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馬假日》劇照
奧黛麗·赫本(Audrey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奧黛麗赫本(1929—1993),原名奧黛麗赫本拉斯頓,出生于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知名舞台劇與電影女演員,晚年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特使。
父親是英國銀行家,母親是荷蘭貴族。奧黛麗·赫本一生上演了無數影片,也獲得了無數榮譽。比如她曾多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和威尼斯電影節獎。她的電影生涯長達60年之久,是好萊塢曆史上光輝燦爛的常青樹。
赫本童年
奧黛麗·赫本生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父親約瑟夫·維克特·安瑟尼·赫本-魯斯頓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荷蘭貴族後裔,襲有男爵的封号,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
赫本六歲開始就讀于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1938年),但旋即遇到父母離異,父親離開了家庭,之後赫本離開英國跟随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娘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恒音樂學院(Arnhem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二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占領。當時的身份檔案大多為手寫,為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母親篡改了自己的身份檔案替她制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達·凡·赫姆斯特拉(EddavanHeemstra,Edda與Ella在字母上隻是一筆之差,便于僞造),但是這個名字從未合法登記過。
當納粹侵占安恒後,由于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财産被占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抓入集中營,母女倆被迫過着貧困的生活。在戰争的饑荒期間,赫本經常靠郁金香球莖以及由烘草做成的“綠色面包”來充饑,并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她日後瘦削的身材。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煉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窮到要穿上最難捱的木制舞鞋也沒關系。在此期間,赫本曾為荷蘭地下遊擊隊秘密工作(包括表演芭蕾舞募集捐款、傳遞情報等),為反法西斯戰争做出貢獻。1944年安恒戰役,此時16歲的奧黛麗成為一名志願護士,戰役期間很多盟軍傷兵被送到了赫本所在的醫院,其中一名受傷的英國傘兵在赫本和其他護士的幫助和照護下康複,這名傘兵就是後來的導演特倫斯·楊,他在1967年執導了赫本主演的《盲女驚魂記》。
踏入影壇
二戰後,1948年,赫本與母親(赫本父母于1938年離異)帶着省吃儉用存下來的100英鎊遷至英國倫敦。她在這邊打工邊尋找深造的機會。1948年,赫本進入著名的瑪莉·藍伯特芭蕾舞學校(MarieRambert`s)學校學習芭蕾舞,期間曾因沒錢繳學費傳回荷蘭,并在一部荷蘭影片《荷蘭七課》中飾演一位空姐——一個跑龍套的角色。經過數月訓練後,赫本被告知她不适合當芭蕾舞者。為了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她轉而成為兼職模特兒,并參與歌舞團演出;這年赫本擊敗多數應征者,成為音樂劇《高跟紐扣鞋》(HighButtonShoes)的合唱團員。由于表現突出,她正式參與了另一部音樂劇《鞑靼醬》(SauceTartare)的演出。1951年,赫本首次在英國電影《天堂笑語》露臉,正式成為電影演員,并在一些電影中扮演較次要的人物。之後她在電影《雙姝豔》裡施展舞技,同時接演另一部電影《蒙特卡羅寶貝》(MonteCarloBaby)。為了拍攝後者的法國翻拍版《前進蒙特卡羅》(NousironsàMonteCarlo),奧黛麗到法國出外景,期間演出意外被坐在台下的法國著名女作家高萊特夫人一眼便認定她是自己作品《金粉世界》(Gigi)中“姬姬”一角的化身,便邀請她到紐約好萊塢出演音樂劇《金粉世界》的女主角,進而開啟赫本到美國發展的機緣;同時,她還被《雙姝豔》導演推薦給威廉·惠勒,參加了其新影片《羅馬假日》試鏡,獲得非常好的贊譽,進而得到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奧黛麗·赫本到美國正式參與舞台劇《金粉世界》的演出。她在其間十分出色,廣受人們的歡迎,并是以獲得世界戲劇大獎(TheatreWorldAward)最佳女主角。但為趕拍《羅馬假日》,她在《金粉世界》裡的演出被迫在巡回八個月演出後結束。這年因無法兼顧事業與婚姻,她取消與未婚夫詹姆士·漢森(JamesHanson)的婚約,但兩人日後仍保持良好的友誼。
