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月18日,88歲高齡的鄧小平坐上了開往武昌的列車,開始了他的南巡之旅,這既是一次改變了中國經濟發展方向的一次旅行,也糾正了那些思想傾向搖擺不定的人民群衆,向人民和國際證明了中國堅持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性。
這次南巡之旅也是中國當代史上極具曆史意義的重要場面之一,鄧小平的出行給中國人民帶來一場春風,他的發言像把一粒粒種子撒向了大陸廣闊的土地上。
經濟嗅覺敏感的商業人士已經嗅到了強烈的商機氣息,掀起了下海經商的熱潮,無數人獲得了擺脫貧窮的機會,那是一個春天的時代。

那是一個春天的時代
<h1>90年代的時代背景</h1>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東歐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分崩離析,蘇聯這一最大的社會主義制度國家的解體使國際上反對社會主義的聲音愈來愈大,社會主義發展落到了低谷。
國内的一些群衆在未來發展形勢不明朗、國際反對浪潮的雙重影響下,加上社會“左”傾和“右”傾思想逐漸嚴重,對于社會主義的堅持産生了動搖。面對這樣一個棘手的情況,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已經88歲高齡的鄧小平本已退休,但還是不辭辛勞的開始着手市場改革。
鄧小平不辭辛勞的開始着手市場改革
這一年是發展的一個關鍵點,國際格局巨變,經濟全球化初露端倪,改革是否能成功,能否抓住新的發展機會趕上全球發展的列車對國内後續的市場經濟發展方向非常重要。
在1991年,一篇以“皇甫平”的筆名在《解放日報》上發表過對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看法。當時,對于這篇文章,不少的報刊提出了意見,改革開放到底是姓“資”還是姓“社”,姓什麼的問題一直是人民關注的重點。
引進資本主義企業是不是意味着要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大家對此争論不休,皇甫平發表的文章掀起了讨論熱潮,一些對此強烈不滿的人開始探查皇甫平的真實身份。在這樣的一個輿論漩渦下,鄧小平依舊不顧虛弱年邁的身體堅持南巡改革。
鄧小平不顧虛弱年邁的身體堅持南巡改革
<h1>南巡</h1>
十年動蕩後,國内思想傾向鬥争時刻發生,“左”傾思想的發展影響到了社會改革,“左”傾思想認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無異于發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這動搖了社會主義的發展初衷。
開放經濟特區引進資本企業是資本主義複辟的開始,威脅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面對這些聲音,鄧小平毅然決然的堅持改革。
開放經濟特區
當時鄧小平的出行目的被保密,所到地區的少數從業人員接到的通知也隻是簡單說明了鄧小平此行不宜大肆宣揚,做好安全保衛接待工作即可,鄧小平南巡途中的第一站武昌,在衆人期待的目光中,車門打開,鄧小平邁着緩慢但堅定的步伐走下了車。
鄧小平的神情依舊是那樣的慈祥,湖北省的主要上司人們向鄧小平彙報了武漢進來的發展,在火車站短短幾百米的距離中,大家走走停停。
鄧小平強調了部分官員幹部的形式主義作風,官僚主義氣息嚴重,說話辦事拖沓重複,不能精準的解決工作問題,對于此項作風一定要嚴抓,少說空話多辦事,多為人民解決困難才是第一重點,簡短的交談後,火車要開了,湖北省的主要負責人們向鄧小平握手送别。
南巡停留時間最長,關注度最高的是廣東,深圳和珠海,兩個國内經濟發展水準靠前的城市,印證了當時鄧小平開設經濟特區想法的成功,1984年,鄧小平為深圳特區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确的。”
鄧小平為深圳特區題詞
深圳特區的經濟發展向那些對經濟開發到底是姓“資”還是姓“社”懷有疑問的人做出了最有力的回答。
在深圳,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外資隻占小部分,對于外資企業,政府依舊樂意在稅收、政策方面進行管理,不必擔心外資企業占據半壁江山,深圳的發展速度向國内證明了改革的可行性,也想國外證明了中國擁有自己的經濟發展實力。
鄧小平強調,廣東的目标就是趕超“亞洲四小龍”,不僅僅經濟水準要趕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同樣也要超過他們,借鑒其适合當下社會發展的經濟制度和管理政策,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制度。
鄧小平提出那句著名的話:“改革不能像小腳女人,膽子要大一些,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要大膽地做,大膽地闖,錯了就糾正,對了就繼續做,不要怕。”
在深圳的港口,鄧小平久久眺望着對岸的香港,港口的風很大,吹得人們的衣衫飄飛,吹亂了神情向來堅毅的老人,考慮到鄧小平的身體,随行人員紛紛勸鄧小平上車,鄧小平依舊望着遠處的香港不發一言,他的眼神裡裝着期盼。
