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菌為大家帶來的是一部黑白電影,關注分享菌的朋友應該知道這不是第一次分享菌推薦這種老電影了,也不是說老電影就比新上映的電影更好,隻是經過時間沉澱的好片總有其獨特的魅力。
今天帶來的這部《三十九級台階》上映于1935年,該片根據約翰·巴肯脍炙人口的間諜小說改編,著名電影藝術大師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執導,成為了一代電影人不可逾越的高峰。

影片講述了旅居英國的加拿大男子漢納在一場劇院的騷亂中幫助了一名年輕女士,沒想到這是一位保護國家機密的女特工,女特工告知漢納間諜組織“39級台階”正在擷取國家機密,随着女特工被殺害,漢納不得不面對警察的謀殺指控,無奈之下漢納為了證明自己并不是殺人兇手前往蘇格蘭高地尋找線索。
在逃亡中他遇到了美女帕梅拉,帕梅拉起初不相信漢納的間諜論,但機緣巧合之下獲得真相的她開始了對漢納的幫助,最終帕梅拉幫助漢納獲得了清白,而二人經此旅程也步入愛河。
雖然看文字描述覺得劇情簡單,但很多内涵還得從影片中獲得。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分享菌對鬼才希區柯克真的是非常敬佩,這位導演最知名的就是創造并完善了制造懸念的藝術,借以使銀幕下的觀衆“身臨其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境”,參與到劇情中去,是以他所控制的不僅是影片,還有觀衆的注意力。他對人類本性與心理狀态的深刻了解和高超凝練的視覺化銀幕表達,使他的影片升華為獨一無二、不可效仿的藝術經典。
希區柯克在2007年被英國電影雜志《Total Film》選為“史上百位偉大導演第一位”。他在電影業的地位可想而知。
本片的相比于原著的改動分享菌很喜歡,原著中的主角是一位從南部非洲傳回英國的采礦工程師,這點在電影中沒有展現,畢竟從非洲回來的人員這個人設一想就覺得主角曬黑了,再加上大家對工程師這個工作的思維認知都是文弱的書呆子,在本片中不符合主角的形象,畢竟書本中的角色在讀者心中都是不同的,但在熒幕中的主角必須有魅力,才能吸引觀衆眼球,或是靠魅力來推動一些關鍵劇情的發展。
本片抛掉了原作的上述人設,讓主角更有魅力,而主角漢納也通過這種魅力在逃亡的途中獲得了年輕婦人的幫助,且後期帕梅拉在得知主角是無罪之後才幫助他,試想主角形象要是糙一點,美女帕梅拉再幫助漢納就顯得有些别扭了,這也是人性的一種表現,大家總是願意對好看的人提供幫助。
上方分享菌提到希區柯克對人性的解讀非常透徹,就展現在這些小細節中。片中漢納在發現自己屋内的女特工被殺後準備逃走,而樓外還有兩位間諜盯梢,為了隐藏身份他找來樓管與他交換了衣服。在這個場景中他告知了樓管真相,但平民大衆誰也不信所謂的間諜故事,不得已漢納隻能編造了一個與有夫之婦偷情被抓的故事,這才獲得了樓管的幫助。這裡就有兩個亮點,有時候人比起真相更願意相信故事,這一點相信大家在生活中多有體會。另一點是人總願意幫助在感情上有困難的人,這一點在之後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展現,本片除了這個場景還有一幕是漢納與帕梅拉住店躲避警察,二人為了隐藏手铐而謊稱私奔的情侶,之後店主幫助二人撒謊躲過了間諜的追蹤。這一幕在之後的很多電影都有所展現,有些角色躲避怪物或者組織追殺時就會說自己在躲避前夫,一下子就獲得了女性店員的支援,這點非常真實也具有很大的趣味性。
相信看到這裡你已經對這部電影提起了興趣,電影真正的魅力還是在自己觀賞時那種未知的感覺,期待接下來劇情的發展才是電影的魅力,今天分享菌不為大家介紹電影中追尋真相的過程,希望大家在觀賞這部經典的時候自己來感受這驚悚懸疑帶來的樂趣。
喜歡本文的朋友可以關注分享菌,我将為各位帶來更多小衆優秀影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