1953年,并與好萊塢名影星格裡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正式上映,由于成功刻畫劇情,該片放映後迅速風靡世界。赫本在片中扮演楚楚動人的安妮公主,表現出公主高貴、優雅的氣息,外貌優美脫俗,體态輕盈苗條,一頭黑色短發,在金發性感女郎風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觀衆的目光。尤其剪成赫本頭表現出的天真無邪,使她成功赢得多數人的贊賞,“赫本頭”一下子成了國際流行發式。一時間,赫本成了國際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聞片,電視台用黃金時間贊美她。大量的報紙欣喜若狂地贊美她的美貌、活力、妩媚、典雅,人們稱贊她是繼嘉寶和褒曼之後的最佳女演員。許多報紙評論稱贊赫本說:“一位新嘉寶誕生了!”。據說英格麗·褒曼在意大利觀看《羅馬假日》時,竟發出一聲驚叫,她丈夫羅西裡尼問她:“你為什麼叫喊?”褒曼說:“我被奧黛麗·赫本深深感動了。”赫本不僅俘虜全世界億萬青少年的心,同時連評論家們也都不知不覺被她吸引。1954年3月25日,赫本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三天後,因《美人魚》中的精彩表演再榮獲托尼獎(TonyAward)殊榮。
1954年她與亨佛萊·鮑嘉、威廉·荷頓一同演出比利·懷德拍攝的愛情片《龍鳳配》。由于《美人魚》的演出加上抽煙過量,赫本在醫生的建議下到瑞士修養,不久接受一同參與《美人魚》演出的演員梅爾·費勒(MelFerrer)的求婚,兩人于9月24日步上紅毯。
1955年奧黛麗·赫本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可惜未獲獎,同年因意外首度流産。之後幾年,她主演的《戰争與和平》、《甜姐兒》、《黃昏之戀》等片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聲勢扶搖直上。但丈夫梅爾的演藝卻遭遇挫折,逐漸轉到幕後。1959年赫本三度懷孕,為防止半年前的流産再度發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約,直到生下第一個兒子西恩·赫本·費勒(SeanHepburnFerrer)後才同意主演《蒂凡尼的早餐》。
轉型
雖然《蒂梵尼的早餐》的作者原屬意瑪麗蓮·夢露飾演女主角霍莉·戈萊特麗(HollyGolightly),拍攝過程赫本也一度為了主題曲是否采用亨利·曼西尼(HenryMancini)與約翰尼·莫瑟(JohnnyMercer)的《月亮河》(MoonRiver)而與電影公司起沖突,是事後證明她的演出與堅持是對的:1961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兩項音樂性獎項,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部片她的演藝生涯再創高峰,但她開始挑戰更有演技難度的作品。
同年年底,赫本接下《雙姝怨》的演出,但評價平平;之後的《謎中迷》試圖挑戰懸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還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 ,這部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歌舞片獲得8項奧斯卡的獎項,但主演的赫本卻因由别人幕後代唱的關系無法獲得提名。
晚年
1980年冬赫本遇見了羅伯特·沃德斯,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影響了赫本原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在赫本與安德烈·多蒂離婚後,兩人最後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
