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裡一個妃子也沒出現過。而且電視劇一開始就介紹西苑萬壽宮着火,嘉靖帝被迫住進玉熙宮,然後就是貫穿整部劇的打坐修道畫面。

是以我一直以為:嘉靖修道走火入魔,真的不近女色了。再加上壬寅宮變的事,覺得簡直再合理不過了。
可是,《嘉靖傳》裡說,萬壽宮之是以着火,就是因為老嘉靖和小妃子在帳中玩煙花,自己作出來的。當時我就震驚了,虧我還可憐過朝臣不給他修宮殿!
不僅如此,書裡有一章系統介紹了嘉靖的後宮,說是整個大明最龐大的!
我就又震驚了,說好的修道問長生呢?整天仙氣飄飄、清心寡欲、四季常服不過八套的,咋不一樣叻?
嘉靖登基時才十四,擱現在是青春期,放古代就是該娶媳婦的年紀。大臣們就操辦給他娶了一位皇後,兩位妃子。
皇後姓陳,是嘉靖的第一位皇後。
那一年,青春年少,他們初嘗人事。嘉靖感覺不錯,以至于刹不住車縱欲過度還生了場病。
按理來說不應該有什麼不滿,但嘉靖心裡還是有根刺。原因出在他讨厭的大伯母,也就是先帝朱厚照的媽張太後身上。嗯,其實跟張太後也沒關系,是嘉靖自己對張太後有意見,連帶對由張太後主持大婚的陳皇後心存芥蒂。
所謂心存芥蒂,意思是放在心裡的,起碼表面和和氣氣沒毛病。甚至陳皇後懷孕,嘉靖還三不五時過去坐坐聊聊天,說說閑話,培養一下感情啥的。
但芥蒂到底是芥蒂,一遇到事就顯出來了。
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就是嘉靖有次和陳皇後正聊天呢,兩個妃子在旁邊伺候,嘉靖見色起意就摸上小手了。陳皇後懷着孕呢,一看丈夫吃着碗裡的還惦記鍋裡的,心情就不咋地,擱下茶碗就準備走人。
按說,人都給你騰地方了,你得了便宜就别賣乖了呗。可嘉靖藩王入統,自尊心很脆弱,一看皇後敢跟自己甩臉子,就聯想到張太後對自己媽高高在上那樣了,然後就勃然大怒,狠狠将陳皇後訓斥了一番。
陳皇後直接吓到流産、血崩,沒幾天就死了。
沈眉莊也是血崩而死
最無情的是,陳皇後臨死前想見見自己媽,嘉靖愣是不同意,活活駁了二十出頭、剛剛流産的發妻人生最後一個願望,導緻陳皇後含恨九泉、死不瞑目。
這之後,嘉靖扶正了兩個妃子裡的順妃張氏,做了自己的第二位皇後。原因呢,倒也不是這位張皇後有多漂亮,而是當初和陳皇後大婚時,旁邊這位順妃是由嘉靖媽給拿的信物。
就是因為這麼一個簡單的原因,張順妃就成了張皇後,辛辛苦苦給嘉靖幹了六年活。
這期間,前朝的事不少,後宮的業務也不少,又是皇後親蠶禮,又是給嘉靖媽出版《女訓》的,反正給這位張皇後累夠嗆。好在張皇後挺能幹,又任勞任怨,一時上下口碑都挺好。
然後就因為一件小事被廢了。
還是跟張太後有關。前文說過,嘉靖政治張家,張太後求告無門。這其中,就來找過小張皇後。小張皇後人好,架不住老太後天天來求情,就答應給在皇帝那說說。
結果呢,剛一張嘴就被廢了,被幽系别宮兩年才悲慘地死去,連個谥号都沒有。
然後就是第三位皇後了,姓方,在壬寅宮變中救過嘉靖的命。
但這位死的比前兩位還慘,是被燒死的。為什麼?
因為壬寅宮變的時候,方皇後趁機處死了情敵曹端妃。而這位曹端妃剛好是嘉靖那個時期較為寵愛的。是以壬寅宮變過去以後,嘉靖回過味來,就開始記恨放皇後,以緻後來宮内着火,方皇後被困火海,嘉靖竟然坐視不管,緻使方皇後被火燒死。
可憐的方皇後,所救非人啊
嘉靖這個人心真是挺歹毒的,再怎麼說方皇後也救過他的命,輪到他了,竟然坐視對方葬身火海。這心眼小的……還修個屁的道啊!太上老君要你嗎就修!
他當時是不是就這種眼神
我甚至懷疑,嘉靖朝宮裡動不動就起火,就跟嘉靖修道有關。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三天兩頭就要搞齋醮、燒青詞、燒符問乩啥的。這麼搞,一個是錢花得很多,再一個就是明火不斷。古代建築都是木結構,燒起來那還不嘩嘩的。
說起來修道,這個也跟嘉靖的後宮規模有直接關系。
為啥呢?因為古代方士讨好君王,一個是修長生,次一個就是房中秘術了。所謂丹藥,也主要圍繞這兩個方向,甚至後一個因為直接見效經常更得聖心。
而且就算不是對症的,就他們煉那丹藥,不是汞就是砷,吃完就中毒,火燒火燎的,不得發洩發洩?再加上嘉靖登基早,十幾歲就開始有後宮,這方面需求不大也得大。
再一個,前面說過,他們用童女初潮的月經血煉丹藥,學名叫“紅鉛”,又叫“先天丹鉛”。
先天丹鉛
與之對應的,用童男的尿掐頭去尾熬出來的,叫“秋石”。
秋石
這兩種東西,嘉靖的需求都蠻大。但問題是,童子尿可以反複用,要煉紅鉛,就得源源不斷的小女孩。
是以嘉靖朝對秀女的征斂胃口就格外大。一時鬧得人心惶惶,一聽說宮裡要選秀女就争先嫁女兒。有的地方一到十三歲就開始找女婿。再狠的,八歲以上就沒單身女孩了。
看看,都給禍害成啥了。
一是色,二是藥,嘉靖朝的龐大後宮就是這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