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部遲來的二次元評論。最近由于工作太忙,導緻持久的追某一部新番成為了挺困難的事兒,是以最近會帶來一些二次元的電影評論,如果下一次沒問題的話帶來的會是《亞人》或者《吹響吧低音号》的第二季。
上個月去看這部電影,完全是基于機緣巧合,和閨蜜想訂的是李安的新作《比格林恩》,但是無奈場次原因沒有合适的場次,是以選擇了這部之前完全沒背景知識的《海洋奇緣》。
當我們從電影院裡出來的時候,發現自己卻流出了熱淚。
電影也分為治愈、緻郁等不同的類型。《比格林恩》看完之後是深深的絕望,對人生最悲慘一天反複詢問的感同身受,《血戰鋼鋸嶺》看完則是對戰争的殘酷性的領悟,《薩利機長》看完則是對機長的敬意與真實還原這一事件的驚心動魄。
這時候,《海洋奇緣》是一味真的雞湯,而這部雞湯絕對不隻是為了孩子們準備的,還為了大人們。
故事的背景鎖定在了一座南太平洋的孤島上,設定上也簡單的不能再簡單,在一座原始人部落裡,酋長的女兒Moana想要出海,但是遭到父親阻止,最後Moana成功出海,曆經了千辛萬苦,終于拯救了世界。
另外應該知道的是,該片是迪士尼動畫工廠的第57部動畫長片。
和前幾部迪士尼的片子一樣,《冰雪奇緣》講述的是冰之公主的故事,被王子保護和拯救。《瘋狂動物城》講述的是看起來不怎麼厲害的弱勢群體被歧視的故事,最終還是得到了她的王子的保護。而《海洋奇緣》則不是,這是一部沒有公主的片子,還在結尾狠狠的自嘲了一把。
看吧,女孩子也能靠自己取得成功,幹嘛還要去依賴王子呢?
就像本片的主創自己說,這也是一種趨勢。
她指的是女性獨立,以及女性形象再也不會隻是被設定為嬌弱、被拯救了。
故事的設定也是有據可循的,波裡尼西亞人是居住在南太平洋小島上的民族,有着自己獨特的風土文化、宗教藝術。大約三千年前他們航行在廣袤的南太平洋上,發現了大洋洲的很多島嶼,但一千年後他們突然中止了航行,一直沒有人搞明白其中的原因。該片的靈感就是從這開始的。
雖然故事的整體也是遵循着套路,也有人批評這整部作品就像是一個音樂劇,但這并不妨礙迪士尼動畫講了一個好的故事。
<h1>給大人看的動畫
</h1>
人生需要三重境界,動畫也是。
小時候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動畫走進孩子們的世界,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是溫柔的,是沒有欺騙的。
稍微長大以後,步入社會的陣痛中,像是又從産道中經曆了一次蛻變一般,我們緩緩的認識到,這個世界盡管有美好,但更多的是不友好,冷漠與欺騙(當然了,在北京的人們可能還看到了霧霾。)
經曆過欺騙、冷漠和暴力之後,當初的孩子們會長大,長成了你們和我們,認識到“童話裡的故事都是騙人的”,進而變得不再那麼執着的相信愛,與希望。
所有的人都是壞人。當然了長大的我們認識到小時候的“壞人”定義可能過于狹隘,我們學會了更理性的分析人,分析自己,将人客觀的拆成好的部分和壞的部分,就沒有絕對的壞人。
這是成為大人必須要經曆的認知改變,如果你已經走過了這段路,你一定能明白我所說。
雖然悲劇往往被藝術家們更為鐘愛,藝術家們(有朝一日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往往期望的是更為缺憾的美,李安的比利林恩正是如此,讓我們看到了人們的好奇心消費之下的軍人生存現狀。
但這些都是藝術家們,教你怎樣去看待社會,或者是闡述了他們怎麼看待社會。他們往往着眼于現實世界的一個點,發現了内有乾坤,改編成一段讓人緻郁的故事。但終究是,讓我們更加懷疑社會。
但迪士尼的動畫裡卻總是告訴我們真善美。
就像這部片子一樣:
故事完整的像是一個完美的圓環。
<b>邪惡就是火和土。</b>
<b>美好就是花和樹。</b>
<b>大海既是噩夢而是希望。</b>
<b>失去了心則瘋狂,找回了心則安詳。</b>
在我看來,這部片子比瘋狂動物城更具有寓言的意味。在海洋奇緣裡世界變得更小,大海有精靈,島嶼有精靈,魚鈎法杖是神的禮物,設定越少越有童話和寓言意味,意味着這部片子的能量就越大。
對于一個孤島的人來說,大海是庇護他們的神明,還是困住他們的牢籠?
最喜歡的大概是Moana在Crazy Lady的引導之下走進了那片被封印了的航海的輪船之上。
她探頭走進船艙,敲了敲鼓,鼓聲在山洞裡回旋了許久。然後燭火忽然亮了起來,先人們出海的壯志豪情展現在觀衆面前,衆人合唱的歌聲想起,這是具有冒險意味的歌聲,從這段歌聲中感受到力量、勇敢和鬥志。
Moana是一個獨立、勇敢的女孩兒。
她也曾懷疑自己能走多遠,就像她唱起了《How far I will go》
離開的每一步 回去的每一條路
隻為去往我無比渴望
卻無法前往的夢想之地
看那海天相遇的地平線
它呼喚着我名
雖然沒有人知道
要走多遠才能抵達
當我揚起風帆 駛過一望無際的海洋
終有一天我會明白:
If I go there's just no telling how far I'll go
若我抵達就不需問前路有多遠 。
Thank u,莫安娜。