赫本晚年,仍然老骥伏枥,為公益事業發着光和熱。1988年,她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在這個職位上,她不時舉辦一些音樂會和募捐慰問活動,并不時造訪一些貧窮地區的兒童,足迹遍及埃塞俄比亞、蘇丹、薩爾瓦多、瓜地馬拉、洪都拉斯、委内瑞拉、厄瓜多、孟加拉等亞非拉許多國家,受到當地人民的廣泛愛戴和歡迎。1992年底,她還以重病之軀赴索馬裡看望因饑餓而面臨死亡的兒童。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雷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指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其能奇迹般地康複,禱告傳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徹納茨(Tolochenaz)的住所,因闌尾癌病逝。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将該1993年度奧斯卡人道主義獎授予了她,此時赫本已離世,由其子西恩·赫本·費勒代領。
奧黛莉·赫本
奧黛麗·赫本是二十世紀最受到崇拜與争相模仿的女性之一,她鼓勵女性去發掘與強調自己的優點,不僅改變了女性的穿着方式,也改變了女性對自我的看法。奧黛麗·赫本對于時尚的領悟和把握能力。赫本了解自己的缺點與優點,她發展了屬于她自己的風格。她引領的風潮,前衛的風格幾十年來風行不墜,曆久彌新。可能她唯一的規則就是不要盲目地跟着流行走,趨之若鹜。事實上,她總是遵循着自己的趣味,堅持着自己的步調。任何衣服穿在她的身上,絕對不會顯得喧賓奪主,這就是時尚界所說的“是奧黛麗穿衣服,而不是衣服穿在奧黛麗身上”。
不迷信性感
奧黛麗·赫本正出現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樂觀主義盛行、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這是美國乃至世界的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鼎盛時期。奧黛麗·赫本正是應社會潮流和時代女性的需求而生。她以其歐洲人的優雅與美國人的活力、成熟世故與天真清純複雜交織的特質,以其與生俱來的對時裝的敏銳、識見與體悟,建立了現代美學的新标準。在20世紀乃至今天,是奧黛麗·赫本以激進的姿态和絕對的勇氣,改變了世人所公認的美女定義。她特立獨行的扁平身材、短發、平底鞋、剪裁合體的簡潔褲裝、襯衣等等,将女性從簡·羅素式的蓬松卷發、緊身毛衣、緊身窄裙和高跟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将女性從對豐滿的胸部或身體的近乎偏執的或自虐般的自我預設中解放出來———“她是第一位不以性感取勝的人”。
《羅馬假日》讓影迷看到了一位燦爛美麗的新星;讓影評人欣賞到一位影壇演藝奇葩的芬芳;讓赫本一舉成名,且因本片而獲得一九五三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獎與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同時,由于赫本飾演的那位公主在片中把一頭秀發剪短,竟使這種短發風靡一時,世界各地女性争相仿效,于是這種發型也就順理成章地被稱為“赫本頭”。
奧黛麗赫本是影壇上難得一見的瑰寶:她的容貌清純秀麗,既不俗豔,而又耐看,很多攝影師喜歡為她拍照以捕捉那“無法比拟的美”。有“時裝聖經”之稱的時裝雜志《VOGUE》2004年的時尚名人投票中,赫本以29%的票數,榮登女性榜首。《VOGUE》雜志發言人表示:“大家覺得奧黛麗·赫本高貴又有氣質,她的美麗永恒不變!一講到Style,人人都會立刻想起她!”。2004年6月,赫本又被著名的時尚雜志《ELLE》評選為有史以來世界最美麗女人第1名,得票率為76%。“她是自然與美麗的化身,她皮膚細嫩,性情溫和、活潑,她的微笑散發着獨特的魅力和内在美”,《ELLE》雜志的主編羅西·格林如是說。2006年4月,英國《新女性》雜志對5000多名讀者進行調查選出古今百大美女,結果赫本再次榮登榜首。
“奧黛麗卓然不群,别指望拿那些現成的陳詞濫調來套她。”——美國《時代》周刊
“唯一可以蓋過蒂凡尼珠寶光芒的人便是奧黛麗。”——亨利·普雷特
“奧黛麗.赫本呈現的是一些消逝已久的特質。例如:高貴、優雅與禮儀……,上帝都願意親吻她的臉頰,她就是這樣一個讨人喜歡的人”。
(“Audrey was known for something which has disappeared, and that is elegance, grace and manners . . . God kissed her on the cheek, and there she was.”)
坎坷感情
初戀
赫本的初戀發生在她事業起步初期,對方是英國企業家詹姆斯·漢斯。随着《羅馬假日》在全球範圍的成功,赫本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裂痕和沖突不可避免的産生。思前想後,赫本痛苦的放棄了青澀的初戀。
初婚
在《羅馬假日》的倫敦首映式上,赫本與電影人梅爾·費勒結識。費勒比赫本大十四歲,他的成熟氣質俘獲了赫本的芳心,二人很快合作出演《美人魚》并舉行了婚禮。公主有了稱心如意的歸宿,二人還誕下一子西恩。但之後赫本的事業一帆風順,如日中天,而費勒卻始終在二流作品中掙紮。在結婚10年後,他們最終還是在拍《窈窕淑女》期間出現了裂痕。1968年秋天,這對夫妻在瑞士相聚了,此間,赫本又經曆了一次流産,這次流産像不祥之兆籠罩着他們的婚姻,至此,赫本與費勒的婚姻關系完全結束了。