當年鄧小平與撒切爾的一番唇槍舌戰至今為人民銘記,那場會談結束後,撒切爾從會堂走出時表情深沉,雖在看見記者時立刻恢複了他的領袖風采。
但在之後不小心摔的一跤還是透露出撒切爾的心事重重,鄧小平也用自己的行動和态度告訴了每一個國家,中國的領土主權不容侵犯。
鄧小平與撒切爾的會談
<h1>實施改革,困難重重</h1>
市場經濟改革在現在看來是一個明智之舉,但在當時,不少人持反對懷疑的态度,推行改革沒有現在記錄的那樣簡單,面對種種質疑的聲音,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誰反對改革就讓誰睡覺去好了。”
鄧小平南巡
這句話在政治獨有的敏感性下曾被過度解讀,但鄧小平并未後退,依舊堅持改革,一定要讓中國富強起來,才有了現在的百花齊放的中國。改革開放不僅僅是制度上的改變,人們的思想也要進行改變,解放思想,扭轉原來的固化思想。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決定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節點,在新形勢下,不能持續之前的思想和政策,順勢而變,結合實際,才是發展的關鍵,固步自封就會落後,落後就會挨打,中華民族的複興必須要站在全球的角度上宏觀看待發展前景。
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強調了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百年不動搖,隻有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獲得人民的信任與支援,現在的中國還處于一個初步發展的階段,社會主義的發展是長時間堅持的,這需要中國人代代努力才能做到。
堅決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實踐總結,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的眼光去看發展看未來,解放社會生産力,促進生産力的發展,抓住時機,發展經濟。
同時,鄧小平對于“左”傾和“右”傾思想進行了批判,自建國以來,關于“左”的思想言論一直存在,未曾消失過,中國已經經曆過一次“左”傾思想帶來的嚴重損失,絕不能經曆第二次。
十一屆三中全會
“左”傾将引進資本主義說成要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威脅到了中國現在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和平發展,對于這種言論,必須時刻保持清醒。
警惕“左”影響到我們的思想,“左”傾是會影響到社會質疑建設的,“右”傾思想同樣要警惕,防止“右”的動亂,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信念不動搖。
對于改革到底是姓“社”還是姓“資”,鄧小平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标準”,看待改革問題,首先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産力,是否有利于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
時代在發展,中國必須吸收借鑒其他文明成果中的精華,破除之前不适合現代發展的思想和制度,學習接納世界各國的符合現代化發展的經營管理制度、生産模式。
鄧小平在南巡中提出的一系列觀點打破了長久以來一直橫亘在人民心中的一個疑問,解放了人民大衆的思想,為之後進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創了一個新局面。
<h1>意義深遠,運籌帷幄</h1>
同年十月舉行的十四大,強調了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各個地區開始紛紛響應經濟改革,一個地區帶動另一個地區,中國的經濟局面變成了一個并駕齊驅,奮勇前進的狀态。
1992年南巡是鄧小平最後一次在公衆面前露面,鄧小平在他畢生的歲月中一直在為中華民族複興而奮鬥,在南巡講話完畢後,鄧小平再度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上。
1992年鄧小平南巡
在國際上看來,一個人可以讓這麼龐大的國家在短時間内扭轉思想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同樣也是令人敬佩的。
鄧小平用他超前的智慧、卓絕的眼光為人民和國家找到了符合曆史發展的機遇,他深深地記着“落後就要挨打”這個道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千千萬萬烈士用鮮血換來的,他的内心一直期盼着國家真正地富足起來,不再為外敵所欺侮,鄧小平也做到了,是以,這次南巡在中國現代史上的意義不僅是一場思想的解放,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