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身邊的河裡魚眼見着少了,讓人憂心忡忡。眼下,随着水生态環境逐漸改善,生活在北京及其臨近地區的野生魚類,正在慢慢回升。
盛夏,綠樹掩映的京郊懷柔,比城區清涼些許。臨懷沙河而立,岸邊清風拂柳,開闊的河面波光粼粼。俯首,清澈見底的河水裡,不時有牙簽大小的野生魚苗,自由地遊弋在卵石水草之間。
懷沙河是懷柔水庫上遊的重要河流,自南向北穿過橋梓鎮口頭村。“早些年,河道兩岸處處是房子。”口頭村黨支部副書記赫冬偉,從小在懷沙河邊長大,見證這裡的每一處變化。“因臨近懷柔水庫,過去不少村民在河岸邊空地上搭起小院,河道中也陸續出現了十幾處截流壩,圈地養魚,供遊客垂釣。河水被一道道私自壘砌的截流壩鎖住,水流動不起來,水質一天比一天差。”
近幾年,随着懷柔水庫上下遊的三條重要河流懷沙河、懷九河以及雁栖河,全面清退水産養殖業,拆除阻水堤壩和兩岸私搭亂建,清理河道底部淤泥。“水流動起來了,生态也有了明顯的改變。”赫東偉欣喜地發現,小時候懷沙河裡常見的“白條兒”魚、“奶包子”魚等,時隔多年又遊回來了。

大鳍鱊
點紋銀鮈
在懷九河與懷沙河之間的水生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魚類學專家趙亞輝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北京野生土著魚類正在呈回升趨勢。“2004年,我們帶學生在這裡每月做一次詳細的調查,采集到21種魚類;2017年,春夏秋分别隻去了一次,調查力度比之前低多了,但是卻發現了33種魚類,較之前增加了12種,譬如大鳍鱊、點紋銀鮈、棒花鮈、北鳅等,主要是一些常見野生魚類。”
類似的情況,同樣發生在永定河流經的門頭溝、延慶。趙亞輝和科研團隊,在2016至2018年,通過定點采集,共采集到魚類25種。這與2002至2010年采集到的資料相比,增加了9種;而水域環境保護較好的潮白河流域,魚類多樣性十幾年來一直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準。
2002至2010年間,趙亞輝曾連續對北京及周邊地區的野生魚類進行實地調查和采集,結合中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國家動物博物館館藏魚類标本,統計出北京在1930年之前,曾經有85種原生魚——這也是北京魚的種類最多的時期,超越了歐洲所有淡水魚種類之和。而到2010年,已經下降到41種,接近一半的原生野生魚類消失。
近兩年,趙亞輝看到了可喜的變化。“魚類是水生生态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魚類的多樣性、空間分布等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水體的品質。”趙亞輝告訴記者,“北京通過南水北調、引黃入京等一系列措施,水資源緊缺得到緩解。相關主管部門也越來越重視水的保護、水的治理等問題。資料顯示,北京每年的生态環境用水量都在上升,生态用水量僅次于生活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