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研究為海洋保護提供新思路

新研究為海洋保護提供新思路

在德斯溫特德群島的原始海洋探險中,一群蓋伊拟隆頭魚向鏡頭靠近。攝影:ENRIC SALA, NATIONAL GEOGRAPHIC PRISTINE SEAS

撰文:LAURA PARKER

  海洋保護運動得到了70多個國家支援,旨在到2030年之前保護全球30%的海洋。雖然這項運動雄心勃勃,但到目前為止收效甚微:隻有7%的海洋受到保護,2.7%受到高度保護。

  “‘到2030年之前保護全球30%的海洋’這個想法太樂觀了,”秘魯漁業科學家Patricia Majluf說。面對漁業機構的強烈反對,她一直在努力建立秘魯的深海保護區。秘魯隻有不到0.5%的近海水域受到保護。拟定的納斯卡海嶺海洋保護區位于一座海底山脈上,這座山脈從秘魯海岸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有望在今年春季獲批。屆時秘魯受保護水域将會擴到8%。

  漁民們說,對于南美洲和各地的開發中國家來說,很難放棄近三分之一的海洋。全世界都能聽到反對大規模擴大海洋保護區的聲音,随着捕魚量減少,再加人口增加導緻海産品需求量增加,自然資源保護者和漁業利益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

  發表于3月18日《自然》雜志的研究旨在極大地改變這種說法。研究表明,保護30%的海洋不僅能恢複海洋栖息地的物種多樣性,每年還能增加800萬噸漁獲量,相當于目前的10%。而且還有額外的好處:這麼做可以減少拖網漁船給海洋帶來的深海碳排放量,用“便宜、自然的解決方案”應對氣候變化。

  “從海洋中獲得更多食物的唯一辦法是保護更多海洋,”研究首席著者、海洋生态學家、國家地理學會的駐地探險家Enric Sala說:“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漁獲量一直在下降,而保護海洋會讓我們永遠受益。”國家地理學會部分資助了這項研究。

針對性保護

  在這項研究中,由26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分析了全世界未被保護的海域,計算哪些海域受到過度捕撈、栖息地破壞和碳排放的威脅。研究團隊包括經濟學家、海洋和氣候科學家,他們繪制了全球範圍内,可以為魚類資源、生物多樣性和氣候帶來最大收益的保護區地點。

新研究為海洋保護提供新思路

聖約瑟夫環礁是一個有海洋保護區的自然保護區。攝影:THOMAS P. PESCHAK,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科學家表示,這些發現建構了一個架構,各國可以利用這個架構,根據優先度,分别或一起解決三大挑戰。完全解決這三個問題,需要保護至少30%的海洋。但各國可以集中解決關鍵區域的保護問題,而與各國單獨行動相比,全球合作建立具有戰略意義的保護區則能事半功倍。

碳排放

  這項研究首次嘗試分析海底拖網捕魚和疏浚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對扇貝無脊椎動物可能帶來的影響。根據研究的說法,海洋沉積物是地球上“最大的有機碳儲藏庫”,也是長期碳存儲的關鍵。

  研究稱,當沉重的漁網拖過海底,攪動沉積物,并釋放出碳,“這可能會加劇海洋酸化”;同時降低海洋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加碳在大氣中的積累,導緻全球變暖。

  Sala和同僚承認,目前還不知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會因為海底拖網捕撈增加多少,但他們表示,因為全球的拖網捕撈不多,隻要保護3.6%的海洋,就可以消除90%的風險。最容易受碳排放影響的地方位于大陸架,包括中國的專屬經濟區、歐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區和秘魯的納斯卡海嶺。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将于10月在中國昆明召開,科學家主張加強全球在海洋保護方面的合作。聯合國希望190個國家能簽訂一項關于生物多樣性的協定,以實作“到2030年之前保護全球30%的海洋”計劃。

  “這是我們這樣做的原因之一,”國家地理學會原始海洋項目的負責人Sala說:“我們需要有足夠的科學依據,任何政治手段都無法幹涉。現在,我們正處于收益遞減階段。海洋無法吸收我們造成的影響,跟不上我們速度。我們需要給海洋更多空間,這樣它才能繼續為我們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提供一切。”

  科學家說,大部分所謂的優先保護地點都位于沿海國家的專屬經濟區内,即距離海岸370.4公裡的區域。公海水域受國際法律管轄,少數建立在公海上的海洋保護區也能為恢複栖息地和魚類數量帶來巨大效益,包括印度洋的馬斯克林深海高原,非洲和南極洲之間的西南印度洋山脊,以及兩座巨大的水下山脈:大西洋中脊和秘魯的納斯卡海嶺。

世界上最豐饒的水域

  納斯卡海嶺是火山活動形成的水下山鍊,保護這裡也就意味着保護地球上最豐饒水域的物種多樣性。納斯卡海嶺是深海鲨魚的栖息地,劍魚和竹莢魚的孕育地,也是藍鲸遷徙途中的停靠點和繁殖地。在海嶺及周圍生活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中,有超過40%是這裡所獨有的。新海洋保護區的標明區域裡,有很多受到威脅、瀕臨滅絕、數量減少的物種,這裡生态環境脆弱,正緩慢地從人類的侵擾中恢複。

  拟定的海洋保護區近7萬平方公裡,占秘魯水域的7.3%。Majluf是非營利環保組織“秘魯海洋”(Peru to Oceana)的副總裁,她說,如果開放捕撈小鱗犬牙南極魚,會對海底山造成破壞,而保護這片區域可以防止這種破壞。小鱗犬牙南極魚是一種智利海鲈魚,漁民們會用長長的海底拖網進行捕撈,在拟定的保護區内,目前的年捕撈量不到7%。

  Majluf說,保護納斯卡海嶺也有助于防止中國船隊進入秘魯水域捕撈鱿魚。她沒有參與此次研究。

  如果納斯卡海嶺海洋保護區最終确定,秘魯承諾保護10%的水域将隻剩下2%。Majluf說:“我們未來的計劃是建立靠近海岸的小型海洋保護區,并解決人類的其他活動帶來的問題。”

(譯者:Sky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