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對自由的了解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多麼可愛純粹的想法。
當我對自由的向往是“想不幹就不幹”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沒有了選擇的權利,家庭、孩子、老人等責任擺在眼前,不敢跳槽,不敢失業,在機關小心翼翼存在着。
2021年4月,三十四歲的年紀,工作崗位還被空降兵給取代,内勤崗硬生生被逼到一線銷售崗,直面末尾淘汰,措手不及。那段時間精神焦慮、坐立不安、夜不能寐,甚至晚上需要喝點酒微醉才能入睡。每天都在擔心一件事“我被淘汰了怎麼辦?”反複問自己,問老公,得不到老公一句“我養你”的回複。覺得好累,能讓我停靠的港灣都沒有!
極度焦慮、緊張、壓抑的氛圍籠罩着整個家,老公不敢跟我搭腔,孩子不敢靠近我。獨自沉浸在自己營造的悲觀世界裡,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隻能刷手機追劇麻醉自己。或者鑽牛角尖“為什麼我的崗位被人頂替?為什麼我沒有裙帶關系?”抱怨自己為何如此平庸。
不敢花錢,不敢消費。随時随刻擔心害怕會失去唯一的經濟來源。
“不滿意但又不主動離開的環境,會像空氣,時刻翻滾着我們的不快樂,是一種滲入骨髓的消耗”就是這個意思,偶然看到這句話,我現在就是這個狀态,不滿意的工作環境,又離不開的謀生崗位,為什麼呢?怎麼辦呢?
因為書讀少了,想不明白,弄不懂生活中的問題,看不清人和事,關鍵是我們讀書太少了,自身的認知水準有限。一個人容易焦慮,是因為他總是思慮過度,想的多做的少。說的不就是我?害怕失去工作,就努力适應工作,先做再想,焦慮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平白添堵,貶低自己。
回憶學生時代,自己也曾是那個書生意氣的少年,愛讀書,愛摘抄直擊心靈的佳句。重拾少年時期的夢想 ,多讀書,豐富工作之餘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認知水準,思維方式,緩解焦慮,愉快生活。
最近在讀王龍老師的《人間物語》,第一篇有這樣一段文字。
像植物一樣幸福 像動物一樣幸福

開花,結果,恣意生長
奔跑,覓食,交尾
它們還生活在伊甸園,渾然不覺地享福着,昏天暗地快活着。
多麼輕松愉快,多麼令人羨慕。
人,本來也是在園子裡的 隻因吃了智慧果,睜開了眼 有了知識,看見了自己赤身裸體,有了羞恥心,計較起了得失。從此,被逐出了伊甸園,失去了渾渾噩噩過幸福日子的權利。
當你累了,倦了,不防暫時像動物一樣,吐出智慧果,活好當下,停止一切焦躁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