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分析希區柯克的創作風格—以《群鳥》《後窗》《精神病患者》為例

作者:影君子曰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是一位非比尋常的天才,在電影的創作上具有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在他長達6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共拍攝了50多部電影,不光産量頗豐,在藝術成就上也同樣碩果累累,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作為世界首屈一指的“驚悚懸疑片大師”,他開創了“驚悚文藝片”這一電影類型,拍攝了《群鳥》《精神病患者》《狂兇記》等許多極具個人特殊意蘊的驚悚片,除此之外,對于麥格芬,精神分析法以及特殊視聽語言和特殊道具紐帶等在影片中的運用,都使得他的片子深深的打上了個人烙印,形成了獨屬于他的影片風格。

分析希區柯克的創作風格—以《群鳥》《後窗》《精神病患者》為例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驚悚片作為一種類型電影,在心理上滿足了觀衆追求刺激和獵奇的心理,通過帶給觀衆驚險,緊張,興奮,焦慮的體驗,進而擁有一定的粉絲閱聽人。希區柯克通常以對人物情節的設定和氛圍的把控來實作扣人心弦的效果。首先,在于人物與情節的設定上,其驚悚片主角通常選取你我周圍的普通人,這樣的角色設定能給觀衆強烈的代入感。試想一下,如果驚悚片的主角是超級大英雄亦或是FBI的警察,觀衆隻會覺得人物背景離自身過遠,進而使危機感大打折扣。是以《群鳥》的開頭大幅度鋪陳了女主與男主的愛情戲碼,狀似進入主題太慢,但實際上鳥店相遇搭讪,男女主追求愛情的場景都拉近了觀衆與主角的距離,一旦距離被拉近,對于接下來所呈現的驚悚效果則會錦上添花,更有身臨其境之感。其次,在情節上,恐怖來源“鳥”的出場也十分有趣。片頭所出現的特殊場景,一群鳥在廣場上飛翔引發觀衆的疑問,接下來,海鷗在海上襲擊了梅蘭妮,有一隻甚至撞死在安妮家的門口,再到後來凱茜生日宴會和學校群鳥的攻擊,導演對于鳥這一引發人們恐懼的元素一步步鋪陳,層層遞進,由一隻到一群,由雞不吃食、鳥類非正常行為出現的到群鳥攻擊,這種知曉異常,但異常卻始終沒有降臨的恐懼,就像是懸在脖子上的一把刀,帶給觀衆更強的懸念體驗。

分析希區柯克的創作風格—以《群鳥》《後窗》《精神病患者》為例

氣氛是奠定影片基調的内在叙事邏輯。一部成功的驚悚片中懸念與恐懼的渲染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其中,在視聽語言運用中最常見的是主觀鏡頭的運用,它打破鏡頭的客觀叙事,使觀衆以主人公的視點随着情節不斷推進。例如,《群鳥》中男主的母親進入農場丹的房間即采用的主觀鏡頭,一步步進入并環視整個房間,在這裡,導演還采取了消音的聽覺處理與視覺鏡頭的結合,這一手法通常會在戰争片中使用,音效效果等環境音的消失,會讓觀衆的全部精力集中于熒幕所展示的視覺元素,在這裡,對于丹房間淩亂的異常會被觀衆更好的注意到,也增強了觀衆内心的緊繃感。另一個運用得當的主觀鏡頭是影片結尾梅蘭妮舉着煤油燈上二樓的場景,這一鏡頭的使用在觀感上使觀衆覺得時間被延長,就像是潘多拉的魔盒,觀衆的注意力不在于門裡有什麼東西,而是在于打開門的這個過程。蒙太奇場面的排程,燈光及音響手法的綜合運用使懸念和恐懼無以複加。《後窗》中,不斷切換的視角鏡頭及主觀鏡頭的大量運用,意味着觀衆能看到的少了,讓觀衆和主人公處于同一認知,不再具有上帝視角,更平添幾分緊張與身臨其境之感。類似的呈現手法還有“最後一分鐘營救”,流暢的剪輯不斷來回地在罪犯、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之間切換,使觀衆對女主人公能否成功避開罪犯,從家中出來的緊張之情達到巅峰,正是這種探索的心理,使導演希區柯克無聲無息的控制着觀衆的情緒。

分析希區柯克的創作風格—以《群鳥》《後窗》《精神病患者》為例

麥格芬手法的使用是緊緊抓住觀衆心理,調動他們往下觀看欲望的重要東西,這在希區柯克的大部分影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驗證。從狹義定義來講,它是指某個推動戲劇發展的契機、情節,或者是角色們拼命追逐的可能不存在的東西,觀衆也可能不關心,它出現的目的在于引導觀衆沉浸于電影體驗。麥格芬手法最早的運用是在1941年奧遜·威爾斯執導的電影《公民凱恩》中的玫瑰滑闆,但希區柯克卻是把麥格芬運用到極緻的那一個,好比《蝴蝶夢》裡,曼德利莊園裡無處不在的麗貝卡夫人的影子,這一不存在的人物形象緊緊籠罩在觀衆與角色的心頭,作為全片的一個線索,推動情節的發展,勾起觀衆的探索欲。《精神病患者》中女主人公逃跑所帶走的5萬塊錢也同樣是麥格芬,它是推動故事發展的重要因素,可随着劇情的進一步發酵,它已不再重要。在希區柯克看來運用的最為出色的當屬《西北偏北》中的那一個,這是一部諜戰片,劇情中唯一提出的問題就是:“這些間諜在尋找什麼?”在芝加哥機場那場戲時,中情局的人向索希爾解釋一切,說:“他是一個做進口貿易的家夥”,“那他賣了什麼”“哦,那就是政府的秘密了”,在這,麥格芬被縮減為最純粹的表達模式:什麼也沒有。

分析希區柯克的創作風格—以《群鳥》《後窗》《精神病患者》為例

精神分析法的運用也是希區柯克所開創的獨樹一幟的表達方式。《精神病患者》中男主人公因目睹母親與情夫偷情受到刺激,殺死母親與情夫,因不堪内心痛苦的折磨進而産生了母親的人格,一方面,他在生活中扮演着孝順母親的乖順兒子形象,另一方面,他把母親早已幹枯的屍體從墳墓裡挖出來,表現出一個粗暴蠻橫的母親形象。這對于當時的年代,人格分裂在影片中作為真相揭露的運用所帶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實讓觀衆大呼驚奇,大為滿意。之後,希區柯克所拍攝的一系列影片,如《愛德華大夫》《後窗》《繩索》等都運用了精神分析法。這一創作手法也給了後來的導演許多啟示,如《緻命ID》便是《精神病患者》的更新版,影片以主人公的12重人格互相搏鬥為線索展開故事。

分析希區柯克的創作風格—以《群鳥》《後窗》《精神病患者》為例

正如尼采所說“藝術家本來就是一種已經停止的生靈,因為他停留在少年及兒童時代的遊戲之中。”電影大師希區柯克也是一樣,除了好萊塢特殊黃金年代所帶來的時勢造英雄外,他童年父母所帶給它的傷害,使他形成了自卑、恐懼、幽暗的性格,也正是這些成就了他“懸疑大師”的稱号。

文/周睿

編/肖洋

本文圖檔均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