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20年12月17号,我國從月球表面帶回了一些1.731公斤的月球樣品,樣品的主要成要是月球土壤和岩石,而帶回這些物質的則是我國去年發射的月球探測器——“嫦娥5号”。嫦娥5号是我國首個實施的無人月面采樣傳回的航天器,同時也标志着我國的航天技術和無人AI技術又更近了一步,甚至連登上過月球的美國來說,都非常羨慕嫦娥5号所搭載的技術和這次帶回的1.731公斤土壤和岩石。

嫦娥5号這次帶回來的月球土壤樣本,經過10個多月的研究分析,首次讓人們揭示了月球從原本的一個火球,變成如今我們所看到的月球外貌。并且這次帶回來的礦石在地球上還是非常稀有的,平均一斤的價值就高達2.8億元,而這時美國卻羨慕了,還希望中國能他們一點月球土壤給他們做研究。在這裡我相信大家跟我一樣好奇,為什麼月球的土壤價值這麼高?這些稀有的礦石究竟有什麼魅力呢?
要知道在以前,中國航天技術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但美國和蘇聯兩個國家,都分别從月球上面采集過月球土壤和岩石。其中在美國60年代的阿波羅号計劃當中,宇航員先後六次帶回了380千克的月球岩石。而蘇聯也是在70年代的時候,從月球上面帶回了301克的月球岩石,是以蘇、美兩個國家都擁有了非常珍貴的月球岩石。
從那時候開始,兩國的科學家都對這些月岩進行了研究,他們仔細研究後發現,這些月岩的年齡大概有30億年了,甚至最古老的一顆月球岩石,年齡都來到了44億年了,而這些岩石的研究結果也間接說明了,如今的月球最起碼也有44億歲了,這一收獲對于科學研究來說是十分有意義的。
而我們所居住的地球,目前科學家們找到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最久遠的也就隻有43億歲,是以科學們知道了,地球和月球的年齡可能是差不多大的,也有可能都是同一時間誕生出來的,于是才有了月球是從地球分出去的一部分的一個假說。科學家們猜測,大概是在46億年前, 有一顆隕石撞擊到了地球,導緻地球有一部分脫落了出來,之後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才形成了——“月球”。那麼問題來了,科學家是如何測出岩石年齡的?
時間來到20世紀初期,一位普通的實體學家“盧瑟福”無意間提出了一個重要定律——“衰變定律”,而這個定律是有關放射性元素衰變的數目,也就是這一條定律直接成就了盧瑟福之後的人生,變成一位有名的實體學家。
在之後的時間裡,根據這條定律就能測算出全宇宙的天體年齡,因為在這條定律之下,很多放射性元素都會被牢牢的鎖在岩石的微觀結構裡面,在這些岩石形成的那一瞬間,這些放射性元素就會直接呆在裡面無法出來。而這些放射性元素會定期發生衰變,而這些衰變就相當于是在石頭裡面安裝了一個時鐘,正好可以根據這些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周期,來推算出這塊岩石的大緻年齡。
而這次嫦娥5号帶回來的月球土壤和岩石,在檢查放射性元素衰變的時候,就發現岩石的放射性元素,并沒有美國和蘇聯帶回來岩石一樣發生太多的衰變,中國科學家經過檢測發現,這一次帶回來的岩石,大概也隻有20億歲而已。也就是說,嫦娥5号登陸的這個區域(風暴洋地區)的岩石是在20億年前才形成的。
科學家以這項研究結果做了一個推測,那就是早在20億年前,月球上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完全冷卻下來,甚至那時候的月球還有很多地方,都有岩漿在不停地流出,至于為什麼20億年前月球的表面,還有一些地方沒有冷卻下來,至今科學家還無法解開這一個未解之謎。而這次嫦娥5号帶回來的岩石當中,不但藏有月球的演化史,還藏有着十分珍貴的礦物,其中在月球土壤最多的兩種礦産資源就是钛和氦-3。
“钛"擁有非常優秀的抗腐蝕能力,它是金屬當中最進階别的礦物,主要都是用在航天領域和航海領域。這些钛能夠讓人類使用幾百年,能制造出非常的航母或者航天飛船,是以隻要人類收集足夠多的“钛",到時候還能用來打造航天飛船,再直接開上月球開采更多的礦石和“钛"。
而在月球表面上大概有200萬噸左右的氦-3,這個資源是可控核聚變的關鍵材料。目前所掌握的核聚變反應,則是通過氚(chuan)和氘(dao)來産生的,而且這種核聚變在過程當中會産生出就中子流輻射問題,并且還會損失一部分能量,是以目前的核聚變反應并不怎麼完美。
但是隻要擁有了氦-3,科學家就可以研發出可控核聚變,不會産生中子流輻射問題,也不用擔心核洩漏事故等等,是以可控核聚變是人類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并且隻需要100噸的氦-3,就能滿足全人類5年内的所有發電量,這一大筆賬算下來,一公斤的氦-3産生的電量價值完全超過了2.8億元。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這一句話就完全印證了月球土壤的價值了。
雖然這一次中國發射的嫦娥5号,隻從月球表面帶回了1.731公斤的稀有土壤。但接下來我國還會進一步探索月球,會再次發射多個探測器飛往月球,并計劃在2023年實作載人登月,到時候将會從月球上的各個地方進行岩石采樣最後再帶回來,相信十年之後,在月球挖礦的想法說不定就真的能成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