年在延安的所見、所聞統統告訴了陳嘉庚,其中不乏共産黨和群眾之間感人的故事,延安的幸福生活等等。聽完學生的說法,陳嘉庚心裡的疑雲終于散開了,他們的說法跟陳嘉庚這幾天在延安的所見、所聞都能一一對應,這下陳嘉庚的心終于放下了。
陳嘉庚這次來延安可謂是收獲頗豐,如果不是親自來到實地考察,他恐怕都不會相信延安的現狀。與國民黨統治區不同,延安從來都沒有苛捐雜稅,共産黨對人民更是親如家人,更不會做出搜刮“民脂民膏”的行為。
共産黨上司人穿着打扮十分低調、簡樸,為人正直、善良,為官清廉、奉公,他們的津貼與國民黨進階軍官的豐厚俸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基本上和普通士兵相差無幾,但卻做着更忙碌的工作,共産黨的這些品質是國民黨萬萬不能相比的。
在共産黨的區域内,人們的生活雖然并不富裕,但也沒有到國民黨那種民不聊生的地步。況且在這裡百姓安居樂業,人民生活幸福,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地方,很多外地人都慕名前往延安參觀學習。
延安是紅色革命的搖籃,在這裡真正實作了共産民主。共産黨鼓勵人們積極開荒,從事生産工作,還在陝甘甯邊區實行人民選舉,充分實作了人民群衆的權益。值得一提的是,共産黨上司人與人民群衆之間是平等的關系,他們不像國民黨那樣等級森嚴,是以也總是會有群眾敢于向共産黨提建議,這樣一來政治就會更加清明,實作了良性循環。
延安群眾歡迎陳嘉庚
1940年6月7日,也就是陳嘉庚離開延安的日子。在這天晚上,延安各界代表在中央大禮堂為陳嘉庚舉辦了一場歡送會,毛澤東、朱德等人紛紛前來,歡送會熱鬧非凡。朱德緻詞後,緊接着就是陳嘉庚登台講話。
陳嘉庚意味深長地說:“我這次到延安,真正看到了中共方面堅持國共團結,堅持抗戰到底的堅定立場和誠懇态度;真正感受到了延安黨政軍民所激發的艱苦奮鬥精神,并由此形成的良好社會風氣。通過這次考察,我對抗戰很有信心。”
通過這次通路延安,陳嘉庚看到了一個有光明前途的政黨,它是一個真正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政黨。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處于黑暗的時候,陳嘉庚看到了一絲光亮,他堅信中國人民的救星就是中國共産黨。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9">立場轉變</h1>
7月17日,陳嘉庚一行人回到了重慶。當時國民外交協會主席陳銘樞邀請陳嘉庚去演講,演講的題目就是《西北之觀感》。這次演講的聲勢浩大,引起了很多人前來圍觀,當然也包括新聞記者。陳嘉庚本着實事求是的态度,将他在延安的所見所聞一一分享給了在座的社會各界人士。
陳嘉庚說自己在延安待的這幾天,完全改變了他之前對共産黨的看法,接着又為聽衆們列舉了毛澤東給勤務兵讓座的事情,還有延安街道上熱鬧非凡,人民生活幸福的事情。陳嘉庚還專門證明了延安沒有實行“什麼荒謬”制度,“共匪”一說更是胡說!
發表完自己的演講後,陳嘉庚還不忘補充一句:“我都是根據事實而言,絕沒有半點浮誇。”
這次演講在重慶方面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對于蔣介石而言則是巨大的打擊,他本以為陳嘉庚作為一個資本家是不會相信共産黨那一套的,結果共産黨反而俘獲了陳嘉庚的心。
在1927年到1940年間,陳嘉庚是忠實的“擁蔣派”,他一直聲稱:“蔣委員長之意志,即中國全國民之意志。”在此期間,陳嘉庚的物資捐贈也紛紛交給了國民政府。然而,在回國考察期間,陳嘉庚見到了國民黨的腐敗以及國民黨統治區民不聊生的現狀,對國民黨深感失望。
國民黨迎接陳嘉庚
通過這次延安之行,陳嘉庚看到了國共關系的真相,也真正了解了共産黨是個怎樣的政黨。從那以後,陳嘉庚堅信中國共産黨一定能夠拯救中國,開始擁護共産黨。陳嘉庚回到新加坡後,他曾公開表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接下來的日子裡,延安收到了一批又一批陳嘉庚捐來的抗戰物資,這些都表現了陳嘉庚對共産黨的大力支援。
1946年,陳嘉庚明确表示堅決抵制蔣介石發動内戰。建國後,我黨還邀請陳嘉庚參加開國典禮,後來陳嘉庚直接回國定居,參與國事讨論,另一方面還積極做慈善事業,推動祖國建設。
1961年,陳嘉庚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離世前他将自己300多萬遺産悉數捐獻給祖國,分文不留。後來,周恩來親自為陳嘉庚主持葬禮。
逝者已矣,但他為國家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他創辦的幼稚園、中學、高等學校還依然屹立在祖國大地上,其中就包括廈門大學、集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