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台灣青年帶着祖傳的族譜跨海尋根的故事。他用行動告訴台灣的同輩:參天大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莫讓母親河變成一條陌生的流水。弄清從何處來,才會明白向何處去
回家,就是最好的禮物
——台灣青年吳贊軒尋根記

第一次回鄉,吳贊軒(後排左二)在祖厝磚子庭與當地宗親合影留念。(資料圖檔)
阿公的族譜
台海網6月6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你有多久沒看族譜了,還是根本就沒看過呢?你的祖先從哪裡來?什麼時候來的?你知道嗎?……”很難想象,這是眼前這個不到30歲的台灣年輕人從少年時期就一直在追尋的問題。吳贊軒是台北人,其家族于清嘉慶年間從泉州晉江渡海來台,世居台北艋舺。
第一次看到族譜是吳贊軒上國小時。那時,一次學校的社會科學作業要求大家聊一聊自己家族的曆史。于是,他回家便央求阿公(閩南語:祖父)吳翔鵬來“講古”。他記得,那天阿公從床頭櫃裡鄭重地拿出一本泛黃的厚厚的線裝冊子,裡面阿公還工工整整地寫有考據和更正。“當時的一個反應是,哇,這上面的字好漂亮。”原來,這就是記載了吳氏家族200多年變遷的珍貴族譜。
阿公說,吳家遷徙來台後,主要經營船頭行商,做來往大陸的貿易,祖上累積了不少财富。家族的吳源吉船頭行,用的是戎克船,船就停在現在台北萬華的第三水門碼頭。贊軒的太公(閩南語:曾祖父)吳根銘幼年時,家裡人常帶他到自家船上“解解饞”,因為每次船靠岸,總是滿載從大陸運來的各種貨物,其中自然不乏好吃的。阿公十歲左右還曾跟船回過一次晉江老家。後來,1930年的一場大火,家中一切化為灰燼,家族事業又發生種種變故,祖傳的唯一寶貝,就是這本大火中搶救出來的吳氏族譜。
仿佛不經意間打開了一扇門,從此,“家族故事”便成了爺孫倆最愛聊的話題,而吳贊軒也是家族中對阿公“講古”最有興趣的聽衆。上了國中,有一天阿公突然把吳贊軒叫到跟前,鄭重地把吳氏族譜交到他手裡:“這是我們吳家的根脈和記憶,你一定要好好保管。”
十幾歲的吳贊軒手捧族譜,仿佛拿到了一個家族的密碼,而疑惑也随之而來:當年曆經千辛萬苦渡過“黑水溝”的吳氏祖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族譜上寫的“泉州府晉江縣南門外二都磁竈鄉磚子庭”究竟在哪裡?“記得小時候,阿嬷每次祭拜前,一定會先念到這個地名。”這個如此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是祖輩們的故園,也是少年吳贊軒暗暗記在心裡,一定要回去看看的原鄉。
吳贊軒找到祖籍地後,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資料圖檔)
尋找磚子庭
2010年,吳贊軒如願到大陸交換學習一年。遊曆大好山河,訪故宮、登長城……課本裡的一個個地名成了眼前真實的存在,讓他激動不已。盡
管如此,族譜上的祖厝“磁竈鄉磚子庭”,卻依然是他魂牽夢萦的地方。
次年,吳贊軒自北京交換學習結束準備返台,好朋友們組織吃“散夥飯”。席間,他經人介紹認識了一個南方來的女孩吳婉萍。她自我介紹來自廈門,愛開玩笑的吳贊軒不加思索地回應:“我來自泉州晉江耶!”女孩說:“其實我也是晉江的,目前住在廈門。你是晉江哪裡的?”吳贊軒回答:“磁竈的。”這讓吳婉萍
欣喜不已,因為那就是她的家鄉。于是,他倆相約下次家鄉見。
