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普洱茶還真的是學無止境?

寫這篇文字,純屬臨時起意。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即便犯錯了,相對蓄意而言,可能懲處會輕微一些。

想到這裡,膽子便稍微大些了。那我開始說了!

普洱茶還真的是學無止境?

打開電腦是準備報仇的,下午下棋輸了兩盤,耿耿于懷,果然勝負心強,隐約看到杠精的本色。

坐等開機(大概不良網站習慣性浏覽,每次開機感覺要花半小時),翻看下午和一位茶友的聊天記錄,我的茶友群裡,卧虎藏龍,确實許多人,對于普洱茶的了解相當深刻。我想,這一定源自對普洱茶深沉的愛,以及廣泛的實踐。

認真閱讀一下聊天記錄,感覺很有道理,甚至越看越震撼,情不自禁出神了發呆了很久,聯想并思考了很多。下面簡單将我們的聊天内容,茶友的觀點,我的想法表達出來:

茶友觀點:喬木很優秀,相當有良心,單株甜和苦,沒有問題,但古樹挑采,偏柔了。可能是工藝問題,或者揉撚後類似黃茶工藝堆放了?

然後茶友嘗試幫我找出原因:也可能蒸壓時間長了或者有點堆悶工藝的口感。總之苦澀去得有點多了。

普洱茶還真的是學無止境?

對于這個推論和假設,站在我的角度,當然是不成立,因為古樹,挑采,單株的工藝都是一樣,揉撚等等流程我也全程都在,不可能揉撚後還悶堆。

茶友認為我的老曼峨古樹挑采,苦澀感太輕,甜度高,關鍵她認為這個甜不是茶葉本身的甜,而是發酵的甜,對此還特意進行了甜的解釋:甜味分為發酵的甜和茶葉本身的甜。本身的甜會更清爽一些,發酵的甜會有成團的糯的口感,尤其古樹料,甜得比較直接。

另外可能的原因是我們揉撚不充分,是以苦澀度低,耐泡度高。對于這個假設,茶友是這樣說的:樹齡大的茶樹,很多持嫩性·不高,革質化嚴重,揉撚都不好揉,内含物質就析出得慢,苦澀可能也就更不明顯,耐泡度可能相對較高。

另外,根據聊天内容看,似乎這位茶友認為我的古樹挑采,太柔,苦澀太低,這些特點并不是真正古樹的特征,反而是指我餓古樹挑采僅僅是到了一定的樹齡,但還不夠老。(這也讓我感覺沖突,是不是像我的混采,普通古樹那種重些的苦澀感,便反而是足夠古的樹的特點?)對于此,她的解釋是這樣的:茶樹到了一定年齡,尾水是會表現細膩和甜,澀比較弱。但是再老一點,表現的不是這個,而是水路,水路細,清晰感強,有力度!水路細是什麼?很多人以為水路細就是細和柔。

這應該是說我們的古樹挑采過于柔,苦澀太弱,缺乏力度。這些綜合表現整體來說,要麼是工藝或其他方面出了問題,要麼是樹齡不夠,算不上真正的古樹。

另外,茶友還說了一個觀點:什麼是耐泡度?是濃強度?還是苦澀弱了就是酸出水味?還是一直泡都甜就是有滋味?

這個需要大家來回答,大家認為怎樣算是出了水味?

另外茶友認為很多人對于普洱茶的評判标準大概就是耐泡度和尾水甜不甜,細不細,柔不柔,這是不充分的。而應該是“在不在包容範圍内”。我的了解大概是所謂的耐泡度,水路,很多人偏向于個人的标準為依準,屬于文科生的思維模式,是不準确的。比如曼糯,如果一款曼糯古樹,不苦不澀,甚至澀比苦化得還快,不僅不能證明這款曼糯是好茶,甚至反而證明這款茶不是曼糯!

對于這位茶友認為的判斷标準,我的了解大概是如此意思。這一點我倒很早以前便說過,和茶友的看法頗為一緻。

誠然,我深刻知道這位茶友絲毫沒有惡意,僅僅是站在我們的角度,從完美出發,去找尋可能的缺點。

普洱茶還真的是學無止境?

但其實我被說得有點懵逼了。主要問題是:老曼峨挑采不夠苦,不夠澀,甜度高,到底是不是老曼峨古樹本來的優點?還是說老曼娥但凡苦澀的味道不夠,便顯得不是老曼峨了?

那豈不是普通的混采,普通的古樹,更符合老曼峨的定義?當然,我之是以這樣說,是站在我的角度,因為非常明白工藝是統一的,不存在以上說的任何纰漏的地方,最終的呈現出來的就是每一種樹齡的茶的真實模樣!

那麼問題就出來了,第一,我們的茶,自然是真材實料标準的茶。

第二,這位茶友絕對是非常資深的茶友,對于老曼峨的認知非常深刻。幾近專家水準,但對于我們真正的标準的古樹挑采,卻因為表現過于優秀,或者說表現得不像印象中的老曼峨古樹的味道,而質疑。這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

這個問題并不是說我的茶友不了解老曼峨,這個問題也并不是說我的古樹挑采存在弄虛作假或者工藝改變。僅僅是說明了高手對于這款茶的判斷,和他本來真實模樣,産生了沖突!

進而我們可以延伸推斷,連我們老曼峨的專家級别的茶友,都會對真正的老曼峨産生質疑,甚至把我們以為的優點,還能有理有據地說成類似于缺點的特點。

那麼作為我們普通的茶友,作為我們對于茶的認知尚處于淺薄的茶友來說,把一款茶的缺點了解為優點,優點了解為缺點,便不是小機率事件。

茶友們,細思極恐呀,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說明茶,還受到我們主觀意識的影響。于是感歎所謂茶的标準,便沒有的标準。

普洱茶還真的是學無止境?

最後,鄭重聲明,沒有對這位茶友的絲毫不敬,反而感謝發自肺腑。給了我全新的視覺和思維模式,同時對于茶的了解,真正上升了一個境界。沖突,沖突轉化等哲學的意識形态,在茶裡依然存在,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

另外,我認為正是這位茶友的質疑和看法,站在我的位置能排除所有假設,是以更加證明了我們的老曼娥古樹挑采,就是如此這般的真實,也可以說是真實的優秀!

海濤做茶,最開心的事莫過于收到茶友們的回報,無論是贊美還是批評,我真的都是欣喜若狂!這是我動力,激情的來源!感謝每一個用心給予回報的茶友,謝謝你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