二婚
1968年,赫本在希臘旅行期間邂逅心理醫生安德烈·多蒂。多蒂是意大利人,從少年時開始就是赫本的崇拜者,此時他以意大利人特有的熱情感染了赫本。二人不顧年齡的差距舉行了閃電式的婚禮,并誕下一子盧卡。多蒂婚後時常弄出許多醜聞,甚至同當時羅馬城裡最聲名狼藉、最妖冶的美女搞在一起。這對赫本的打擊很沉重,她幸福生活的美夢又破滅了,她的婚姻又一次以悲劇告結束。赫本别無選擇,她已為離婚做好了準備。
三婚
1980年,赫本與羅伯特·沃特斯相遇,這個後來被她成為靈魂伴侶的男人當時正遭受喪妻之痛,兩顆受傷的心靈同病相憐,緩慢而堅定的靠近。此後二人相濡以沫十多年,直到赫本病逝。因為羅伯特,赫本度過了平靜和美的晚年。
瑣碎轶事
在赫本成名前,她曾受訓成為一名牙醫助理。
赫本曾對《人物》雜志透露,她非常羞愧自己的鞋碼是10号。
在傳記《奧黛麗·赫本的私密肖像》中提到,赫本曾發誓體重永不超過103磅。而事實上,除懷孕期間外,她确實成功地遵守了誓言。
1990年有一種郁金香的品種以奧黛麗·赫本的名字命名。
1992年,赫本被診斷出患乳腺癌癌細胞擴散到盲腸、回腸和結腸。後來通過第一次外科手術切除了1英尺長的感染部位,并開始做化療;但在第二次外科手術時,醫生判定由于癌細胞擴充面積過大,是以無法治愈。
2006年,赫本在《蒂梵尼的早餐》中所穿過的紀梵希設計的著名黑色長裙“小黑裙”,由倫敦克裡斯蒂拍賣行做公開慈善拍賣,估價5萬~7萬英鎊。但在拍賣日12月5日,一位通過電話競拍的神秘買主最終以46.72萬英鎊(約合92萬美元)買走了這件長裙,創造了電影演出服裝新的拍賣紀錄。根據拍賣行方面透露的唯一資訊——“買家是歐洲人”,英國媒體猜測買家不是貝克漢姆的妻子“辣妹”維多利亞,就是曼聯球星魯尼的未婚妻科琳·麥洛克林。原因是維多利亞和科琳都是赫本的粉絲,身材纖細的赫本的裙子隻有維多利亞和科琳這樣苗條的女性才能穿得下。維多利亞之前已經擁有了一條赫本曾經佩戴過的鑽石項鍊,而科琳在自己的豪宅也專設了一間“美容房”,房間裝潢頗具好萊塢舊日影星風格。
赫本分别在1955年、1960年、1966年和1975年四次擔任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頒獎嘉賓,是女演員中次數最多的一位。
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的百大愛情經典影片中,有5部是赫本主演(次數與亨弗萊·鮑嘉相同)的,分别是:《羅馬假日》(第4)、《窈窕淑女》(第12)、《龍鳳配》(第54)、《俪人行》(第57)以及《蒂凡尼的早餐》(第61)。
奧黛麗·赫本
到2007年為止,奧黛麗·赫本和凱瑟琳·赫本是奧斯卡影後中僅有的一對姓氏相同的人。
赫本是美國四大藝術獎項大滿貫“四冠王”的第5位得主,也是奧斯卡獎、托尼獎和艾美獎表演“三冠王”的第13位得主。
1953年的奧斯卡影後小金人由瓊·赫爾肖特頒發給赫本;40年後,赫本獲得了1993年的奧斯卡瓊·赫爾肖特人道主義獎,而此時他們都已離世。
赫本在《甜姐兒》中的角色原型是現實人物蘇茜·帕克(Suzy Parker),後者在該片中“粉紅豹”(Think Pink)一幕裡客串了一位時髦舞者。
赫本曾被邀與馬龍·白蘭度一起出演影片《櫻花戀》(Sayonara),以飾演片中的日本新娘一角。赫本後來解釋說,她不太可能飾演一名亞洲人,因為沒人會相信,隻會引來嘲笑。“雖然劇本很有趣,但我知道我演不了。如果你們試圖說服我,那非常遺憾,我将會很生氣。”
赫本曾為了拍攝《甜姐兒》而回絕了電影《金粉世界》(赫本曾在舞台劇《金粉世界》中出演主角),但有趣的是,最初她的經紀人也回絕了《甜姐兒》,但赫本在讀過劇本之後重新做了決定,另外她母親在片裡客串了一位人行道上的咖啡館客人,而在“安娜·卡列尼納号”火車一幕中的小狗就是她的寵物“出名”。
赫本回絕了電影《安妮的日記》裡的角色,因為在二戰時,年幼的她在荷蘭目睹了納粹士兵公開在街上處決犯人以及把猶太人成群趕上火車送往集中營的場景,參演這部影片會給她帶來很多痛苦回憶。
假如赫本當時知道《窈窕淑女》的制片人傑克·L·華納(Jack L. Warner)将會拿掉她在片中的所有原唱歌曲時,她将不會接拍伊萊紮·杜麗特這一角色。
沒有得到《轉折點》(The Turning Point)中安妮·班克羅夫特(Anne Bancroft)所飾的角色是赫本最大的銀幕遺憾。“就是那部電影”,赫本後來坦承,“一部從我指間溜走的電影。”
人們并沒有忘記這位美麗善良的“安妮公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為了紀念奧黛麗·赫本所做的貢獻,專門為她在紐約總部樹立了一尊以她名字命名的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奧黛麗精神”(TheSpiritofAudrey),并于2002年5月舉行了揭幕儀式。而在赫本去世10周年,美國郵政總署則發行了她的的紀念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