2013年的寒假,吳婉萍向吳贊軒發出邀約,自己一家從廈門回磁竈過春節,剛好可以帶他回老家尋根,吳贊軒立即訂了機票,行囊裡裝着的,就是那本吳氏族譜。到了晉江火車站,吳婉萍一家早已等候多時。顧不上吃午飯,吳贊軒便請他們帶自己趕到晉江磁竈鎮。聽吳婉萍介紹,鎮上主要燒制出口瓷産品,是以得名。台灣的莺歌燒瓷工藝也是發源于此。目前,這裡仍是以吳姓為主的村落。
吳贊軒的第一站是鎮上最大的宗祠“磁竈梅溪吳氏大宗祠”。吳贊軒記得,那天天氣晴好,院落中老人們
正在打牌,由于當地泉州口音與台北差别很大,他隻得請吳婉萍媽媽當翻譯。老人們弄清他的來意後,建議他到另一個村落的吳氏宗祠去打聽。走在家鄉的土地上,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吳氏宗祠,足見當地對于宗族觀念的重視。途中路過不少大紅的閩南院落,許多人在自家厝埕外曬晾手工金紙,熟悉的鄉音和功夫茶的清香一路相随,“雖然從未來過,卻又感覺如此熟悉”。
到了下官路村的吳氏宗祠,在祠堂裡泡茶聊天的老人們聽說有台灣同胞回來尋根,立刻圍了上來,大家拿着吳贊軒的族譜看了又看,一位老人家突然說:“磚子庭我知道呀,我這就帶你去。”一棟兩進的院落,廳堂放置吳氏祖先牌位,一位老奶奶正在煮飯。吳贊軒上前詢問,老奶奶叫蘇敏治,在這裡已經居住了大半輩子。經她證明,這兒就是族譜上記載的祖厝“泉州府晉江縣南門外二都磁竈鄉磚子庭”。磚子庭已有460多年曆史了,門口的一塊大石頭還是明朝時候留下的。當年用的是最好的木頭,頂梁也沒有一根釘子,全部是卡榫結構。蘇敏治奶奶激動
地說:“以前就聽說有支脈去台灣讨生活,後來斷了聯系,每年清明我都代他們到祖墳掃墓,希望祖宗保佑他們在台灣一切都好,今天台灣的吳氏後人終于回家了!”
故鄉的梅溪
經過比對,吳贊軒族譜上記載的第一世祖先舉公至第十三世祖仲哲公,與磚子庭所存族譜記載完全一緻。“阿公,你給我的族譜與大陸祖庭的族譜對接上了,我找到我們家的根了。”吳贊軒在磚子庭對着祖先牌位深深地鞠了三個躬。離開磁竈,他特意把自家族譜的影印件也留了下來:“吳氏家族不能少了我們台灣這一支。”
返程路上,車子路過一條河,吳婉萍爸爸介紹說,這是梅溪,晉江縣境内最大的内陸河,上遊有梅嶺,取名梅溪。“梅溪?!這不就是我家祖宗牌位上的堂号嗎?小時候,一直不知道梅溪是什麼意思,原來這就是我們家鄉的母親河。當年,吳家開台祖吳金鐘公也許就是從梅溪登船,背着行囊前往台灣的吧。阿公十歲那年是不是從這裡上岸,回鄉和宗親吃了最後一次團圓飯呢?”吳贊軒趕緊下車,把水壺裡的水倒空,俯身從梅溪裝了一整壺水帶回台灣。從此,這壺家鄉水就一直供奉在吳贊軒台北家中祖宗的牌位前。
2015年,吳贊軒研究所學生畢業,選擇到大陸一家大型企業工作,到處出差成了工作常态。路過福建,他都會回磁竈老家看看。吳炳坤是吳贊軒在磁竈的宗伯叔,吳贊軒回家,他一定設宴,把當地吳氏宗親請來吃個團圓飯,再拉着他到自家住下。閩南人在中元等節日有祭祖的習慣,吳炳坤也都不忘拍照、錄視訊發給吳贊軒。2015年,磚子庭修葺一新。兩年後,磁竈吳氏族譜重新修訂,失散已久的台灣支脈終于得以錄入磁竈吳氏族譜内。
除了把兩岸的家族故事與親戚朋友共享,吳贊軒還在臉書上開設文史專頁與網友互動。他告訴記者,一些台灣的年輕朋友此前也許從沒看過自家的族譜,祖先從哪兒來都不知道。通過網絡交流,慢慢地開始有人與他交流自己家族遷徙變遷的故事,嘗試去了解自己的根脈所在。“以前總以為一定是要衣錦還鄉,光宗耀祖才能回去。我年紀輕,一個人背個包就回去了。磁竈的長輩跟我說,‘回家,就是最好的禮物’。這讓我很感動,也希望讓更多台灣年輕朋友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