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2日下午,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文物局)主辦的《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在山東博物館正式開展。有孔蟲是有着5億年生存史的神奇生物,展覽給博物愛好者提供走進它的好機會。
《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位于山東博物館三樓19号展廳。此次共展出有孔蟲标本126件、标本放大模型50餘件、标本顯微攝影照片100餘幅,多角度呈現了有孔蟲的藝術之美、種類多樣性、生存适應性,以及其殼體所訓示的環境意義。春節期間,該展覽進行了預展,日均接待觀衆超過1萬人,成為山東博物館衆多展覽活動中的一大亮點。
有孔蟲是有殼或無殼的單細胞動物,由一團原生質構成,隸屬于原生生物界粒網蟲門有孔蟲綱。殼表或殼口上有一個或多個開孔,供僞足伸出。有孔蟲不同房室間隔壁上常具孔,是以得名有孔蟲。
單一成體細胞的有孔蟲體積最小的僅0.02mm,最大的可達110mm,是原生動物中個體最大、種類最多的類群。自寒武紀至今,有孔蟲已有5億多年生存的曆史,已知化石種類有4 萬餘種,現生種類有6千餘種,絕大多數為海生種類,營底栖或浮遊生活。
山東博物館舉辦這次展覽,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鄭守儀院士團隊的大力支援。
鄭守儀,1931年出生于菲律賓,1956年回國,現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海洋生物學研究,開展我國現代有孔蟲研究已有60餘年,是我國這一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創始者之一。2003 年獲國際有孔蟲研究最高獎——“庫什曼獎”。鄭守儀院士緻力于科普教育和科研應用,開發出國内首創、國際罕見的有孔蟲模型,将一個個原本隻在顯微鏡下才看得清的有孔蟲,雕刻成如今有的像貝殼、有的像陶罐、有的像哨子、有的像花環的模型,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大衆眼前,成為人們看得見、摸得着的科研教具、科普展品、旅遊紀念品和大型雕塑。
展前,鄭院士團隊與山東博物館業務人員對有孔蟲标本種類的選擇與鑒定、陳列大綱的編寫和展示方式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既保證了展覽的學術性,又增強了科普效果。
有孔蟲平均隻有1毫米,為将這麼小的生物體呈現給廣大觀衆,山東博物館還特邀山東畫報社進階記者、著名攝影家侯建立研究員,一起攻堅克難,從掃描電鏡,到超景深顯微技術,再到顯微攝影拍攝,逐一嘗試,最終達到了科學與藝術的完美融合,呈現給廣大觀衆一個精彩而又别緻的微觀海洋生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