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混迹于歌妓場所的喬吉,譜寫了一曲《折桂令》,唱盡中年男人之苦

每每提及中國古代詩歌體裁時,總繞不過“唐詩宋詞元曲”,唐詩宋詞所有人從小背誦到大,是以耳熟能詳的詩詞能張口就來。但元曲呢?如果你随便問一個人,問他能不能背誦出超過十首的元曲,絕大多人都會回答“不能”。 事實上,元曲的數量和文學水準絕不亞于唐詩宋詞。王國維先生說:“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而莫著與元曲。”元曲上承詩詞的清麗婉轉,下揭民間疾苦,寫情愛則百轉千回,寫社會則鋒芒直指社會弊端,字裡行間自有絕美意境、深摯感情。

混迹于歌妓場所的喬吉,譜寫了一曲《折桂令》,唱盡中年男人之苦

在元代,更是從販夫走卒到廟堂天子都樂于創作和欣賞的。 可惜與唐詩宋詞比起來,傳唱度未免低的離譜。 低到什麼程度? 所有的元曲大家中,隻有三個人的文集能夠流傳于世。 這三個人分别是,張可久、張養浩和喬吉。 張可久因一句“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而被世人知曉,張養浩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因被選入國文課本才被反複誦讀。 喬吉呢? 想來沒什麼人對他有印象,他就像元曲于當今的印象,低調,尴尬,不為人知。 但其實在任何一本元曲選集中,喬吉所占的篇幅都應是最多的。 他的才華本不該被埋沒。

混迹于歌妓場所的喬吉,譜寫了一曲《折桂令》,唱盡中年男人之苦

喬吉(1280-1345年),字夢符,号笙鶴翁,我國元朝中後期傑出的雜劇、散曲大家,他對我國戲曲散曲的繁榮發展做出過突出的貢獻,明清文人多把他與張可久并稱為元散曲兩大家;今人論元曲,則将之與關漢卿、馬緻遠、白樸、鄭光祖、王實甫并稱為“元曲六大家”。

混迹于歌妓場所的喬吉,譜寫了一曲《折桂令》,唱盡中年男人之苦

喬吉很倒黴,有生之年的幾次科考均落第,是以後來索性不再求取功名,最終一生未仕。但百無一用是書生,沒有功名便無出路,生活陷入困境的喬吉,隻好寫些散曲賣給戲院酒樓,換點小錢聊以度日。是以他所存的二百多首散曲中,多以描寫男女愛情及婚姻故事的為主,語言華麗,曲風婉麗。

混迹于歌妓場所的喬吉,譜寫了一曲《折桂令》,唱盡中年男人之苦

剛開始時,喬吉因為沒有名氣也沒有人引薦,歌妓們不肯唱他的散曲。但喬吉生得“美姿容,善詞章,”他的作品得到戲樓裡的頭牌歌妓,嗓音甜美、嬌美如花、清高孤傲的李楚儀的青睐,李楚儀對喬吉惺惺相惜,唱他的詞曲,聆聽他的心聲。平生湖海少知音,李楚儀的賞識與關愛,慰藉了喬吉那顆孤寂的心,沒有媒妁之言,沒有世俗裡的繁文缛節,一對才子佳人開始了幸福的生活。

混迹于歌妓場所的喬吉,譜寫了一曲《折桂令》,唱盡中年男人之苦

隻可惜好景不長,真心相愛的兩個人,卻為世人所不容。因為青睐于清貧如洗的喬吉,李楚儀遇到嘲諷與謾罵,戲子怎會有真情,隻不過是尋個新鮮罷了。而苦心創作散曲的喬吉,也被文人墨客所譏諷,靠着女人撐場面,非大丈夫所為也……冷嘲熱諷如一支支利箭刺向他們,最終,真愛也必須向現實低頭,他們的愛情故事因輿論壓力而夭折。

混迹于歌妓場所的喬吉,譜寫了一曲《折桂令》,唱盡中年男人之苦

人到中年,考試落第,情場失意,無一如願,喬吉内心的苦楚,正如他那首散曲《折桂令·客窗清明》所唱的一樣:

“風風雨雨梨花,窄索簾栊,巧小窗紗。甚情緒燈前,客懷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發,五十年春夢繁華。蓦見人家,楊柳分煙,扶上檐牙。”

混迹于歌妓場所的喬吉,譜寫了一曲《折桂令》,唱盡中年男人之苦

喬吉吟唱道,緊窄的窗戶,小巧的窗紗,拓露出一方視野的空間。窗外飄打過多少陣風雨,而梨花還是那樣的耀眼。不須說客燈前黯然的心緒,孤枕畔旅居的傷感,我的思念總是飛向很遠很遠。太多的清愁催出了三千丈的白發垂肩,再久的繁華不過是春夢一現。忽然間,我發現居民家飄出一縷縷輕煙,從楊柳樹兩邊升起,漸漸爬上了高聳的屋檐。

混迹于歌妓場所的喬吉,譜寫了一曲《折桂令》,唱盡中年男人之苦

這首元曲,讀完給人一種孤苦伶仃的感覺!真的是“風霜雪月五十秋,味在心頭, 無計前塵成舊夢,濤聲依舊”!這人哪,真的是一晃就老了!人一老,就格外念舊,就格外地愛回憶,在苦澀的回憶當中,品味人生的艱難,真的是道不盡說不完呀!

混迹于歌妓場所的喬吉,譜寫了一曲《折桂令》,唱盡中年男人之苦

懷着一腔愁緒,坐在燈下,心事,就如海水一樣,漫過心田,無處歸依……“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漂泊在異鄉的人,心情要多複雜,就有多複雜,還無處可以訴說!轉眼間,已經年過五十,都說這個年歲,應該是人生的最好時光了,可是,一切卻都如一場繁華的夢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