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開海,對于青島市民的生活來說,是一件大事。門類豐富的海鮮,是青島活色生香的城市符号。很難想象,海鮮缺席的市民餐桌,該是多麼寂寞。
油煎小黃花、辣炒蛤蜊、蒜蓉扇貝……融入日常生活的海鮮,也是構成青島爽朗的城市性格的要素之一。品海鮮,知青島。海鮮經曆了什麼樣的孕育與洗禮,才漸漸馥郁起來,“遊”上市民餐桌的呢?從今天開始,本報記者就帶你細數青島人常見的幾種海鮮的前世今生。

說起青島,就不能不提蛤蜊。走在大街小巷,餐館門前“吃蛤蜊哈啤酒”的廣告語随處可見。可你知道蛤蜊寶寶是怎麼一點點長大,走上市民餐桌的嗎?
原來,最早的蛤蜊寶寶是浮遊生物,呈白色的小點懸浮在水層中随水流移動,個體很小,用肉眼剛剛能分辨出來,隻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其身體構造。這時候的蛤蜊寶寶被養殖戶們稱為“蛤蜊苗”,喜歡南方的水質和水溫。
顯微鏡下蛤仔的受精卵。
顯微鏡下的浮遊期的幼苗。
每年11月份,南方的養殖戶們便開始播種蛤蜊苗了。在苗種培育基地,蛤蜊寶寶們被悉心呵護,10到15天左右,便長出新殼,開始匍匐生活。此時的蛤蜊寶寶體型小、殼薄,直到長成米粒大小時,體色仍然呈現出透明色或白色,被養殖戶稱為“白苗”,10多萬粒蛤蜊苗才有一斤重。白苗一般采收期為每年的12月到次年1月期間,混合着泥沙的蛤蜊苗經過船上機器的清洗分離後,被裝袋運往廣西、閩南以及福建沿海的養殖戶進行灘塗養殖。
每年11月份,南方的養殖戶們便開始播種這樣的蛤蜊苗。
蛤蜊寶寶們在廣西、閩南以及福建沿海舒适的生長環境中呆到3、4月份之後,體形慢慢變大,個頭跟大米粒接近,3000-5000粒蛤蜊就有一斤重,殼也由薄變厚,由白變灰,被稱作“灰苗”,又稱“中苗”。中苗就可運到山東、江蘇等北方地區養殖,紅島蛤蜊苗多來自福建莆田,買回來的蛤蜊苗被養殖戶們撒到紅島的灘塗當中,隻等長大。
6、7月份的蛤蜊幼苗。
9-10月份的蛤蜊。
經過一年的成長,灰苗變成了少年蛤蜊。成長時間達到一年的蛤蜊被稱為“新生”,肉質鮮美,皮薄肉肥,180-200粒左右的蛤蜊有一斤重。成長兩年的蛤蜊被稱為“老生”,個體大,一斤隻能稱40-60粒,此時蛤蜊皮較厚,肉質較肥,味道鮮美。在捕撈蛤蜊時,養殖戶用所謂的“老牛網”将蛤蜊從灘地中撈上,并用自行配置的泥漿淘洗蛤蜊,以分離出沒肉的蛤蜊皮。
據了解,随着蛤蜊需求的逐漸增大,青島天然生長的蛤蜊苗不能滿足生産需求,每年都有養殖戶專門從南方等地大批量購買蛤蜊苗,運回本地區進行放養增殖。福建莆田是我國蛤蜊育苗基地,全國90%的蛤蜊苗都來自莆田,隻是因生長水質、灘地環境不同,被運往各地養殖的蛤蜊才有大小、食用口味的不同。紅島地處膠州灣東北部,灘塗面積廣闊,陸源徑流帶來豐富的營養物質,加之周邊海域水質優良,養出的蛤蜊殼薄肉鮮,十分美味。(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餘瑞新 資料圖檔由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